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六...

更新时间:2023-03-30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散文是指学者创作的散文,也包括具有学识与学养的“学者型”作家写作的散文。学者散文在表达上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但其思想本质是理性的,应当具有启蒙性。

    学者散文是否具有启蒙性,首先看学者散文是否有深刻的思想,是否表现了文化批判的深度与力度。学者在散文写作前,要先建立认识与洞察世界万物的理性,一种自觉的批判理性。离开了理性的法则,也就抽掉了文化批判的灵魂。学者面对自己言说的对象,必须将自己“介入”文本,发表自己的立场观点,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尤其在大众审美取代文学审美、作品变成商品、审美价值发生偏移和混沌的当代,学者散文的作者应该比一般散文家多一层理性思考,多一层理性的穿透,多一层诗性的智慧,用自己的学养和学识理性穿透历史时空,有针对性地去阐释各种各样的文化症结。然而,当代学者的散文创作似乎缺失了这种文化批判的理性,就文学学者的散文来说,经常见到的是复述式(复述著述内容)、抚慰式(友情慰问评点)、赞美式(浮夸溢美肯定)、棍棒式(主观武断否定)的批评。

    这类散文缺失客观公正,与理性的文化批判相去甚远。作者的自我形象被自我遮蔽或者说自我被屏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作为的悲哀。

    “干顸”自我,是学者散文启蒙性的另一个方面。对自我进行“干预”,就是鲁迅所说的“自我解剖”,这对学者散文尤为重要。严格说来,自我解剖最重要的是要会批判自我“国民性”中“瞒”和“骗”的阿Q性。鲁迅对友人说过:“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他将自己的“国民性”称之为“毒气”与“鬼气”。巴金将个人“国民性”中丑陋的东西,比喻为自己身上挤出的“毒疮”与“脓血”。鲁迅与巴金将本真的、赤裸裸的自我灵魂交给读者,这为文学史树立了严格自我解剖的典范。两位作家分别在“五四”和新时期的思想启蒙之中,率先提出启蒙主张并自我践行,都是为了批判全民族愚昧落后的国民性,而使整个民族通过启蒙觉醒过来。

    (摘编自吴周文《学者散文的启蒙性与自我的精神启蒙》)

    材料二:

    从散文本体的角度看,学者散文是散文的正宗,也是散文文化精神的有益实践,它代表了当代散文发展的正确方向。首先,中国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即先秦散文,便是文史哲不分家的“杂文学”,学者散文的一个文体特点便是“杂”,其中既有记叙描写、介绍说明,也有历史哲学、小说和诗歌、戏剧的因素杂糅,这正好对接上了先秦散文的源头。其次,散文的本质是自由自在、不拘一格、“法无定法”,而以“聊天体”“闲适体”为主要文体特征的学者散文,正好符合散文的本体。最后,散文的生命是真实,而学者散文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以真实、坦诚为原则,他们拒绝虚构,也不屑于粉饰雕琢。总之,正如巴金所说,他们是把心交给读者。正是这种生命本真的投入,才使学者散文受到广泛的欢迎。笔者以为,学者散文在文体上的自觉,对于当代散文中出现的空疏空洞、虚假做作、抒情泛滥,以及人格分裂、文道分离的创作倾向,无疑能起到正本清源、匡正风气的作用。

    学者散文承接了中国的文章学传统,打通了古今散文的文脉。学者们的创作自由自在,率性任心,不受任何规矩的束缚,体现出一种真正的文体自觉。还应看到,学者散文贴近散文本体,它不但可以促使当代散文摆脱唯抒情的羁绊,拓展当代散文的文体天地,而且有助于将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将文体的意义直接与文化自信相对接,从而使散文写作更具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

    (摘编自陈剑晖《学者散文与文体自觉》)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者散文的创作者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学者型”作家,表达上感性理性皆可,但思想上是理性的。 B . 学者散文是否具有启蒙性,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是否表现文化批判的深度和力度。 C . 鲁迅说自己灵魂里有“毒气”“鬼气”,巴金说自己身上有“毒疮”“脓血”,体现了他们的“自我干预”。 D . 对于当代散文中出现的某些创作倾向,学者散文能以其文体自觉,起到正本清源、匡正风气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时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观点得以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B . 材料二第一段从学者散文的文体特点、文体本质、创作原则三方面,论证其散文正宗的特性。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用到了巴金的例子,都借以论证作家写作时应该真实、坦诚的观点。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都紧扣“学者散文”这一核心概念,但对它的内涵的理解是截然相反的。
    3. (3) 下列各个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学者散文”特点的一项是(   )
      A .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B . 林徽因在《窗子以外》中写道:“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C . 徐佳在《落花时节又逢君》中写道:“那是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夜色中观赏牡丹花,李龟年率乐队在旁奏乐。” D . 陈平原在《学者的人间情怀》中写道:“读书人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
    4.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学者散文”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中学时代

