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松弛感,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压力、家庭事务、社会问题时,能够作出有效调整和应对,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平衡状态。它不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个体与家庭、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松弛感”一词在网络走红,起因便是“松弛的家庭关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在家庭关系中,舒适松弛成了年轻群体羡慕与追求的理想。这是一种互相关爱、尊重与平和的家庭交往模式,而非"典型式传统家庭关系"——注重尊卑等级以及由此而来的控制与压榨。近代知识精英是通过对过去“封建大家庭”的攻击,为自我独立、存在和人际关系建造基础。即使如今的家庭早已不是传统“大家庭”,但因之产生的伤害、冷漠依旧困扰着年轻人,他们仍会出现难以愈合的原生家庭心理创伤。因此,当他们进入社会遇到新问题时,对原生家庭的讨伐或反思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应对存在于不同关系中的各种紧绷状态,提倡"松弛"的存在姿态和生活模式获得了关注并且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其中存在着某种传统文人的美学化在世风格:通过调整身体、心灵和精神的状态,使自身进入一种天然、怡然自得的状态;尤其是它还包合着一种“以淡然应对纷争和压力”的精神,使其形成某种“无为而治”的生活美学……

    松弛感涉及复杂的"心理时间",一种以生产和消费为导向而建构起的"快"时间。大卫·格雷伯在其《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指出,"在没有时钟的地方,人们用行为来测量时间,而不是用时间来测量行为",一种新的时间观念使得我们不仅被裹扶进技术革命,同时还经受着道德变革。浪费时间成为不道德的行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而产生的紧绷感,让我们感受到行为和存在的意义都被现代时间测量。在诸如"浪费时间”“浪费你自己的生命”等戒律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种制式化的生命价值衡量系统,鲜活而自然的生命成为技术与标准的囚徒,因此“慢生活”和“松弛感”才会引人共鸣。

    区别于"躺平""佛系"等流行词汇,松弛感带着某种妥协性,并不具有鲜明的抵抗特质和“破罐子破拌”的情绪。在自我与家庭、社会发生矛盾时,松弛感会要求我们保持一种中和的状态,维护个体最基本的尊严。即使这种保持尊严的方式某些时候具有掩耳盗铃的性质,也能够为茫然的年轻人提供些许心灵安慰。

    松弛感引发了网上关于"松弛"与"紧绷"的讨论。"松弛"与"紧绷"不是某种本质性的状态,而是可以流动变化的。当松弛感成为概念开始流行后,它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僵化的形式,所以我们应当警惕“用力过猛”的松弛感。

    (摘编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松弛感,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有删改)

    材料二:

    记者:您觉得“松弛感”值得追求吗?

    李松蔚:没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追求本身就会把自己变得非常拧巴。现代社会善于制造概念,大家拿这些概念跟自己对比,便会产生对自我的审判。松弛的确很好,但一旦将它用来自我审判,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暴政。人是没有办法要求自己变成任何状态的。我们的确可以训练自己对事情的反应适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就把自己当成是有问题的。把它当成一个特点就好了。如果说要求自己做一点事情的话,就是当你看到别人松弛的时候,对自己温柔一点,告诉自己,你和对方的环境和背景是不同的,不要有那么多的自我攻击,这就是你成长中被赋予的一种底色而已。

    记者:怎么能保证不被这些负面情绪压垮?

    李松蔚:这些感受是不会真的把人压垮的。痛苦就会压垮自己吗?紧张就要在微博上检讨自己,甚至去讨伐自己的原生家庭吗?它只是我们存在过的一些印记叠加到现在的真实反应而已,没有那么痛,我们完全承受得起。人只会被附加在这些情绪之上的一些恐吓,一些虚幻的对于灾难、对于后果的想象压垮。就像焦虑,谁能不焦虑?但是现在告诉你,焦虑会让你不成功,会让你找不到工作,我们会被这些东西压垮,但是焦虑本身就是焦虑。简而言之,我认为,首先不要用不切实际的想象弱化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其次不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污名化。我们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对自己好一点,允许任何情绪发生在自己身上。

    (摘编自看理想编辑部《“松弛感”,是不松弛也可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青年遇到人生问题时,往往归因于原生家庭,这种模式早已突破近代知识精英们遇到问题时的反思模式。 B . "松弛感"与"佛系"的不同,在于面对矛盾时它带有某种妥协性,要求我们保持中和的状态,且能够疗愈自我。 C . 材料一与材料二均表明真正的"松弛"是接纳自我的生命状态,不被外在的现代时间标尺或他者标尺所束缚。 D . “松弛感”只关乎个体,当追求松弛感产生对自我的审判时,李松蔚认为这是对自我的

