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3-04-25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做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除此之外,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于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了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形成了“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之中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

    到了近代,“知行合一”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

    新时期,我们更是大力提倡“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到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我们发现,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才能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摘编自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指导实践,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 B . 材料一既有哲学理论的高度又有典型文献的支撑,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形成了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C .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重“行”的传统,荀子把“行”置于最高层次,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 D . 材料二中采取了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掌握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了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的精神,就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B . 只有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真理作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C . 宋明理学家经由对“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的不断讨论,最后在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D . “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在新时代被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焕发出蓬勃生机。
    3. (3) 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B .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C .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 D .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
    5. (5) “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用实践的眼光看问题,促进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认的一个行为准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长河落日圆。何满子(一丈青的孙子)跟周檎,在郑整儿和荷妞那里吃过晚饭,踏着夕阳西下的霞光,沿运河边纤夫踏出的小路回村去。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汽。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四棚,蝈蝈在豆丛干和南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何满子的胳臂上还将着个小饭篮,那是替荷妞给老木匠郑端午送饭;老木匠郑端午那块瓜田,正在他们回村的半路途中。这块瓜田,从河岸上一直种到河坡下,原本只有一亩;另外那三分,是老木匠郑端午带着郑整儿和荷妞,一冬一春挑土垫出来的。老木匠郑端午不但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名高手瓜把式:他的瓜个儿大,皮儿薄,结得多,色、香、味都是上品,很是名贵。然而,他的瓜从不丢失。老木匠郑端午从十二岁学手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匠这一行的规矩最讲究。他这大半辈子,手艺上从没走过尺寸,规矩上从没差过板眼。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与同行结怨、损人利己;因此,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他的瓜田本来不必看守,就是手脚最不干净的人物,也不忍心偷他一个瓜,摘他一片叶;他住在瓜棚里,是为了驱赶黑夜进犯瓜田的刺猬和狼叭狗子。白天,他一个人孤独寂闷,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秧少了一个瓜,拔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何满子跟着周檎来到老木匠郑端午的瓜田地边,突然站住了脚,说:“檎叔,你替我把饭篮送过去吧。”

    “为什么?”周檎感到奇怪。

    “我不敢过去。”何满子说,“一到瓜田,干爷就得让我吃瓜,不吃得肚儿滚圆不让我走。”

    那你就放开肚量吃吧!”周檎笑道,“瓜吃多了撑不着人,走两趟小水就泄空了。”

    何满子摇头说:“干爷种瓜,是为了挣出一年的嚼谷,我怎么能糟害他老人家呢?”

    “好个懂事的孩子!”周檎很感动,提着篮子走向瓜棚。瓜棚里没有人,他向四下喊道:“郑大舅,端午大舅!”瓜田一角的沙冈上,有个女人答话:“把饭篮挂在瓜棚横梁上吧!你舅舅吩咐,叫你赶快到他船上去,他们老哥几个在那儿聚会。”

    这是一副微微沙哑而又甜润悦耳的嗓子。

    周檎知道,她是舅舅柳罐斗的情人云遮月,一位每年入夏到运河滩走村串庄唱京东大鼓的女艺人。

    “满子,你自个儿敢回家吗?”周檎向瓜田地边扬手问道。

    “我陪云姑奶奶坐一会儿,你走吧!”何满子跑过来,“要是我睡着了,你把我背回家去,我跟你睡。”

    周檎答应一声走了,何满子就跑上瓜田一角的沙冈,在云遮月的身边仰巴跤躺下来。

    (有删改)

    文本二:

    品读《蒲柳人家》

    穆雨彤

    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工程,当时也是和长城齐名的。北起涿郡(今北京通州),南到余杭(今杭州塘栖)。有诗云:“天地悠悠,运河泱泱。雪浪千里,云樯八方。浩荡无匹,奔流最长。”如今随时代转动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蒲柳人家》作品的主题正如恩格斯写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所写:“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刘绍棠曾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 20 世纪风貌,为 21 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 20 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我想,他做到了——在“刘绍棠现象”余热不减的今天,越走近他,便越能感受到古人所言“蒲柳之姿,松柏之质”的真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幅夏日运河黄昏图,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情感浓郁。 B . “这是一副微微沙哑而又甜润悦耳的嗓子”,这表明云遮月是一位音色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家。 C . 小说并没有刻意表现,而是把普通百姓的生活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且人物形象丰满,使人印象深刻。 D . 《蒲柳人家》虽是小说,却用散文化的笔法,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描绘了出来。
    2. (2) 关于文本一中郑端午这一人物的集中记叙介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端午有精湛的匠艺,又擅长耕种,聪明能干,精益求精,传承了传统匠人的精神。 B . 郑端午的瓜从不丢失,和他与人为善的品格有关,也表现了运河岸边的民风、民情。 C . 小说没有对郑端午的真实面貌作详细介绍,主要通过有限视角展示他的性格特征。 D . 小说寥寥数笔,如论家常,却将郑端午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刻画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3. (3) 何满子这一人物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中说《蒲柳人家》的主题是“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四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不縠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 , 入则酒荒,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吴人之那不縠,亦又甚焉。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对曰:“未可也。蠡闻之上帝不考②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夫吴,君王之吴也,王若蚤图之,其事又将未可知也。”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信谗喜 , 憎辅远弼,圣人不出,忠臣解骨;皆曲相御,莫适相非,上下相偷,其可乎?”对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闻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骨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对曰:“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聘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王姑待之。”

