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 .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 .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 .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 .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 .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 现代文阅读Ⅱ

    我这一辈子

    老舍

    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在初到铺子去的时候,不论是谁也得害怕,铺中的规矩就是委屈。当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听一切的指挥与使遣,得低三下四的伺候人,饥寒劳苦都得高高兴兴的受着,有眼泪往肚子里咽。象我学艺的所在,铺子也就是掌柜的家;受了师傅的,还得受师母的,夹板儿气!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我简直的可以这么说,一个学徒的脾性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被板子打出来的;象打铁一样,要打什么东西便成什么东西。

    在当时正挨打受气的那一会儿,我真想去寻死,那种气简直不是人所受得住的!但是,现在想起来,这种规矩与调教实在值金子。受过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随便提一样吧,比方说教我去当兵,好哇,我可以做个满好的兵。军队的操演有时有会儿可以休息,而学徒们是除了睡觉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的。有时因为遇上赶夜活的时候,我一天一夜只能睡上三四点钟的觉。我能一口吞下去一顿饭,刚端起饭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便是有照顾主儿来定活,我得恭而敬之地招待,并且细心听着师傅怎样论活讨价钱。不把饭整吞下去怎么办呢?这种排练教我遇到什么苦处都能硬挺,外带着还是挺和气。读书的人,据我这粗人看,永远不会懂得这个。现在的洋学堂里开运动会,学生跑上两个圈就仿佛有了汗马功劳一般,喝!又是搀着,又是抱着,往大腿上拍火酒,还闹脾气,还坐汽车!这样的公子哥儿哪懂得什么叫作规矩,哪叫排练呢?话往回来说,我所受的苦处给我打下了做事任劳任怨的底子,我永远不肯闲着,做起活来永不晓得闹脾气,耍别扭,我能和大兵们一样受苦,而大兵们不能象我这么和气。

    提到我的手艺来,我也觉得学徒三年的光阴并没白费了。凡是一门手艺,都得随时改良,方法是死的,运用可是活的。三十年前的瓦匠,讲究会磨砖对缝,做细工儿活;现在,他得会用洋灰和包镶人造石什么的。三十年前的木匠,讲究会雕花刻木,现在得会造洋式木器。我们这行也如此,不过比别的行业更活。我们这行讲究看见什么就能糊什么。眼睛一看,手就能模仿下来,这是我们的本事。我们的本事不大,可是得有点聪明,一个心有窟窿的人绝不会成个好裱糊匠。

    这样,我们做活,一边工作也一边游戏,仿佛是。我们的成败全仗着怎么把各色的纸调动的合适,这是耍心路的事儿。以我自己说,我有点小聪明。在学徒时候所挨的打,很少是为学不上活来,而多半是因为我有聪明而好调皮不听话。我的聪明也许一点也显露不出来,假若我是去学打铁,或是拉大锯——老那么打,老那么拉,一点变动没有。幸而我学了裱糊匠,把基本的技能学会了以后,我便开始自出花样,怎么灵巧逼真我怎么做。有时候我白费了许多工夫与材料,而做不出我所想到的东西,可是这更教我加紧的去揣摩,去调动,非把它做成才可。这个,真是个好习惯。有聪明,而且知道用聪明,我必须感谢这三年的学徒,在这三年养成了我会用自己的聪明的习惯。诚然,我一辈子没做过大事,但是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平常人能做的,我一瞧就能明白个五六成。我会砌墙,栽树,修理钟表,看皮货的真假,合婚择日,知道五行八作的行话上诀窍……这些,我都没学过,只凭我的眼去看,我的手去试验;我有勤苦耐劳与多看多学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在学徒三年养成的。到如今我才明白过来——我已是快饿死的人了!——假若我多读上几年书,只抱着书本死啃,象那些秀才与学堂毕业的人们那样,我也许一辈子就糊糊涂涂的活下去,而什么也不晓得呢!裱糊的手艺没有给我带来官职和财产,可是它让我活的很有趣;穷,但是有趣,有点人味儿。

