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21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写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记登览怀想,文辞清雅,别有意趣。近三百年间,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现出了以下三重境界:

    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兴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纪游之篇,往往以山水遣兴,感慨流于笔端。至于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游观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间,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发。方苞的《游雁荡记》见“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顿生“严恭静正之心”。刘大櫆不得意于科场,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隐含透彻之悟,其《游黄山记》描摹飞瀑悬流、奇峰深谷,峰回路转,读之如拾级而上。时弟子姚鼐初隽进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顶,见远山可数、云海涌动、日光下照,渺极天际,其《游黄山记》中所记幽泉异石、奇峰秀色较刘大櫆多了一些灵动之美。《登泰山记》则叙作者在大风扬积雪、无鸟兽音迹的除日登临极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文章得方苞清真雅洁之风,承刘大櫆高远含蓄之意,兼有峻洁之笔、澄明之境。

    醉心林泉的空灵之境。“姚鼐四弟子”梅、管、方、姚与刘开都有山水之作。梅曾亮山水篇章别有逸趣,于闲逸之趣中深悟自然之理。《钵山余霞阁记》于登览中顿悟“文之在天地,如云霞烟景焉。”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岭西五家”中,吕璜记叙之文多图序,或摹写画境,或即景议论,时有清新淡远之趣,不乏遣怀之意,为岭西诸家山水文章之先导。王拯山水之篇文笔细腻,情在其中。《游天湖山记》记天湖胜境:“坐涧侧磐石上,观泉水从足下过,盖油油然。涧绝崖起,泉复怒。”文章描摹的景物涧石、绝崖瀑布、流泉清新明丽,真切可感。岭西写景文清新秀美,寻常景物“一入曲思,便幻出如许灵境”。作家以诚挚之心描摹山水,笔下风物沁人心脾,便生出别样灵境。

    新奇瑰丽的荒远之境。自清初至光绪间,桐城派文人写景之文往往取境于寓所见闻、名山秀水,少有记述荒远幽境者。至郭嵩焘及曾国藩弟子之游记则多述城外见闻。黎庶昌所记日本及欧洲山水胜境尤为详尽,多写域外奇特瑰丽景致,其《卜来敦记》述滨海胜境卜来敦处处新奇怪异:“四洲之物,奇奇怪怪,无不毕致。”“浅草平沙,绿窗华屋,与水光掩映,迤逦一碧而已。”文中所记之沧海石岸、玻璃鱼池、海中长桥、浅草沙岸,令读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之中。至马其昶与姚永朴、姚永概之文,异于桐城古文前期清真之风,点染山水如在目前,现代散文如诗如画的空灵境界里往往有这样的气息。方令孺《山阴道上》“静静的黄昏”、张漱寒《心灵的灯塔》“如流水在汨汨低唱”就流淌着桐城后期古文幽雅的情韵。

    可见桐城派山水之文同样不乏幽雅之辞。桐城“三祖”之文往往简淡峻洁,情理相洽;岭西文章是别有逸趣的山水图画;至于曾国藩弟子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境,已近白话美文清新妙远之意趣。这些摹写山水的记叙之文营构出清新隽雅的山水灵境,开辟了中国散文新境界。

    (选自萧晓阳《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代散文多推崇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学作品文辞清雅,有景有情,呈现三重境界。 B . 全文侧重从作家或作品的风格角度具体地阐述桐城山水之文的三重境界,层次分明。 C . 梅曾亮的《钵山余霞阁记》借登览之景悟为文之法,直接影响岭西山水之文风格。 D . 桐城派少有写荒远幽境,但郭嵩焘的《卜来敦记》则述滨海胜境的新奇怪异之景。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桐城“三祖”继承方以智、戴名世的桐城山水文风,姚鼐成为兼前人的集大成者。 B . 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醉心于林泉之下,构成一幅幅别有逸趣的山水图画。 C . 曾国藩弟子的游记多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奇特景致,形成了清新妙远的山水意趣。 D . 前期的桐城派古文具有清真之风,桐城“三祖”是简淡峻洁,后期则是幽雅之辞。
  • 2. 现代文阅读

    六机匠

    臧克家

    ①六机匠是我家的佃户,每年秋后看见他把劳苦一年所得的粮往我家扛,我总是呼他声“六爷爷”。他和他的弟兄几个分住在低的茅屋里,屋子谦卑地压在巍巍的旗杆前。

    ②最早是弟兄们一起过日子。农忙时,他们全成了农夫,到了冬天,每个身子便钉在一张织布机上。机房是有种特别味的,从外边听着哗嗒哗嗒的响声,你便可以在心中美丽地展开一幅纺织图。六机匠的身上带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的一间机房在西头,是孩子们的乐园。他的笑脸叫人喜欢,从他口里吐出来的故事叫人迷恋。

