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思想、身份、教养、经历和个性。苏联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人用以说话的语言就是一把了解他的性格的钥匙。语言、词、许多词,——这就是引起纠纷 、引起斗争、引起活动的导火线。语言就是体现作家的一切意图的手段和舞台表情的有力手段。”戏剧理论家陈瘦竹说:“人物性格,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但是无论如何复杂,总有统一和基本的性格。所谓性格化语言,是指最能表现某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本质因而与众不同的语言。”《水浒传》中,柴进初见宋江时说:“大慰平生之念,多幸,多幸。”鲁智深初见宋江时说:“多闻阿哥大名。”李逵初见宋江时说:“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叫铁牛欢喜。”一个是贵族,热情、文雅;一个是下层军官,粗犷、豪爽;另一个是无业游民,粗莽、憨直。他们的语言反映了他们的身份和教养。这就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利哈乔夫说:“人物的言论是作者替他们说的话。作者仿佛是木偶操纵人。木偶没有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主张。作者按照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语言和习惯的风格替他们说话。”列斯科夫说:“为了‘形象’地思考和写作,就需要让作家的每个人物都用他们的地位所特有的个人语言来说……他们大家都用自己的语言跟我说话,而不是用文学语言。”事实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作家和人物及其文学样式的统一体。作家让人物说他们自己的语言,人物在说自己的语言,这其实是作家的设计,而作家必须服从于文学传统,遵守文学作品的不同类型的规格,因此,歌剧的人物所说的都是诗歌,而华丽风格的作家,其人物语言也是华丽风格。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相对性的。

    (摘编自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材料二: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语言材料很多,在表达的时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比如说,有个小孩很灵敏,很好玩,我很喜欢他。要把我对他的印象说出来,用什么词儿呢?用“灵”“机灵”“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儿”?或者用一般常说的“聪明”?这就有个选择,从中选一个最足以表示我对他的印象的说法。说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可以说“这个小孩真聪明”,也可以说“这个小孩真不笨”,这又有所选择。“他心灵手巧,样样都行”,这句话很整齐;“他干什么都很出色,真行”,这句话不像上一句四个字四个字的,不整齐,但是也可以,也不错。我们可以很平实地说出对一个孩子的印象,“他举止动作活泼灵敏”,也可以打个比方,“这小孩真麻利,活像个小猴子”。这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从用词到说一句话、一段话,这里边可以选择的方面很多很多。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适当的说法,就是修辞的能力。上面举的是日常生活中无关重要的话。说重要的话,讲重要的道理,发表重要的意见,也需要选择,越是内容重要,越需要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很重要,我们应该具有这种能力。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创造性地运用是可以的。所谓创造性,是指在选择运用之中有独到之处。

    (摘编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材料三: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语言是作家体现自己意图的重要手段,也是舞台表情的有力手段。 B . 最能表现某一个人的本质的思想情感且与众不同的语言即性格化语言。 C . 作者按照自己的主张替人物说话,因此人物没有生命和自己的主张。 D . 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具有相对性,是作家风格、文体特征和人物身份的统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辞中选择设计语言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三则材料中的“修辞”都是广义的修辞,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修辞是主客观的统一。 C . 材料二中例举生活中不重要的话与重要的话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论证 ,强调了修辞的重要性。 D . 古人主张“修辞立其诚”,这包含了端正学风的问题,也体现了治学的唯物主义原则。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 B . 清人李渔说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说:“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人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 C . 元代陈绎在《文说》中说:“凡下字有顺文之声而下之者,若音当扬,则下响字;若音当弱,则下唱字。 D . 魏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否能阐释材料三中张岱年“修辞立其诚”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

    加西亚·马尔克斯

    星期天散弥撒时,冬天匆匆降临了。星期六晚上还热得透不过气来呢,直到星期天早上人们也没想到会下起雨来。天空宛如灰色的胶冻,悬浮在我们头上。

    整个下午都在一个劲儿地下雨。四周十分安谧,只听见雨点儿落下来的声音,就像整个下午都在乘火车旅行一样。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我们为这场雨太动感情了。星期一清晨当我们去关门,以便挡住院里断断续续刮起的刺骨寒风时,这种感情达到了最高峰。到了上午,这感情仍然有增无减。我看见脊梁疼痛的父亲坐在摇椅里,斜靠在一个枕头上,目光忧郁,茫然地望着这场乱纷纷的雨。我想起了那些八月的夜晚,万籁俱寂,只听得见地球围绕着它那千百万年生了锈的,并且不上油的轴心转动的声音。刹那间,我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恐惧。

