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检...

更新时间:2023-03-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为网络文学如何面对“自然增长的红利日渐微薄,面临自我‘升级’的大考”指明了方向——除了要发挥娱乐、消费的载体功能,还要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以此为契机,从创作.上看,在保持传统类型热度不减的情况下,现实题材开始崛起,幻想类作品一家独大的格局发生变化。

    网络文学的主题趋向更加契合时代精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史,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是现实向作品的主要题材选择。《长 乐里:盛世如我愿》以“穿越”的手法书写发生在上海的革命行动,并通过对比展示新旧时代的沧桑变幻;                  ;《特别的归乡者》书写脱贫攻坚……它们在不同的领域里描绘着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

    反映五千年文明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类作品,以及以东方神话元素为基础的幻想类作品,是传统文化“两创”在大众文化领域里的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由此被激活。《燕云台》《大汉光武》用进步的时代历史观在波诡云谲的传奇故事中展现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功绩;《廊桥梦密码》创新民间故事的新讲法,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廊桥的传统技艺;《大道朝天》《剑来》等融玄幻、仙侠、武侠和历史、悬疑等为一体,大量化用中国古代神话和道教文化元素,营造出浓郁的传统美学气韵。

    近十年来,网络作家队伍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呈现出作家“四代同屏”、代际叠加且迭代加速的喜人景象。此外,据《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统计,网文作家从年龄上来说,已迎来“九五后”时代,网络作家职业覆盖种类达到一百八十八种。多种类职业背景和生活背景,带来了新鲜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感受。网络文学的社会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彰显了网络作家的贡献,也提升了他们的地位,不仅完成了从“写手”到“作家”的转变,那些卓有成就的作者还步入“主流文学”殿堂。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桫椤的《新时代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观察》)

    材料二:

    任何艺术形式,当提及经典化诉求时,往往是原始形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得到了更多资源,也遇到“瓶颈期”的时刻。当下语境提及的“网络文学经典化”,也符合这个规律。令人反思的是,当下“平台红利”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关注,没有使某些网络作家反思创作瓶颈,反而滋生出志得意满之态。然而,借助“平台”所获得的暂时胜利,不等于网络类型文学可以“一家独大”。

    其实,针对“编辑”与“评论”来说,目前全民 写作基础上的网络商业机制,已显现出了问题。传统文学编辑(期刊和出版社)是文学权力持有者之一,他们掌握筛选作品的权力,也实际担任“培养作家”的职能。编辑对作品的挑选、定位、引导、修改,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巨大影响。而文学网站的商业化,导致其CP(“网络内容供应商”)成分越来越大。一方面,网站字节的容量大大超过传统期刊和纸质书籍,它可让更多的作品被大众看到,这无疑增加了网站对作品的包容度;另一方面,网站的盈利性,也需要有海量作品撑起文本数据库。因此,网站文学编辑,不再精心修改稿件,不再设置较高门槛。编辑变为“文字服务员”,以读者为中心,为作者创造相对公平的竞技场。但问题是,海量字节信息流,也造成了作者和读者的浮躁心态,不利于作家成长及作品经典化。作品缺少塑形挤压,也缺少必要的筛选与打磨,甚至会让好作品缺少节制,变成超级冗长的“文本星云”,进而影响作品进一步的经典塑造。

    其次,批评家功用淡化。很多研究者盲目排斥鄙夷网络文学,有些批评家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范式陈旧僵硬,缺乏对新问题的敏感性与处理能力,不能对新文本做出有效研究应对,进而导致“失语”。网络传媒面前,传统批评家的权力也被分化,让位给豆瓣评分、网站弹幕这类“大众点评”。毫无疑问,这些举措加强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但读者权力被无限放大,无原则的吹捧与无理性的抨击,都使得大众评论愈发充满狂气、戾气等负面情绪,相对客观中立、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促使网络文学实现经典化的批评力量,却被大大地隔离,甚至削弱了。

    阻碍网文经典化的因素,也存在于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界。一是完全的“断裂”态度,二是“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起自后现代思潮,理论方面的探索,主要着力点在后现代理论、传播学与产业学,对具体现象、思潮和作家作品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主要研究思路也是文艺学式的,缺乏多学科的介入和整合,诸如现代文学研究、通俗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更有某些研究者,完全以网文研究为“新媒体”创新之物,割裂研究的联系性与历史性,忽略甚至蔑视其他学科传统对网络研究的有效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将网文研究“技术化”的倾向。这些研究者,热衷于技术术语的炫耀,企图以技术术语包装出一整套全新的、不可理解的“游戏化学术语言”,以对应产业对网络文学的资本定位。