    前面我已说过:我们这行有两种活,烧活和白活。做烧活是有趣而干净的,白活可就不然了。糊顶棚自然得先把旧纸撕下来,这可真够受的,没做过的人万也想不到顶棚上会能有那么多尘土,而且是日积月累攒下来的,比什么土都干,细,钻鼻子,撕完三间屋子的棚,我们就都成了土鬼。及至扎好了秫秸,糊新纸的时候,新银花纸的面子是又臭又挂鼻子。尘土与纸面子就能教人得痨病——现在叫作肺病。我不喜欢这种活儿。可是,在街上等工作,有人来约就不能拒绝,有什么活得干什么活。应下这种活儿,我差不多老在下边裁纸递纸抹浆糊,为的是可以不必上“交手”,而且可以低着头干活儿,少吃点土。就是这样,我也得弄一身灰,我的鼻子也得象烟筒。做完这么几天活,我愿意做点别的,变换变换。那么,有亲友托我办点什么,我是很乐意帮忙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我”的身份是一个裱糊匠,小说就是以这个裱糊匠的视角来写当时的人和事的。 B . “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讲学徒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两种,而是为了引出学“规矩”。 C . 文中将裱糊匠与瓦匠、木匠等职业加以类比,形象写出了“我”所从事的这一行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情况。 D . 裱糊的手艺没有给“我”带来官职和财产,而且学手艺的过程极为不易,“我”对这门手艺全然充满厌恶之情。
    2. (2) 有人说:“老舍的小说用语通俗、浅白而雅致,并且追求幽默感,具有浓烈的‘京味’。”下列对小说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刚端起饭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便是有照顾主儿来定活,我得恭而敬之地招待,并且细心听着师傅怎样论活讨价钱”,用语通俗,口语化。 B . “学生跑上两个圈就仿佛有了汗马功劳一般,喝!又是搀着,又是抱着,往大腿上拍火酒,还闹脾气,还坐汽车”,生动传神,充满妙趣,幽默诙谐。 C . “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带有一种特有的京味儿,尤其是“顶”字,带点儿调侃,带点儿夸张,京味十足。 D . “我们做活,一边工作也一边游戏,仿佛是”,说明“我”做活敷衍,心不在焉,心有旁骛,“仿佛是”倒装到话尾,体现说话随意的口语化特点。
    3. (3) 本文取材于旧社会市民生活,刻画了学徒工的经历和命运。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4. (4)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说:“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从委屈的生活中咂摸出了哪些甜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 , 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 , 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B .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 .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D .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谢”与《苏武传》中的“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的“谢”含义相同。 B . “合券”,指核验契据。古人在竹板刻上文字或图案作为借据,分为两半,债权人 与债务人各拿一半,收债时取来合验。 C . “先驱”有前行开路;先行到达;先锋前导的意思,文中的“先驱”取第一个义项。 D . “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文中“五十乘”的意思是“兵车五十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谖因为贫困投靠孟尝君,被轻视,于是用唱歌的方式去试探孟尝君的态度。 B . 冯谖主动申请帮孟尝君收债,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孟尝君对此感到不开心。 C . 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 D . 梁王重金聘请孟尝君,给齐王以危机感,他亲自道歉,并且重新任用孟尝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②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5. (5) 冯谖说“狡兔三窟已就”,文中的“三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 ,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④伏:服气。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认为,自己的《长恨歌》和组诗《秦中吟》有较高的价值,他更看重后者。 B .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从“偷”可以看出,白居易对此充满揶揄。 C . 作者坚信自己应当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作者并不在乎当时的评价。 D .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 (2) 诗题中的“戏”字含义丰富,且往往有言外之意。比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和王维的《戏题》。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通过“戏赠”二字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天外飞来之笔点亮全诗主题:向往名山仙境实际上是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2. (2) 曹操在《短歌行》中“”两句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高山不弃土石,大海不辞涓流一样。
    3. (3)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句用明白精切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雄伟画卷的赞美,得出自然而然的结论。地灵则人杰,锦绣山河,必然催生、哺育和吸引无数英雄,而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真可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从化学上说水都是一样的,但现实中的水不是化学意义上的“纯水”,____,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少,但是对于水的风味口感以及其他物质的互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泡茶,茶界人士说“水为茶之母”,而茶圣陆羽早在唐代就对此进行过一些探索,总结出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经验。

    水中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的一般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它们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来衡量,含量越高,____,硬度高的水燃烧开之后,壶底会出现一层“水垢”,就是钙和镁沉淀析出产物。

    硬度较高的水本身对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对泡茶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烧水使许多钙和镁沉淀了出来,也还是会有不少留在水中。泡茶的过程是把茶中的可溶性成分萃取到水中的过程。萃取出来的多,味道就浓郁;萃取出来的少,____,钙镁离子会影响萃取的效率,抑制茶中可溶性成分的溶出,茶汤的味道也会变得寡淡。

    1. (1) 请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用祈使句给大家一条泡茶的建议并且说明原因,不超过70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绿尾虹雉是我国独有的鸟,在其他国家是①____的。除此之外,还有至少100种鸟类只能在我国见到,在现有的687种我国哺乳类动物中,有20%都是我国的特有种,而这一比例在两栖类更是达到了67%左右。是什么造就了我国物种的②____?

    个人认为,冰期的幸存者绝对有话语权。在上一个冰期来临之时,地球表面被冰川大面积覆盖,而个别区域,由于地形、温度、水分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适合生物生存的“避难所”。秦巴山地抵挡住自北而来的冷空气,为华中地区塑造了温和的气候;横断山脉海拔落差大,即使高海拔地区③____,但常年的积雪并不能阻碍物种的栖息繁衍。

    1. (1) 下列句子中的“个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个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无论个人外表怎样,只要内心永远保持年轻、积极,依然可以很美很健康。 B . 他只身一人在大城市里打拼,除了购房,个人问题成为了他最头疼的问题。 C . 他因在社区建设中不求回报的付出而被授予了“最美社区个人”光荣称号。 D . 部分老师认为应该在高中校园内开设相关网络游戏课程,个人持反对意见。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混淆真假,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