    ③白天,我们坐在土炕沿上听他说《水浒》,说孟姜女哭长城,说良善的仙女和凡人恋爱而生生地叫磨难拆开了。他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眼注视着手,手往返地抛着梭,脚还得上下地踏着下面的两片木板,而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我们急得将他的手把住,可是他的嘴也随着不动了。放开以后,手把铁轴抽开哒哒地卷一卷布,再向前推一下杼子,手脚便一齐动起来。口又开了,我们也侧起耳朵再也不去拦他的手了。

    ④六机匠白天忙一天,晚上撇下机梭,身子一沾床,鼻子里便呼呼了。我们当然不能让他闭着眼,有的抱腿,有的把眼,有的扯唇,一心要从他口里抓出故事来。“蒋门神又不是铁打的,怎么还三锤打得冒火光呢?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他一点也没有嫌烦的表情,叹一口气把眼睁开,我们望着他的眼珠亮开,比望着逃开黑口的蚀月还要痛快。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里动,可是他就是不动。他看我们脸上渐渐涌上了黯淡的神色,便指着破墙上的旧年画,给我们讲上几段,接着眼皮上的石头又把眼晴压闭了。我们怀着幽幽的心情向外走,醒来泪珠挂在眼角上。

    ⑤冬天,太阳照着他牵机。线匹掣得老长像一道银河。他顶着一件开花的破袄,穿着一条气泡似的单裤,迎着风,人似乎要浮起来。他一往一来像一张梭,冷风把挂在鼻尖上的水给吹下来,当时我很纳闷地问:“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

    ⑥几年以后,六机匠成了个空头衔,他的那一张织布机卖给人家了。同时也分了家,别人都有老婆孩子,他却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

    ⑦从此伴着老娘,六机匠变成了纯粹的老农。对什么事情他都不是笨手。他会剃头,太阳底下,人家头上的乱发随着他手下的钝刀倒下,刷刷的,一刻一个青头皮便显出来。他会拉糖子,红的,白的,正月里小孩子都喜欢他。他也卖过酒,他的酒管保你一壶到底不会有一点底渣,所以一罐子酒刚从城里背来,放不到炕上便空了。别人故意逗他:“走到河里掺了几捧水?”他便半红着脸赌咒:“掺一滴水就给俺祖宗喝!”

    ⑧一个秋天,老娘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子坠落到土地下了,六机匠哭得最厉害。这次邻里都替他叹气:“唉,一个老娘也完了,一个人的日子怎么过呢?”一个人的日子倒是简便,家便驮在身上。环境教会了他做饭、缝衣服和一切家里的营生。他有个倔强脾气,什么事都不托仗人,有时不高兴做饭,一点冷饭也可以打发饱肚子。“小心点,冷东西呀!”有人拿他开玩笑。“瞎子睡凉炕,仗着秉气壮。”他的话从笑口里吐出来了。

    ⑨后来,六机匠去了关东,一去就是五六年。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六机匠什么时候又回到家来了,这回住在六机匠家里,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头顶的那条辫子不见了。他见了我自然格外高兴,说回来看看,本来打算立刻返身,谁想发生了战争,这条生路又被堵死了。他口里不带脸上带地表示着寄居在人家里的不安。六机匠脾气很好,侄儿们待他也都不错,添了他,在工作上添了个有力的帮手,而不过在饭桌上多添了双筷子。不安什么呢?我明白这又是他独立刚强的那点天性在作祟了。和他谈着话我心下怪难过,这样一个坚实能干的人,失去了织布机,失去了佃地,关东的一条生路又被截断了,一个人孤独得像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哪儿是他的去路呢?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六机匠讲故事的细节“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体现了六机匠对于所讲故事内容的不熟悉。 B . “我”虽然是地主家的孩子,却对六机匠感情深厚:儿童时代听着他的故事长大,长大后一直关心六机匠的生活,理解他,心疼他,牵挂他。 C . 小说以六机匠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他织布、为孩子讲故事、卖酒、一个人生活、闯关东等事迹,故事性不强但抒情意味比较浓厚。 D . 文章结尾将孤独的六机匠比喻为“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生动形象地暗示出他处境的艰难,流露出作者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
    2. (2)  文中“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分别表现了六机匠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 (3)  文章叙述了六机匠的生活及经历,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二、古诗文阅读(50分)
  • 3. 课内文言文阅读
    1. (1) 下列选项不完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 序天伦之乐事   鼓瑟希,铿尔 B . 径须沽取对君酌    暴霜露,斩荆棘 C . 善刀而藏之    少纵则逝矣 D . 零丁孤苦    苟有能反是者
    2. (2) 下列选项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   )
      A . 俊秀,皆为惠连  死而有知,其几何 B . 大母婢也  传其事官戒也 C . 吾与汝俱少年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 . 项王乃悲歌慷慨  依乎天理 , 批大郤,导大窾
    3. (3) 下列选项加点词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楚人一 , 可怜焦土  项王军垓下 B . 比及三年,可使民  初不自贵 C . 而木之性以离矣  骊山构而西折 D . 吾将买田而归焉  惜其用武而不
    4. (4)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以吾一日长尔  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 . 秦人积威之所劫  天之亡我,我何渡 C . 无忘乃父之志  未知言之悲也 D . 破灭道也  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5. (5)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A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 . 故不我若也 D .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 4. 课外文言文阅读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 , 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者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 , 报朕多矣。”薄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B .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C .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D .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益于  尝加营葺,有碑载其 B . 除恶务  抑起成败之迹 C . 令人闻  暴秦之欲无 D . 直箴朕过  八月一日,烽火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针对户部启奏青州借用官粮赈济灾民,但要求反复勘验数目才供给的情况,宣宗关注民生,提出一旦百姓饥饿无食,就要立即拨付给他们官粮的主张。 B . 明宣宗认为除恶务本,他接受杨士奇和杨荣的建议,让对下属管理很严厉,政治清明的京尹顾佐取代了贪官污吏刘观。不久,宣宗又把刘观逮捕下狱。 C . 明宣宗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他认为,只有采用休养生息政策,一个国家才能户口兴盛,如果大兴土木和兵戈四起,一个国家的户口往往衰落。 D . 明宣宗深谙创业艰难,守成不易的道理,他明确告知杨薄,现在,许多大臣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人十分厌烦。他希望杨薄能直言指出自己过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③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 5. 古代诗歌阅读

