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4-25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3高二下·迪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②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①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④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在这一点上,礼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⑤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⑥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⑦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注:①“礼”的繁体字为“禮”。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它依靠传统而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 . 乡土社会里人口流动很小,土地也很少变动,个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人的经验。 C . 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 .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③段根据“礼”的字形来解释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进而论证了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观点。 B . 第⑤段用孔子多用“克”字和“约”字的论据,论证了礼治不是自动形成的秩序,而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C . 文章采用不破不立的写法,先摆出错误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 D . 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所以人都会逃避法网。 B .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这就为礼治的推行提供了可能。 C .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去应付新的问题,这就是“法治”。 D .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这里所谓的“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2020高三上·晋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 . 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 . 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 . 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 . 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 .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 .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 . “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 . 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 . 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 (4) 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 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 . 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 . 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 . 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5. (5)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鳌

    冯骥才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

    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 , 混混头儿。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死签一个。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小杨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

    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

    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迎面那八仙桌子,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小杨月楼心想,李金鏊是真穷还是装穷?若是真穷,拿嘛帮助自己?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赛对客人,赛对仇人。

    戏院小伙计忙做一番介绍,表明来意。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说:“我眼拙,杨老板可别在意。您到天津卫来唱戏,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气!哪能叫您受治、委屈!您明儿晌后就去‘万成当’拉东西去吧!”说得真爽快,好赛天津卫是他家的。这更叫小杨月楼满腹狐疑,以为到这儿来做戏玩。

    转天一早,李金鏊来到河北大街上的“万成当”,进门朝着高高的柜台仰头叫道:“告你们老板去,说我李金鏊拜访他来了!”老板慌张出来,请李金鏊到楼上喝茶,李金鏊理也不理,只说:“我朋友杨老板有几个戏箱押在你这里,没钱赎当,你先叫他搬走,交情记着,咱们往后再说。”说完拨头便走。

    当日晌后,小杨月楼带着几个人碰运气赛的来到“万成当”,进门却见自己的十几个戏箱,早已摆在柜台外边。小杨月楼大喜过望,便取了戏箱,高高兴兴返回上海。

    小杨月楼走后,天津卫的锅伙们听说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义气,纷纷来到“万成当”,要把小杨月楼欠下的赎当钱补上。老板不肯收,锅伙们把钱截着柜台扔进去就走。多少亦不论,反正多得多。这事又传到李金鏊耳朵里。李金鏊在北大关的天庆馆摆了几桌,将这些代自己还情的弟兄们着实宴请一顿。

    谁想到小杨月楼回到上海,不出三个月,寄张银票到天津“万成当”,补还那笔欠款。“万成当”收过锅伙们的钱,哪敢再收双份,老板亲自捧着钱给李金鏊送来了。李金鏊嘛人?不单分文不取,看也没看,叫人把这笔钱分别还给那帮代他付钱的弟兄。至此,钱上边的事清楚了,谁也不欠谁的了。这事本该了结,可是情没结,怎么结?

    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这就断了码头上脚伕们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们,肚子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快只剩下凉气了。恰巧李金鏊到上海办事,见这情景,正愁没辙,抬眼瞅见小杨月楼主演《芸娘》的海报,拔腿便去找小杨月楼。

    赶到大舞台时,小杨月楼正是闭幕卸装时候,听说天津的李金鏊在大门外等候,脸上带着油彩就跑出来。只见台阶下大雪里站着一条高高汉子。他口呼:“二哥!”三步并两步跑下台阶。脚底板给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脸对李金鏊还满是欢笑。

    小杨月楼在锦江饭店盛宴款待这位心中敬佩的津门恩人。李金鏊说:“杨老板,您喂得饱我一个脑袋,喂不饱我黄浦江边的上千个扛活的弟兄。如今大河盖盖儿,弟兄们没饭辙,眼瞅着小命不长。”

    小杨月楼慨然说:“我去想办法!”

    李金鏊说:“那倒不用。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义演三天就成!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这么做难为您吗?”