    夏丏尊

    中学时代,是指十三四岁到十八九岁的一段。我的中学时代是三十年以前的事了,那时私塾是唯一的学校,我自幼从塾师读经书、学八股。到科举全废前的两三年,然后改进学校,可是未曾得过卒业文凭。

    据说兄弟五人中我在八字上可以读书,于是祖父与父亲都期望我将来中举人点翰林,光耀门楣。我所读的功课是和兄弟们不同的,非读《左传》《礼记》等不可,他们不必做八股文,而我却非做不可。

    十六岁那年我考得了秀才,不久八股即废,改“以策论取士”,这改革使读书人大起恐慌。当时的读书人大都是一味靠八股吃饭的,我虽八股的积习未深,不曾感到很大的不平,但要从师也无师可从,只是换《读通鉴论》《古文观止》之类的东西来读,再把唯一的算术书《笔算数学》买来自修而已。

    亲戚来劝读外国书,当时要读外国书只有到上海。据说上海最有名的是圣约输大学,如果在那里毕业,包定有饭吃。父母也觉得科举快将全废,长此下去不是事,于是就叫我到上海,当时中西书院入学比较容易些,我于是就进中西书院。那时学费并不便宜,中西书院每半年要缴费四十八元。家中境况已甚拮据,我的学费还是母亲把首饰变卖了给我的。那时我年十七。

    中西书院分为初等科三年、高等科三年,还有特科若干年。我当然进初等科,那时功课不限定年级,是依学生的程度定的。我英文初读,入甲班;算学乙班;国文,甲班;其余各科也参差不齐。各种学科中,最被人看不起的是国文,上课与否可以随便,最注重的是英文。时间表很简单,每日上午全读英文,下午第一时板定是算学,其余各科则配搭在后。

    每日上课前要做礼拜,星期三晚上要做,星期日早晨要做,晚上又要做。每日早晨的礼拜约须三十分钟,其余的都要费一小时以上,唱赞美歌、祷告、讲经,厌倦非凡。

    读了一学期,学费无法继续,于是只好仍旧在家里,用《华英字典》《代数备旨》等书自修。

    十八岁那年,因了一位朋友的劝告,到绍兴府学堂入学。府学堂学费不收,宿货更不须出,饭费只每月二元光景,并且学校书院制尚未全除,月考成绩若优,还有一元乃至几毛钱的“膏火”(书院时代的奖金)可得。读书不但可以不花钱,而且弄得好还有零用可获得。府学堂的科目为伦理、经学、国文、英文等,功课历依程度编级。我因英文已有半年在家自修的成绩,居然大出风头,被排在程度顶高的一级里,算学与国文的班次也不低。同学之中年龄老大的很多,班级皆低于我,我于是颇受师友的青眼。

    国文是一位王先生教的,选读《皇朝经世文编》,作文题是《范文正公为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士先生器识而后文艺》之类。经学是徐先生担任的,他叫我们读《公羊传》,上课时大发其微言大义。伦理教师最奇特,他姓朱,是绍兴有名的理学家,有长长的须髯,走路破方步,写字仿朱子。他教我们学“洒扫应对”“居敬存诚”,还教我们舞偷,拿了鸡尾似的劳什子作种种把戏。据他的主张,上课时书应端执在右手,不应换在脏下,上班退班,都须依长幼之序“鱼贯而行”,不应作鸟兽散,见先生须作揖,表示敬意。我们虽不以为然,但却不去加以攻击,只依老古董相待罢了。

    当时青年界激昂慷慨,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似乎都对于中国怀着相当的期待。庚子事件经过不久,又当日俄战争,风云恶劣,《新民丛报》《浙江潮》等杂志大受青年界的欢迎,三四朋友聚谈,动辄就把话题移到革命上去。见了留学生从日本回来,没有辫子,恨不得也去留学,可以把辫子剪去。见了花翎颜色顶子的官吏,就暗中憎恶,以为这是奴隶的装束。卢梭、罗兰夫人等都因了《新民丛报》的介绍,在我们心胸里成了令人神往的理想人物。罗兰夫人的“自由,自由!天下几多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已成了摇笔即来的文章套语。