    像星期日一样,星期一整天都在下雨。然而此刻雨却像是下成另一个样子。因为某种异样的、痛苦的东西在我心中产生了。下午,我旁边一个声音说:“这雨下得真烦人。”我不用回头看,便听出这是马丁的声音。我知道是他坐在我旁边说话,口气冷冰冰的。自从去年十二月那个阴暗的早晨他成为我丈夫以来,他这种腔调就没有变。现在,我将要有孩子了,而马丁却坐在我旁边说这雨烦死人了。“雨倒不烦人,”我说,“让我太伤感的是光秃秃的花园和院里这些不能除掉的可怜巴巴的树。”说着,我回头去看他,可是马丁已不在那儿了。只听得他说:“看样子别指望雨停。”我循声找人时,看见的只是一把空椅子。

    星期二傍晚,雨下得更大了,令人心烦意乱。第一天早晨那种清爽,此时却变成了潮湿和闷热。气温不是冷,也不是热,而是一阵冷一阵热,像让人打寒战似的。双脚在鞋里直出汗。真说不出光着身子和让衣服贴在身上哪一样更受罪。家里的一切活动都停了下来。这是一个凄惨的下午,那滋味就像梦见陌生人而惊醒过来后一样。我知道今天是星期二。

    这一天,我们吃饭的秩序全打乱了。午睡时间,我继母端来了一盘清汤和一块陈面包。事实自星期一以来,我们就没吃东西,我觉得自那时起,我们就不思饮食了。我们让这场雨弄得瘫痪、麻木了,在这场大自然的打击面前束手就擒。

    星期三中午时分,天还没大亮,可下午三点以前,又全黑了下来。黑夜一反常态提前到来,伴随它的是院里那慢条斯理、单调乏味、冷酷无情的雨水节奏。这个提前到来的惨淡而凄凉的黄昏,来到静悄悄的仆人们中间,他们蹲在椅子上,靠墙呆着,在大自然的骚乱面前甘拜下风,无能为力。这时,大街上开始有消息传来。也没有谁把消息带到家来,反正它就这么传来了。还很确切,一个接着一个,仿佛是满街奔腾的泥浆在传递着消息,它冲裹着家庭用具、各种物品、被远处水灾破坏的东西、瓦砾和死牲畜。事情是星期日发生的。当时这场雨仅仅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季节的先声。两天之后,家里也领教到了它。星期三消息才传过来,像是被这场暴雨本身的活力带来的。人们得知,教堂被水淹了,看来是要坍塌,当晚,有人说:“从星期一开始火车就过不了桥了,看样子是河水把铁轨冲跑了。”还有,一个生病的女人正躺在床上就不见了, 今天下午才发现她漂在院子里。

    也许当夜我睡着了一会儿,醒来时,被一股刺鼻的酸臭、腐烂的尸体气味惊呆了。我使劲地摇晃着身边打鼾的马丁:“你闻到了吗?”我问他。他说:“什么?”我说:“一股味道,准是街上漂的死尸发出来的。”这种想法使我十分恐惧,可马丁却翻过身去,对着墙,迷迷糊糊、粗声粗气地说:“都是你多事儿,怀孕的女人想象力就是丰富。”

    星期四早晨,那股味道没有了,远了,闻不见了。时间的概念从昨天就弄乱了, 这时已全部失掉。于是,星期四也不存在了,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有形的、胶冻状的东西,甚至可以用手扒拉开,以便探头看到星期五。

    我做了平平安安的梦,整整梦了一夜。第二天的气氛和前一天一样:没有色彩,没有气息,没有热度。我一醒就跳到一个座位上,呆在那里一动不动。因为有迹象表明我神智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我茫然地问继母几点了,她平静地说:“该是两点半左右了吧,不管怎么说,火车不会晚点的。”那声音听来像无精打采的敷衍。我说:“都两点半了!我怎么睡了这么长的时间?”她说:“你没睡多久,最多不过才三点钟。”我颤抖着,觉得盘子从手里往下滑。“星期五两点半……”我说。而她却出奇地平静:“是星期四两点半,孩子,还是星期四两点半呢!”