    小杨月楼说:“二哥真行。这点事还不好办吗?”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这些主家花钱买几张票,又看戏,又帮忙,落人情,过戏瘾,谁不肯?何况这么多名角同台献技,还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一些热闹好看的大戏,更是千载难逢。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

    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送给李金鏊。既是盘缠,也有对去年那事谢恩之意。李金鏊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沉下来的嗓门更显得瓮声瓮气。他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说完起身告辞。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注】①锅伙:此处指在简陋食宿处住着的单身工人、小贩。②死签:担当出生入死的差事。这是天津地方土语,也是混混儿的行话。③赛:天津方言,有“像”或“似”之意。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描写天津卫闹水灾的情景,交代了小杨月楼遇到困境的现实背景,为他听取小伙计的建议,去找天津卫的“混混头儿”李金鳌做铺垫。 B . 文章通过小杨月楼的观察直接描写李金鳌的外貌、神态和语言等,写出李金鳌的普通、不讲究,甚至寒酸,为下文小杨月楼的怀疑埋下伏笔。 C . 李金鑫扶危济困,经常与“万成当”打交道,因此只简单一说小杨月楼的事,“万成当”就照办了,说明李金鳌重情重义的为人深得人们的信任。 D . 先叙述李金鳌义助小杨月楼,再叙述李金鳌为救上千脚夫弟兄出谋划策,帮人不求回报。一层一层地叙述与揭示,生动地展现了这位俗世奇人的“奇”。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擅长写人。不仅对主角李金鳌、小杨月楼刻画细腻,也于寥寥数语中将热心肠的小伙计、诚实本分的当铺老板、仗义的锅伙们刻画得活灵活现。 B . 小说善于叙事。李金鳌助小杨月楼脱困,小杨月楼助李金鳌,两件事情都办得爽快,可作者总能尺水生波,以人物心理活动和言行来制造波澜。 C . 小说语言精妙。文中“嘛”“赛”“锅伙”“爬爬屋”等诸多天津方言词汇都透着一股子天津话的生动和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增添了地方特色。 D . 小说多用对比。李金鳌家境贫困却能扶危济困,这是人物自身的对比;小杨月楼称李金鳌“二哥”,对方却唤其“老板”,这是人物之间的对比。
    3. (3) 初见时,小杨月楼眼前的李金鳌与传闻中的李金鳌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这篇小说中不同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义”的普遍认同和追求,结合文本对此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屈原列传(有删改)》,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 . 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宋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C .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 D . 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3.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B . 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C . 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 D . 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还写了《怀沙》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0高一上·唐山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南海

    文天祥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注)①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此诗写于文天祥兵败被执,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②朅来:指离开。③飙:暴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离开南海,看到死人多得像乱麻一般,侧面交代了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B . 暴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花里散发出浸泡尸体的腥味,作者鬓发已白,心情难抑。 C . 颈联中“还”和“又”二字很有分量,加强了句中语气,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D . 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并卒章显志,写出了文天祥凛然的民族气节。
    2. (2)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即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即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      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影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过程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中国的古文字不仅用象形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形象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      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建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      人类能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游刃有余  脆弱  依附  难以想象 B . 得心应手  薄弱  依赖  难以想象 C .  得心应手  脆弱  依附  不可思议 D . 游刃有余  薄弱  依赖  不可思议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古文字不仅用象形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B .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象形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形象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C . 中国的古文字不仅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形象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D .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方面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B . 一方面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能使得文字产生 C . 人类一方面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文字的产生的基础 D .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诗经》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种形式是“骚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表达了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对理想的追寻以及殉身无悔的志意。《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人们许多方面的联想。《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①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②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③总之,“骚体”与“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④无论是“骚体”或是“楚歌体”,⑤都大量使用了“兮”等语气词。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

    1. (1) 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离骚》的三个特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八、材料作文
  • 8. (2022高一上·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习近平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成递进式结构,最好能做点辩证分析;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