    南乡子

    张炎

    野色一桥分。活水流云直到门。落叶堆篱从不扫,开尊。醉里教儿诵楚文。

    隔断马蹄痕。商鼎熏花独自闻。吟思更添清绝处,黄昏。月白枝寒雪满村。

    【注】①张炎,爱国词人。祖籍甘肃天水,寓居临安(杭州),南宋亡后,流落以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开头所写“小桥、流水、行云、落叶”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描写颇有相似之处。 B . “楚文”,这里指屈原所作的楚辞,作者借“教儿诵楚辞”,来表明自己仰慕屈原之精神,愿意隐居在南方。 C . 下片开头所言“隔断”“独自”,谈及自己远离尘世,这与上片“落叶堆篱从不扫”构成了呼应。 D . 本词写作者由外而内,再到外,自昼而昏,营造了一个虽隐却内心不静的词人形象。
    2. (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6.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杜甫的《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气氛的诗句是: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的环境的句子是:
    3. (3) 《登岳阳楼》中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
    4. (4) 李煜的《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诗句是:
    5. (5) 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阁楼之高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  下列选项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   )
    A . 干(lán)   凝 (dì)  兔起(hú)落    瓜州渡  多姿多彩 B . (zhú)    然(kuì)  顾遗迹(zhān)  青枫浦  意气风发 C . 玉(zhuàn)  欢(nüè)  渔阳鼓(pí)  舞雩台  日益堕落 D . 漉(sèn)    墙(yuán)  然兀坐(míng)  项脊轩 风气奢靡
  • 8. 语言文字运用I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很多非遗项目走进了校园,不可否认,“进校园”的确非常值得倡导,效果也是____的。然而,不少学校只是简单地请非遗传承人来做一次表演或者上几节手工课,____、浅尝辄止,课程不系统、不深入。未来非遗与校园的结合,首先要做的是传承人和教师的融合。其次是系统化课程的建构。为了让北京琴书进校园,密云区东邵渠镇中心小学不仅邀请来了琴书传承人,还选派教师作为助教。他们一起创作了体现学生校园生活的曲目——《快乐的校园》。孩子们用京腔京韵唱着自己的校园生活,心中的自豪感____。“非遗”是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方式,其实是价值观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接非遗、看非遗、演非遗”,不仅仅是中国非遗项目普遍面临的困境,更是“进校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非遗教育是实现非遗学习与传承的一环。做好非遗教育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国心留住,让立德树人与非遗教育紧密结合。

    1. (1)  依次在文中横线处的填入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 9. 语言文字运用II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____。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____,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____。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 );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能把这些颜色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 B . 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能被这些颜色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 C . 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人们感到凉爽 D . 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在一期《开讲啦》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不认识撒贝宁,他解释了原因,他不看电视,他一般是主动搜索信息,不会接受被动灌输,关注什么,搜索什么,像看专业文献一样。

    ②根据google图书统计,世界上共有约1.3亿本不同的书。人们每天会被不间断的信息流产品、微博、各种热点信息轮番轰炸。

    ③有人去商场买了一双鞋,因为他需要这双鞋;有人也买了一双鞋,因为鞋在打折,他原本是去买风衣的。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主动选择信息还是被动接收信息?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