    我在这样的空气中过了半年中学生活,第二学期又辍学了。这次辍学,并非由于拿不出学费,乃是为了要代替父亲坐馆。原来,父亲一年来已在家授徒了,一则因邻近有许多小孩要请人教书,二则父亲嫌家里太寂寞,于是就在家里设起书塾来。来读的是几个族里与邻家的小孩。中途忽然有一位朋友要找父亲去替他帮忙,为了友谊与家计,都非去不可。书馆是不能中途解散的,家里又无男子,很不放心,于是就叫我辍学代庖。家里人颇思叫我永继父职,就长此教书下去,本乡小学校新立,也遨我去充教习,但我总觉得于心不甘。

    恰好有一个亲戚的长辈从日本留学法政回来,说日本如何如何地好,求学如何如何地便利。我对于日本留学梦想已久了,听了他的话,心乃愈动。父母并不大反对,只是经费无着。乃遍访亲友借贷,很费力地集了五百元,冒险赴日。

    当时赴日留学成为一种风气,东京有一个弘文学院,就是专为中国留学生办的,我因学费不足两年的用度,乃于最初数月请一日本人专教日文,中途插入弘文学院普通科去。在那里将毕业的前二三月,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招考,我不待毕业就去跨考,结果幸而被录取。我入高工后快将一年,领不到官费,家中已为我负债不少,结果乃又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国,谋职糊口。我的中学时代就此结束了。那时我年二十一岁。

    总之我的中学时代,经过许多的周折,东补西凑,断续不成片段。这种困苦的经验,当时不但我个人有过,实可谓是一般的情形。现在的中学生在这点上真是艳羡,真是幸福。

    (发表于1931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虽然进过各类学校,但“未曾得过卒业文凭”,他对此充满遗憾。 B . 读书人对废除八股、策论取士的变化充满恐慌,作者因八股“积习未深”而未受冲击。 C . 如果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包定有饭吃”,这一生计考量是亲成劝告的核心理由。 D . “做礼拜”的安排具有时代特点,仪式繁琐、枯燥,作为中学生的作者对此无比厌倦。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绍兴府学堂保留了一定的旧书院制度,获得“膏火”奖励让“我”受到师友们的器重。 B . 作者略写国文、经学教师,详写伦理教师,说明其特别的言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C . 在庚子事件、日俄战争背景之下,青年们放眼国际、关心国事,慷慨激昂、朝气蓬勃。 D . 作者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感慨现在的中学生“真是艳羡,真是幸福”,情感诚恳真切。
    3. (3) 文章叙述往昔时,体现出什么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作者的中学时代,哪些因素致使作者在中学时代“经过许多的周折”?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建安四年,扬州贼帅郑宝欲略居民以赴江表,以淮南刘晔,高族名人,欲劫之使唱此谋,晔患之。会曹操遗使诣州,有所案问 , 晔要与归家。宝来候使者,晔留与宴饮,手刃杀之,斩其首以令宝军,其众数千人皆服,推晔为主。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以相与耳!”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听 , 遂伐上缭,至海昏。时策闻勋在海昏,自与领江夏太守周瑜将二万人袭皖城,克之,得勋妻子及部曲三万馀人。勤北归曹操,晔随之。建安二十年,魏公操克汉中,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操不从。居七日,蜀降者曰:“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操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乃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B . 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C . 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助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D . 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劫之指胁迫刘晔,“ 劫”字与《红楼梦》中“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的“劫”字含义不同。 B . 案问指查办审问,“案”字与《聊斋志异·促织》“成妻纳钱案上”的“案”字含义不同。 C . 若军指你的军队,“若” 字与《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若”字含义相同。 D . 不听指不听取、不接受意见,“ 听”字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宝想要裹胁百姓到长江以南,希望借助刘晔的地位和名望来达成目的,刘晔冷静应对,邀请郑宝到自己家中宴饮,并趁机杀死了他。 B . 刘晔头脑清醒,他解除自我危机后,没有贸然将郑宝的部下收为己用,因为他知道对他们进行整编,必然会引起怨恨,局面难以持久。 C . 刘晔洞察时局,他能看出孙策求盟背后潜藏的危机,积极劝阻刘勋讨伐上缭;也了解蜀地君臣的特点,知道蜀地安定之后攻蜀的忧患。 D . 刘备初占蜀中就远行夺取江陵,刘晔劝谏曹操在蜀地人心未定之时主动出击,免留后患,可惜曹操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而错失伐蜀良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

      ②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5. (5) 刘晔阻止刘勋讨伐上缭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 , 谈笑静胡沙!