    我不知道我梦游了多长时间,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我觉得家里寂静得厉害,令人发抖。所有的东西全都受到影响,难以置信地连-点动静都没有。突然,我觉得心脏变成了一块冰冷的石头。“我死了,”我想,“天哪!我死了。”我在床上蹦了一下,喊道:“阿达,阿达!”马丁生硬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谁也不会听到你的喊声的,人全都出去了。”这时我才注意到雨已经停了,我们周围一片宁静,一种深沉的、神话般的幸福、一种死亡一样的状态。随后,便听见走廊里的脚步声,听见一个响亮、充满生气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一缕清风吹动着门扉,弄得门锁吱吱地响。一个坚固的物体刹那间倒向院中的水池。空中有什么东西在宣告一个看不见的、在黑暗中微笑的人的光临。“我的上帝,”这时我已全让时间搞乱了,想道:“要是有人让我去参加上星期日的弥撒,我不会感到意外的。”

    (刘晓陆译,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空宛如灰色的胶冻,悬浮在我们头上”,用了比喻的手法,营造出灰暗,压抑的氛围。 B . “光秃秃的花园"暗示“我"生活缺少生机,“空椅子”暗示马丁在“我"生活中的缺席。 C . “那滋味就像梦见陌生人而惊醒过来后一样”,写出了无序的生活给“我"带来的疏离感。 D . 星期四像胶冻,“甚至可以用手扒拉开"看到星期五,透露出“我"对星期五的期盼。
    2. (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对这场雨的感受,一开始是“太动感情”,之后经历了茫然无措、心烦意乱、麻木乏味、恐惧、幸福等阶段。 B . “我"想到八月的夜晚,想到宇宙的浩淼,从而想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于是“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恐惧”。 C . 河水冲跑了铁轨、生病的女人躺在床上最后漂在了院子里,这两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传言,给“我"带来了恐惧和不安。 D . “神话般的幸福”指雨停了带给“我”的感受,但生活仍旧如死亡一般寂静,暗示出“我“生活的常态就是这样寂死无声。
    3. (3) 马尔克斯将自己的小说看成是“密码写就的现实",文中对时间的描写具有特殊的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文被看作是《百年孤独》里那场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的部分预演。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孤独”这一主题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 , 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甚良将纣闱谗而杀甚忠臣至身死国亡会玉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 , 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 , 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已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虛愿望于上。”

    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五》,有删改)