    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飨,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对曰:“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

    (节选自《国语·越语》)

    【注释】①〔就世〕犹言逝世。就,终。②(考)帮助,成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 B .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 C .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 D .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毂即位”与“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不縠”“寡人”都是谦称。 B . “出则禽荒,入则酒荒”与“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两句中的“荒”字含义不同。 C . “优”这里是指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类似。 D . “微君王之言”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勾践觉得自己年轻时贪图享乐而致使越国遭受吴国欺凌,希望范蠡帮忙谋划复仇。范蠡认为天意难测,急于攻打吴国恐怕不会有好的结果。 B . 勾践发现吴王沉湎酒色、听信谗言、厌弃忠良、违背天时、不恤百姓后,第二次向范蠡征求意见。范蠡认为上天征兆未现,劝勾践继续等待。 C . 勾践得知吴王杀了伍子胥后,勾践再次向范蠡征求意见。范蠡认为吴王失道才刚开始,此时攻打吴国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连带自身受害。 D . 吴国遭受天灾之后,范蠡劝勾践要装作醉心于游乐宴饮之事的样子,以待吴王德行亏损,百姓筋疲力尽、心生怨恨时,再去征伐消灭吴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

      ②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5. (5)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蒲松龄读《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越王勾践世家》后获得的人生启示。你读完本文后获得了哪些成功的启示?请精要概述。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塞下曲

    张祜

    二十逐嫖姚 , 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 , 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嫖姚:汉代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这里指武官名。②难下:难以驯服。③马未调:马没有调理驯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边塞战士意气风发,他们年纪轻轻就已跟随着嫖姚将军,驻守在辽地。 B . 颈联描写战士英姿:他们飞快地放出难驯的雕,骑上还没有被驯服过的生马。 C . 尾联写儒生们深受戍边将士之感染,也腰间横挂宝剑,立志去边塞谋取功名。 D . 全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叙写守边战士生活,抒发对保卫家国的战士赞颂之情。
    2. (2) 本诗颔联和李贺《雁门太守行》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都是边塞诗之名句,请简要分析二者表现手法的不同。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凄哀怨的意境的句子是:
    2. (2) 《书愤》中回忆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激烈的战场画面诗句是:“。”
    3. (3)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和苏轼《赤壁赋》中“”,都是借助蛟龙起舞极写音乐感人至深,异曲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2022年11月20日晚,初冬的北京,中央歌剧院内        、熠熠生辉,“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大幕开启。本次文学盛典集结了中国当代文学强大阵容,王蒙、阿来等著名作家作为颁奖嘉宾亮相。获奖者中,有长期坚守教育一线的乡村教师,也有来自草原的蒙古族牧羊人;有成名已久的大家,也有       的新秀……名家新锐        , 用优秀作品呈现新时代文学的多元、丰富与深广,展现中国文学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强劲动能。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在京揭晓,共有35篇(部)作品获得殊荣,集中体现了2018年至2021年各文学门类和文体创作的卓越成就。这些作品与此前七届获奖的264部作品一起,共同构筑了鲁迅文学奖的      这绚烂的风景由未来的文学史向着鲜活的文学现场延伸,更重要的是,它将在广大读者的阅读中、在人民的精神世界中绽放光彩与力量。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表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组织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和颁奖,对于激发广大作家创新创造的艺术活力、书写丰盛壮阔的时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高原”“高峰”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D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7. 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智能化的今天,路灯杆还是只能挂路灯吗?日前,雄安新区启动区成功组立了市政道路上的第一套智慧合杆,______,将交通设施杆、导向牌等资源也整合到一起,形成集交通、安防、市政、照明、通信、环境等多种智慧化功能于一体的合杆。智慧合杆具有“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头合一"的特点,能够实现资源节约、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升空间视觉的效果。

    在启动区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西侧路边,已建成被称为雄安“新绿”的智慧合杆。______,源自智慧合杆的外形,它以破土而出的绿芽为设计意象,彰显出曲线延伸感和工业设计感,在显著提升市政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为道路环境______。

    智慧合杆内有一台控制器,上面预留了各种接口,集合了电源、信息收集反馈、控制等多种功能,可与雄安新区物联网平台相互连接,为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支持。此外,智慧合杆还可搭载小型5G基站,解决了运营商建立微基站建点难、宏站盲点等问题。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第三段中“控制器”的特点。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通常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档位,分别为前进档、倒档和空档。前进档和倒档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档用于停车时使用,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发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