      暴政,不必追求。

    2. (2) 下列关于“材料一中引用大卫·格雷伯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指出随着时间观念的发展,衡量人们行为和存在意义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B . 从技术革命进而引发道德变革的角度揭示了人们追求“松弛感”的原因。 C . 对“松弛感涉及复杂的心理时间”的观点进行具体阐释与进一步的生发。 D . 引用学者观点,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社会时间观念,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松弛感”的表现一项是(   )
      A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 .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C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 .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空云卷云舒
    4. (4) 根据材料二,梳理李松蔚回答“怎么能保证不被这些负面情绪压垮”的论说思路。
    5. (5) 近日,随着气温渐低,三五好友“围炉煮茶”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你觉得“围炉煮茶”能否带来真正的“松弛感”?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II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①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走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②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拥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拥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走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③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针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④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⑤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制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⑥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⑦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⑧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早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早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合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⑨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⑩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⑪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⑫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

    ⑬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培北培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⑭什么留住了他们。

    ⑮什么留住了我。

    ⑯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⑰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⑱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⑲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鳜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⑳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㉑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㉒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㉓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㉔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拟,用"绊""扯""缠"等动作,真切传神,新颖生动,赋予"草棚麦垛”以生命力。 B . 第③段中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的破坏力和“风”的建设力。 C . 作者由“风”而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草”“树”“云”“人”等,之后落笔于“什么留住了他们”的思考。 D . 文章最后三段采用独立成段的方式,突出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关系,颇有老庄"齐

      万物”的哲学精神。

    2. (2) 关于文中为什么写“铃铛剌”的解说,下列理由最充分的一项是(   )
      A . 这部分凸显主题,长在路边的铃铛刺虽然因挡路、伤人嫌恶,但它生命力极强,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赏。 B . 这部分意蕴丰富,铃铛刺虽然没用,但它抱住了麦捆,帮助我们留住一些东西,我们感激它敢于和风作抗争。 C . 这部分承上启下,既回应上文,铃铛在关键时候为我们挡住赖以生存的麦拥,挽留了我们,又引出下文感悟。 D . 这部分宕开一笔,从“风”写开去,引导读者关注被忽视的人事,丰富了内容,体现“形

      散神不散”的特点。

    3. (3) “风”是刘亮程散文一个重要意象,文中“风”亦有丰富的隐喻意义,试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段落

      内容梳理

      隐喻意义

      1-2

      3-6

      5

      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被风刮走的一片树叶又被风刮回来了。

      “风”是现代文明与原始村庄文明的联结。

      7-12

    4. (4) 写景散文中景的描写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频废美”(“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赤壁赋》中的"诗意美",《登泰山记》中的"雄奇美"等等,你觉得本文的独特审美情趣属于哪一种?试结合文本进行评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小学考序

    【清】姚鼐

    六艺者,小学之事,然不可尽之于小学也。夫九数之精,至于推步天运,不差于毫末,此术家之至学,小子所必不能也。夫六书之微,其训诂足以辨别传说之是非,其形音上探古圣初制文字之始,下贯后世迁移转变之得失,此博闻君子好学深思者之所用心,小子所不能逮也。至于礼乐,则固圣贤述作之所慎言,尤不得以小学言矣。然而谓之小学者,制作讲明者,君子之事,既成而授之,使见闻之端于幼少者,则小子所能受也。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展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夫小学者,国亦若是而已。

    秀水朱锡电,尝作《经义考》,载说经之书既备,而不及小学。今南康谢蕴山方伯,以为小学实经义之一端,为论经始笔之事。且礼、乐则言之大广,射御今士所不习,九数则诚术家专门之所为。惟书文固人人当解,学者须臾不能去,非专门之事也。前世好古之儒,因多究心于斯;至于今日,其书既众,或因旧闻而增深,或由创得而遇古,皆不可泯也。因辑汉以来言文字训诂形音之书,至于今日英才博学所撰,举载于编,若干卷,名之曰《小学考》,以补朱氏之所未备。其言笔势八法者,乃弃不录,以其无关于经学也。