    (摘编自《上海文学》房伟《跨越鸿沟:网络时代文学经典化的挑战与机遇》)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网络文学除了发挥娱乐、消费的载体功能,越来越多地凭借现实题材、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等行为完成自我升级。 B . 当前网络文学尽管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得到了丰厚的“平台红利”和高度的政治关注,但依然有瓶颈期的尴尬和经典化的诉求。 C . 只有展现日新月异的时代面貌,主题趋向更契合时代精神或具备浓郁的传统美学气韵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成为网文经典作品。 D . 在当前的网络商业机制下,文学网站编辑的“哨兵职能”被弱化,批评家功用被淡化,这两者都是阻碍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业化的文学网站,应该着意控制网站字节容量,以防止出现“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现象。 B . 读者权力的适度扩大,再加上客观中立、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业批评力量,于网文发展有益。 C . 为使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研究界应当彻底摆脱文艺学式的研究思路,注重多学科的介入和整合。 D . 从创作上看,当前网络文学在传统类型和现实题材方面都有发展,因此不需在创作题材上着力。
    3. (3) 下列事例中不适合填入材料一空缺处的一项是(   )
      A . 《大国重工》等“工业流”作品展现中国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历程。 B . 《浩荡》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史投射进普通人的奋斗史。 C . 《朝阳警事》以女警王益娟为原型,展现基层民警们的日常状态。 D . 《庆余年》借穿越到庆国的范闲,写了三代风云人物的起落更替。
    4. (4) 两则材料看似写作角度不同,实则“殊途同归”。请作简要分析。
    5. (5) 作家麦家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应互相取长补短。结合两则材料,从题材、评论与传播这三个方面,简析传统文学应如何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料。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车(节选)

    李檣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当太阳驱散雾霭,村庄安静地低伏在原野深处,村子里杂树丛生,炊烟氤氲,它们或直或弯着飘向蓝天,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方。鸡和狗儿在村子里寻食、闲逛,或像孩子们一样追打嬉闹,但没有谁乐意远离,没有谁会像父亲那样毫无眷顾甚至有些迫切地离去。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驾着他的大车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其实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敲起鸳鸯板,清清嗓子,“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郞……”

    说唱的曲儿无非《水浒》《杨家将》 这么几出,但一部《水浒》就足够糊弄一村庄的人了,戏才唱到半截,整饬石头的工作结束,他便会卷起铺盖,奔向别的村子或者回家。有人央托父亲,等老吴闲下来再把他请来嘛,好歹把剩下的大半拉子唱完!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自行车的后座上。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鼓架。他悄悄叮嘱我,这是从靖安寨一个死去的老说唱艺人家里淘来的,不要告诉母亲。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 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母亲仍不赞成这些。瞎日弄什么,又没人给你一个子儿、一瓢谷子,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父亲仍是那句话,你懂个屁。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清晨或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

    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 , 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有时也会看见父亲从西北方向的某条小路的尽头飞奔而来。父亲裹着他那件藏青布大氅,头上戴着一顶棉绒帽,护耳随着大车的颠簸扇合着,像两只飞鸟的翅膀。他面色黯淡,嘴唇干涩,眉毛上凝结着风霜。但他不会停留多久,很快又消失在平原深处。小路的尽头是灰蒙蒙的天地相接所在,神秘而悲情,父亲一头扎过去,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

    这样不知多少年。父亲终于彻底回来了,就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他老了许多,白发丛生而且发量稀疏,门牙掉了一颗,就那样豁着。他从来没讲述过在外游荡的日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遇见过什么人,他对这些好像毫无复盘的兴致。他的大车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他只好把它丢弃到远方的荒野里,任凭风吹雨蚀,被来年的野草和藤蔓覆盖。那只装着鼓乐的麻袋,底边在父亲驭马飞奔的路上炸了线,裂开一个大大的口子,那些家伙落儿不知遗落在了异乡的哪个角落。那匹纯种的栗色马也已瘦得皮包骨,显得有气无力、双目无神。

