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阳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h1 >现代文阅读(35分)</h1>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歌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存困境,是社会大众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而这又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B . 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既要深入时代做时代的参与者,又要能跳出时代,做时代的审视者、旁观者。 C . 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 .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提出“现实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概念,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2. (2)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只要真正的介入,就会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 . 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必须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诗歌。 C . 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 . 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这体现了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B . “‘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C . “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 .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请就以上材料中的某一观点,以学过的一首新诗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 2. 现代文阅读Ⅱ

    芭蕉花

    郭沫若

    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

    母亲在幼年时分是遭受过这样不幸的人。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病吧。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恢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联着的。

    在家乡,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吧?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寄情于芭蕉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突显了一生劳苦的母亲恪守传统道德的精神品质。 B . 摘芭蕉花为母亲治病,在“我”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在母亲看来,攀摘了圣地中的芭蕉花,等于拿走了供奉给神灵的祭品,这是对祖先神灵极大的冒犯和亵渎,所以母亲又气又急。 C .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作者虽说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但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医术不够高明。 D . 作者把对苦难母亲的怀念与当时漂泊海外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装满了酸楚的思念,诚挚而动人。
    2. (2) 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托物言志,借芭蕉花抒发情怀。作者在怀想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信念执着坚定的追求。 B . 作者以散点聚焦的方式组织生活事件,拉家常似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回忆中对母亲的绵绵情思如抽丝一般细细地扯出。 C . “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散文所有看似东粼西爪的叙述,最终都指向文章这最后一问,这是散文的文眼所在。 D . 写出具有药用功能的芭蕉花的稀有和难以寻觅之后,作者没有直接写芭蕉花的故事本身,而是宕开笔墨,叙述父亲的家世,即天后宫与郭沫若祖辈关系,从全文看是偏离了题意。
    3. (3) 联系全文,说说“我”和二哥只不过摘了一朵芭蕉花,父亲、母亲为什么会那么生气。
    4. (4)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这句话的。
二、<h1 >古代诗文阅读(39分)</h1>
  • 3. 文言文阅读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注 1),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注 2),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注 3),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注释 1. 苕:芦苇的穗。2.涅:黑色染料。3. 滫: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

    选自《荀子》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宋濂《王冕传》

    【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1. (1)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 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 . 而闻者彰.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C . 读之,琅琅达.旦.                        达旦:形容读书声清润爽朗的样子。 D .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被:通“披”,穿戴。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 .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

      而近中正也。

      C .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 .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3.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B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从

      【丙】文可知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

      C . 通儒,博学的儒生。儒,旧时泛指读书人 D . 闾里,是指人群聚集的城市里。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第一段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事例做事实论证有力地论证学习的作用。 B . 【甲】第二段告诫人们环境对人影响极大,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 C . 【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 . 【丙】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4. 古代诗歌阅读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诗

    (唐)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 (1) 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插秧歌》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 . 《插秧歌》颔联中“兜鍪”和“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

      张的战争。

      C . 《插秧诗》“低头便见水中天”写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同时也暗示着做人的道理。 D . 《插秧诗》表面上写的是农民插秧的情景,实际上一语双关,暗示的是修禅的道理。
    2. (2) “退步原来是向前”历来为人所称道,妙不可言。谈谈你的理解。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2.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3. (3) 曹操在《短歌行》中“”二句,借用《管子•行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愿望。
    4. (4) 《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5. (5) 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三、<h1 >语言文字运用(16 分)</h1>
  • 6. (2023高二下·德江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B . 混淆视听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C . 混淆视听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D . 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B .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C .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D . 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 7. 语言文字运用 II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                  , 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1. (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 (2) 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h1 >写作(60 分)</h1>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影片《英雄》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 不再是仇恨。”主人公残剑参悟了“天下”二字,明白了不杀秦王的道理,无名最终也受到影响,接受不杀秦王的思想,关键时刻放下仇恨和执念,为天下苍生考虑,做一个真正的“英雄”。

    香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内向腼腆,淳朴善良。她想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而被留在火车上,为此,她在夜间走了三十里,回到台儿沟。有同学说,她也是英雄。文章结尾处,“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可以说给予了香雪极大的礼遇。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于“英雄”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请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自拟标题,注重细节,注意书写,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