    《考》成,以其书示某。某诚嘉方伯有不遣众善探辑之美意,又以为能尽大人君子之心,乃能授其教于小子。方伯之用心如此,异日助成国家礼乐之修,其亦有望也与

    嘉庆三年八月,桐城姚某序。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节)

    【注】①九数:古算法名。②微:深奥,微妙。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B . 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C . 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D . 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才能和技艺,与《师说》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 . 博学,指学识广博的人,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学”含义不相同。 C . 凡,总共、一共的意思,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字的含义相同。 D . 嘉庆,清朝年号,在乾隆和道光之间,这种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戍”的纪年法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姚鼐列举九数、六书和礼乐的特点,说明"六艺"虽然是关于小学的事,但小学不能完全将之涵盖,为后文评价《小学考》作铺垫。 B . 《经义考》涉及经学的书籍已经很完备了,但并没有涉及"小学",在作者看来,《小学考》对此作了大量补充,其学术价值大于前者。 C . 前代好古的文人对书文多有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虽然它们不尽相同,但都应被留传下来,这是《小学考》成书的有利条件。 D . 《小学考》有"不遣众善探辑之美意",收录了汉代以来文字、声韵、训诂等方面的书籍,其中笔势八法无关于经学,所以未被收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书文固人人当解,学者须臾不能去,非专门之事也。

      ②方伯之用心如此,异日助成国家礼乐之修,其亦有望也与!

    5. (5) 韩愈的《师说》和本文都论及"小学",试简要概括两者对此的不同态度。
  • 4. 古代诗歌阅读

    月上海棠

    【金】党怀英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注】①据推测,本词作于词人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②斜川、栗里均为地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傲霜枝”指菊,“冷香”言嗅觉,开篇摹画出一幅淡雅的秋菊烟雨图。 B . 词人徘徊于菊丛间,陶醉于山气清新佳妙的景象,思绪万千,产生共鸣。 C . 词人借晚霞来喻指群鱼,既写出群鱼的鲜艳色彩,又描绘出秋水的澄明。 D . 全词起笔、结束皆景语,间以“倦游无味”等情语连结,经脉一气贯通。
    2. (2) 后人评价此词下阕“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克强在大学生座谈中,引用了《劝学》中的“”,勉励大学生一定要重视积累,没有积累,就不能达到诗和远方。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巨大的声响震荡着岩石、泉水、森林、峰峦的两句是“”。
    3. (3) 来表达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乎一朝一夕,我们可以引用秦观的《鹊桥仙》中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墓鸡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

    ____,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记得我在那园中____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__  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___④__。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此起彼伏 ②长年累月 ③偶尔 ④面目全非 B . ①不绝如缕 ②年深月久 ③偶然 ④面目全非 C . ①此起彼伏 ②长年累月 ③偶然 ④今非昔比 D . ①不绝如缕 ②年深月久 ③偶尔 ④今非昔比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为什么“羊了个羊”让人沉迷?1975年,心理学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了一篇《超越无聊和焦虑》的报告。在报告里,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心流理论。所谓心流,__。在做一个非常需要脑力和体力投入的事情时,比如玩游戏或者做科研,我们可能会忘掉时间,完全投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最早讨论的就是游戏,游戏为什么会让我们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他讲到了心流体验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针对行为的机会,做这样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怎么样的?我成功的机会有多少?第二个条件, __,也就是我有没有技能去完成这个游戏。他认为,当一个游戏的难易度和玩家所具有的技能比较平衡的时候,人就能体会到心流。比如说玩家觉得难易度正好,所掌握的技能正好能够完成游戏,这个时候人就会感觉非常舒服,如鱼得水,沉浸其中。但是反过来,如果这个玩家的技能比较低,游戏难度很高,怎么玩都过不了关,玩家就会感到不安和担心,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羊了个羊"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B .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 .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8. 整本书阅读
    1. (1) 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谈论如何阅读《乡土中国》时曾说,《乡土中国》是社会科学著作,阅读有一定难度,宜先“粗读”,再“细读”。请你以阅读《乡土中国》为例,谈谈对“粗读”和“细读”的理解。
    2. (2) 思维导图法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方法,下面是《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章节有关"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请把图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用“先生”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

    2022年,市教育局开展了“寻找‘教育大先生’”推选活动。你心目中的“教育大先生”是什么模样的?你遇见过“教育大先生”吗?

    结合材料,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或阐述你对“教育大先生”的理解,或记叙你所遇见的“教育大先生”。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