    注:①四国:燕、赵、吴、楚。②姚贾:魏人,曾仕于赵而被驱逐,此时仕于秦。③梁监门子:魏国大都梁守门人之子。④贞女:指善于女I之女子。⑤朝歌:殷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⑥棘津之雠不庸:在棘津卖佣作而不成。讎,同售。棘津,在今山东日照市西部。⑦弊幽:指穷困潦倒。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B . 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C . 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D . 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中“绝其谋,止其兵”的“止”,是“阻止”的意思,与《大学之道》中“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不同。 B . “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的“交”,与《礼记》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交”一样,都是“结交”的意思。 C . 上卿,最初是先秦时期高级官员或爵位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地位最尊贵的称“上卿”,后来也泛指朝廷大臣。 D . 社稷,是土神社和山神稷的总称。二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基,常用来代指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秦国面临四国联军进攻的紧要关头,姚贾自告奋勇出使解围。得到秦王重赏和礼遇的他不仅消弭了战争威胁,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B . 韩非对姚贾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假公济私,慷秦国之慨而谋自身之利;二是他出身低贱人品卑劣,让这样的人身居高位,不能为群臣表率。 C . 姚贾奏对时辩解称,秦王听信谗言问责有功之臣,会重蹈夏桀和商纣身死国亡的覆辙,从而不会再有忠臣为秦国效力了,他也将归向四国。 D . 姚贾提出,君王应当象周文王、齐桓公、秦穆公和晋文公那样,不计较臣子过失,不听信他人谗言,不封赏有名无实之辈,才能肃清吏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②百里奚,虞之乞人,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5. (5) 请简要分析姚贾在自辩过程中展现的论辩策略。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②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③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四句中“霜降”“碧天”“西风”“寒声”“梧桐"之词,为作者的哀病之叹创设了情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B . 萧瑟凄凉的氛围中,词人登城回望,因关河的寥落而引出了“一醉与君同”的夜饮,表达了因事务繁忙不得归家的思乡之情。 C . 下阕写习射,通过接连两问写出自己豪气不存、武勇无用,接着描写“虎士”的射技,沉重地发出了“老矣真堪愧"的慨叹。 D . 本词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时令.气候、物象,热闹的人事、凄然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环境气氛、场面和情感高度统一。
    2. (2) 悼惜流年,感叹哀病,是古诗词中常见主题。但叶梦得此篇却在叹惜之外另有豪健之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我们在写作时,语言既不能毫无修饰,也不能过于浮夸,这与《论语·雍也》中“”两句所表述的意思相一致。
    2. (2) 《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分别从游子、思妇角度写相思之情的两个问句是:“?”
    3. (3) 用寒冷肃杀的冬季环境来对比反衬植物的蓬勃生命力,从而歌颂坚贞顽强的人格之美,是诗歌常用的手法,请写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这样两句诗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你是否也曾被父母碎碎念“少吃点外卖,自己烧菜更健康"“别总煮速冻水饺,味道跟现包的根本没法比”。老一辈的        , 却挡不住年轻人往菜 篮子里装进便捷轻食。

    有上班族直言,自己本是厨艺爱好者,奈何上班距离远,通勤时间长,即时通讯让任务如影随形,下班时精疲力竭错过晚饭时间,莫说是下厨烹饪了,甚至连吃外卖都必须    而常被调侃的速食、零食,往往是饥肠辘辘时的无暇多问的灵丹妙药。可以说,对不少年轻人而言,便捷轻食只是手边救急的“饭黏子”,远非精致生活的“白月光”。

    没错,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不仅是果腹充饥的生存必须,也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品味,更是五味调和、七窍爽畅的烹饪艺术当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为生活按下加速键让灶间奔忙饱餐一顿更像是为琐碎的忙碌按下暂停键,让你我感动单纯,简单的幸福时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将父母对速食、 外卖的狐疑目光,对现吃现烧的      , 理解为对岁月从前慢的眷恋、对有人问你粥可温的期许。毕竟,相比于五分钟吃完一餐的速食,热气腾腾、有烟火气的地方才更像是家。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谈到生活方式,近期的一个热词是“松弛感”。从一定意义上说,“松弛感”是一种淡定处事的哲学。往深里讲,“松弛感”不仅是“面子”的表现,更依赖于“里子”的积淀,它代表着一种淡泊明志的胸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有所取舍方能心智笃定、轻松自在。在顺境时处优不养尊,在逆境时身穷不志短,以淡泊之心面对成败进退,进而涵养静气、彰显大气、孕育朝气。中国画自古便讲究留白的艺术,有所渲染,      恰到好处,才可达到浓淡相宜、深浅相间、相得益彰的境界。当下,“松弛感”引发了网上关于“松”与“紧”的讨论。其实,      , 而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正如音乐,有轻柔的慢板,也有紧凑的快板,疏密之间、浓淡之间,才能成就多彩的乐章。中国古语也有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偶有放松,也未尝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需知,人生并非一场与他人的短跑比赛,     。不要慌,不要急,漫漫征程比拼耐力,把握节奏,坚持到底,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面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包身工》) B .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C .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记念刘和珍君》) D . 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为头部企业,苹果和比亚迪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苹果崇尚“扬长”,专注增强智能移动设备最核心的技术竞争力,把整机制造业务全部外包实现“专精”;而比亚迪重视“补短”,整车几乎全都自研自产,还不断整合上下游产业力争“多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