    【注】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来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②东山老,指东山再起的谢安,东晋著名宰相谢安,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淝水一战,击溃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四句点明了时令和词人居所的幽静偏僻,衬托出词人隐居时平静闲适的心境。 B . 上片最后两句写词人来到太湖边上,凝望着宽阔湖波、绚丽彩霞,他仍然难忘世事。 C . 上片“流年轻度”立足于时间,下片“遍天涯”则从空间着手,强调了自己一事无成。 D . 下片写景与抒情交互进行,以抒情为主;景物起到衬托作用,借以表现词人的内心。
    2. (2) 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心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2. (2) 《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 赞扬了古代圣人“”的正确态度。
    3. (3) 用语言摹写乐器弹奏的声音,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两句写出乐声激昂、极具爆发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研究文学,不精通一两种外文是不行的。不管过去的中国文学如何优美,如果我们     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已,我们就难免对本国文学不能深入了解和欣赏。我们想要放宽眼界,多吸收一点新的力量,就需要作大规模的系统的翻译。

    谈到翻译,这并不是一件      之事,译一本书比自己写一本书要难得多。要译一本书,起码要把那本书读得透彻。( )。每一个字在一国语言中都有很长久的历史,在历史过程中,它和许多事物情境发生了联想,和那一国的人民生活状态打成一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趣韵味。各国各地的事物情境和人民生活状态不同,同指一事物的字所引起的联想和产生的情趣韵味也就不同。比如我们尽管把“海”译“sea”或是以“willow”译“柳”,所译的是字典直指的意义,但是“sea”字在英文中和“柳”在中文中的特殊韵味则无从译出。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便是这种联想的意义。其次就是音美。西文字多复音;中文字多谐声字。由于中西文字在发声上悬殊很大,使得译者为了兼顾上下句的音乐和谐常常无从下手。有时原文句子本来朗朗上口,但译文却翻译得      ;有时原文本来意味深长,译文却翻译得索然无味。文字传神,大半要靠声音节奏。声音节奏是情趣韵味最直接的表现。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阅读或是翻译,如果没有抓住它的声音节奏,就难免完全失去它的精美。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有准确翻译出字的直指义,才能够透彻地了解原文 B . 只要准确翻译出字的直指义,就能翻译出作品的精妙所在 C . 不仅要读懂作品的内容,还须看懂文字背后的情趣韵味 D . 只要读懂了作品的内容,就能看懂文字背后的情趣韵味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曾经有一个心理测试,是关于习惯性早到和迟到的。心理学家把受试人群粗略地分为A型和B型人群。A型是习惯性早到的人,他们通常做事高效,追求小完美,遇事有点紧张过度,易焦虑,对他人的过错容忍度很低;而B型人,,他们更放松,自我要求不太高,但处理突发事件很灵活,也更喜欢冒险。心理学家发现,这两类人的差异,可能来源于__。心理学家让A型人和B型人分别估算一分钟的时间,发现A型人的平均估算结果是58秒,而B型人是77秒。很明显,A型人估算时间的准确度更高,因而他们也是更守时的那一批人。另外,习惯性迟到还有一个深层的根源,那就是这类人可能因为在潜意识中对即将发生的事件感到无法面对,,让自己的焦虑暂时储存起来。他们往往拖到无法回避的时候,才慌慌张张地进入主题事件,把焦虑转化为兴奋再行动,做出了爆发式的选择,去努力挽回损失。所以习惯性早到或迟到的这两类人,从性格上来说虽然有差异,但却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会影响到做事的快慢和效率。

  • 8. 疫情居家期间,复兴中学高三年级的你经历了一场特别的考试一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

    这场考试的特别之处在于,考试期间老师要求学生们统一打开摄像头进行线上监考,订正答案后将成绩统一上传到教务系统。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希望有视频监考,更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有人说不需要监考,没有多大意义;还有人说,自己上传成绩,可以糊弄家长逃脱批评或者得到家长的表扬。请你以学生的身份,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内容连贯,语言得体,不超过100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湖南耒阳的留守女孩钟芳蓉凭借676分的高分被北大录取,她没有选择大众推荐的热门专业,而是报考了“冷门”考古专业。她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报考考古专业,也是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

    材料二:

    双减落地,新东方股票缩水90%,业务关停、亏损和裁员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企业突遇生存危机,俞敏洪积极带领新东方进行业务转型,进军直播带货领域,'转战农产品销售,取得显著成绩。

    材料三:

    2022年颜宁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她说做出离美归国的选择,是为了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依靠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界的各种诱惑,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去发掘、施展自己的潜力,从而做出原创突破,回馈社会。

    后疫情时代,社会急剧变化,个人在时代浪潮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以上人物的选择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