    父亲在家老老实实地待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的时候,青草冲破土层,花儿开了,把那二十四条小路重新打扮得生机盎然。栗色马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重新变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父亲套上马具,牵着缰绳走出院门,溜达着出村,沿着其中一条小路,再次走向远处那道灰蒙蒙的天际线。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2.9,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村庄与世隔绝,村里生活原始,人们自得其乐,甘于这样封闭且落后的生活。 B . 父亲为人勤劳热情,既富有家庭责任感,又处处与人为善,能与村人、外人贴心相交。 C . 不管父亲做什么,母亲都不赞成,父亲常斥责母亲“你懂个屁”,可见夫妻关系紧张。 D . 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后来“瘦得皮包骨”,足可见父亲旅程的遥远、奔波以及艰辛。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既揭示了村庄在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上的特点,又处处与父亲的毫不留恋作对比,使读者对父亲的离去愈发充满疑惑。 B . 小说的主线情节围绕父亲与大车展开,中间插叙吴大伯的相关内容,既充实了村庄生活的画面,又暗示了父亲热情忙碌与清冷孤独交织的形象。 C . 小说中的比喻手法少而精妙,如“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父亲回来“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两处比喻颇具深意。 D . 小说的语言总体平淡而朴实,但也不乏隽永之处。既有生活气息浓郁的方言凸显人物的生活处境,又有诗意隽永的描写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3. (3) 小说题为“大车”,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4. (4) 小说中,李樯有意识地为主人公准备了一种“无聊的形式”——不断从村庄出走。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种“无聊的形式”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贵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B .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C .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D .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乘即一千辆兵车。古代以四马一车为一乘。“战车千乘”,形容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 B . 韩卢,战国时韩国良犬,矫健善驰。与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中的“的卢”意义不一样。 C . 伐意为讨伐,攻打。与“征”的“上伐下”不同,“ 伐”多用于诸侯或平级间的公开宣战。 D . 则其国断而为三的“三”指多(个),与“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中的“三”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雎向昭王分析秦国在山川地形、军事装备、军队士气等方面的优势,意在言闭关之过,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 B . 范雎以齐人伐楚的史实为例,深入剖析其无寸土之得,重要原因在于劳师袭远,结果是让韩、魏坐收渔翁之利。 C . 范雎看来,如果赵国强大,楚国就会依附于赵国,反之亦然。齐国畏于楚、赵联盟,必然会依附秦国以求自全。 D . 昭王认为魏国反复无常,难以亲近。范雎认为使魏国依附的上策是出兵攻打,昭王依计而行,果然获得了成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

      ②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5. (5) 范雎为秦昭王谋划成就“霸业”的计策是什么?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并作具体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 ,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南乡子·和杨元素 , 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本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春苏轼知杭州时。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杨元素:即杨绘,公元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绘在西湖为其饯别,唱和此词。④羊公:即西晋名将羊祜,仁德爱民,后人在他常游憩的岘山。上为他立碑建庙,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1. (1) 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江仙》开头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 B . 《临江仙》“惆怅孤帆”两句氛围凄清幽冷,渲染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抑郁无欢。 C . 《南乡子》上片从眼前入笔,转入遥想他日功成名就相聚痛饮,别有一番豁达。 D . 《南乡子》巧妙地将想象、写景、用典等手法相结合,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
    2. (2) 两首词均为离别之作,但结尾处的写法与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2. (2)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通过“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的手法,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的诗句是
    3. (3) 关山,指关塞山河,也指遥远的地方,常与战事相连,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盛金章,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大家。他在长兴灰岩中建立的蜒类化石带的研究,全面破解了二叠世碳酸盐岩划分和对比的难题。在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中,盛金章一直秉持    的态度,比如他曾纠正日本学界在地层工作中的错误,也曾澄清我国生物地层序列以帮助国际同行理解。

    盛金章谦虚谨慎,严于律已,对于科学问题从不含糊,在科研方面永不止步,是一个对科研事业    的人。他    , 被推荐为院士的时候,几次婉拒,他的信念就是“认真做事、认真做人,不给别人找麻烦”。虽然自己不计名和利,但盛金章很愿意推荐学生和同事去争取一些奖项。很多得到过盛金章培养指导的科技人员,成为他的终生合作者和朋友。

    盛金章在自己70岁生日时曾写诗一首:“淡淡平平七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新苗喜看年年绿,万马奔腾蹄不休。”金章很喜欢数学家华罗庚生前说过的话:“树老 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在于实。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是盛金章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不断追求进步、创造革新、求真务实。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的银河曾引发人类无数的遐思。一百年多来,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银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在我们认识到,      , 而且只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银河系中包含数千亿颗恒星,太阳也只是其中普通的一颗。但是,作为我们身居其中的星系,      , 对于我们认识宇宙中其他星系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起源等重大课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一直是天文学家研究的重点,天文学家也一直在尝试还原银河系的百亿年历史。

    目前,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在演化的晚期阶段整体上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再也没有发生过和其他星系碰撞的剧烈事件。但是,      。天文学家预测,在5亿年后,银河系将吞噬掉目前距银心5万光年的人马座矮星系。同时,( ),二者将在大约40亿年后发生碰撞,最终合并成一个椭圆星系。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仙女星系目前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正向银河系移动 B . 目前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的仙女星系正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向银河系移动 C . 目前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的仙女星系正向银河系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移动 D . 仙女星系目前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正向银河系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移动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哲学家康德在《未知》里谈到: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人民日报》:要让梦想变为现实,具有执行力才是最快途径。

    而2022年刚刚考研上岸的上海财经大学肖湘宇同学则认为,跟目标与执行力相比,及时复盘更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及时调整步伐,大大提高效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