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44 类型:开学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庸小说很早就开始了其海外传播历程,最初是在东南亚迅速流行,成为“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此后在韩国、日本也非常流行。与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的流行形成明显反差,英语世界的金庸小说传播明显滞后,金庸的15部小说仅有《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4部被译成完整的英文本公开出版,其中《雪山飞狐》有两个译本。金庸小说第一部英文译作由美籍华人吴罗宾于1972年根据《雪山飞狐》连载版翻译,由纽约《桥》双月刊分4期载完。其中前3期覆盖原文前5章的内容,第4期则一次性覆盖了剩余5章的所有内容,结构明显不合理,显然进行了大规模节译。由于译者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和对前后期内容比重的调整,影响了译本整体质量。在金庸小说完成大规模修改并以“明河版”作为传播定本之后,香港城市大学莫锦屏再译《雪山飞狐》与吴译本不同,莫锦屏尽可能保留了对原作的完整阐释,并对小说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第二部英文译作是《鹿鼎记》,由英国汉学家、《红楼梦》后40回英文译者闵福德翻译,1994年最先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报》发表前两章的译文,后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由于译者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翻译技巧的灵活处理而广受好评。第三部译作是《书剑恩仇录》,由英国汉学家晏格文翻译,闵福德等监修。为了切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保留了原作的大部分情节,删去了有关人文典故、心理描写和打斗场面等内容,在突显小说叙事功能的同时又不至于使文本过于冗长。第四部是《射雕英雄传》该书曾在1996年由闵福德和赖慈芸合译第一章,发表于《翻译季刊》。《射雕英雄传》全本由瑞典郝玉青花费6年时间译成。

    《雪山飞狐》译者莫锦屏说道,“在西方,英语翻译中的武侠小说正被贬到极其边缘的地位。但是,武侠小说能够进入亚洲国家,刺激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或(重新)用一些土著语言写武侠小说”。她还进一步具体讨论了《雪山飞狐》的主要翻译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将武侠小说作为文学体裁加以介绍;将金庸作为说书大师加以介绍;以及介绍在写作一部经典作品时所使用的具有特定文化特点的手段。译者采用的一种压倒一切的策略是将大量的文字改写成目标语言。”

    (摘编自苏静、韩云波《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野下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现状与思考》)

    材料二:

    《鹿鼎记》中出现了大量武功招式,闵福德教授根据其特点,在翻译其他没有特别强烈的文化、传统思想背景的武功招式时,闵福德教授力图做到译文读者对“异质”的期待与接受能力的平衡,缩小译本与译文读者的审美距离,以达到视野融合的效果。如将“擒拿手”翻译成catch-can。Catch-can是西方流行的自由式摔跤,二者在动作招式上有一定的共同点。西方读者对擒拿概念缺少实际生活中的真切领悟和体验,如果简单的进行音译或直译,势必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将其翻译为catch-can虽然不够精准,但整个作品的中国文化和功夫背景会使得译文读者对这种中国式的catch-can产生好奇,并去探索“大擒拿手(GreaterCatch-Can)”与“小擒拿手(LesserCatch-Can)”之间的区别,使译文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外,还获得了探索中国武术文化的乐趣,拓展了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审美情趣。又如将“化骨绵掌”翻译为thesoftkarate。在原文中,此掌法特点在于使人骨骼逐渐变软甚至断裂。译文中karate(空手道)为西方流行的一种搏击术,这样翻译避免了译文读者对于中国功夫“掌”的困惑和不解,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加以释义和替换,易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前面用softcrush加以修饰,将“化骨”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传递了此招式的精髓,使译文读者对karate的期待视野做出调整,矫正并扩展自己的期待视野,实现对新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接纳。

    (摘编自尹丕安、郝露《接受美学视角下〈鹿鼎记〉中文化负载词翻译》)

    材料三:

    原文:陈家洛拭一拭眼泪,说道:“不,你仍然做你的皇帝,然而并非不忠不孝的皇帝,而是一位仁孝英明的开国之主。”(摘自《书剑恩仇录》)

    译文:“‘No,’said Chen,wiping his eyes.‘We want you to stay on as Emperor.But as the wise,enlightened founder of a new dynasty.(英明的开国之主)’”

    原文:“这一男一女哪,打个比方,那就是貂蝉嫁给了张飞。”(摘自《雪山飞狐》)

    译文:“The man was a ferocious warrior(威猛的战士)and his wife,a kingdom-quelling beauty.(倾国倾城的美人)”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译本的《雪山飞狐》由于作者自身文化功底的缺乏,影响了译本整体质量,致使金庸小说在海外世界的传播严重滞后。 B . 外国汉学家闵福德、晏格文等人既能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又可以灵活处理翻译问题,所以他们的译作往往广受好评。 C . 译者莫锦屏比较了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和西方英语世界的地位,并且归纳了三种主要翻译策略,即输出目标语言。 D . 闵福德教授在翻译《鹿鼎记》的武功招式时,力图让读者对“异质”期待与接受能力平衡,为此他多次巧用本土词汇翻译。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的火爆流行与在西方文化世界的四个译本“形只影单”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地域性。 B . 莫锦屏再译版本的《雪山飞狐》详细介绍了小说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但无形中也提高了阅读门槛。 C . 在翻译《书剑恩仇录》的时候,为了避免文本过于冗长,闵福德和晏格文删去了原著中有关人文典故、心理描写和打斗场面等内容。 D . 闵福德翻译《鹿鼎记》时,将“擒拿手”翻译成catch-can,原汁原味地表达了词意,又使得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一举两得。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泥人尹

    葛亮

    认识尹师傅,这大约要从朝天宫说起。

    我成长的城市,是中国的旧都。老旧的东西是不会缺乏的。朝天宫具有庙会一类的性质。那时候的朝天宫,远没有现在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也是因为乱,所以带有了生气。有一个很大的类似跳蚤市场的地方,当时的气息很有些像北京的天桥。这市场里,有卖古董的,真假的都有;有做小买卖的,完全与艺术无涉;甚至还有敲锣鼓耍猴卖艺的。当然,还有一种艺人,是有真本领且脚踏实地的。他们往往有自己一担家当,左边放着原料,右边摆着成品。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即兴表演式的。比如吹糖人的、剪纸的,都极受孩子们的欢迎。

    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

    如今记忆犹新,尹师傅在当时,是朝天宫的一道风景。凡到朝天宫,我是直奔他那里而去的。尹师傅的形貌,算是很有特色,总戴着度数很高的眼镜。眼镜腿似乎断过,缠着厚厚的胶布。藏青的中山装也陈旧得很,领子已经磨毛了,上面有些油彩的斑点。只是神情的专注从未变过。

    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其实是一种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后来回忆起,大致相当于《千与千寻》里巨婴的形容。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师傅感兴趣的开始。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加上他又总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趸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手边的事情。他有一本画册,上面整齐地画着用自来水笔描绘的图案,下面标着价格。这是他作品的样本,你若看上了其中的一种,就指一指。他点点头,就成交了一桩生意。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去了兴味。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对不明就里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着。时间久了,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眼前的小朋友,并开始和我交谈。话题开初都是很简单和日常的,部分是出于一个成年人对孩童的敷衍。尹师傅的南京话十分难懂,这是因为他吴语口音的浓重。当我渐渐适应了他的口音,有一天,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后来和尹师傅熟悉了,才从他的口中得知,他并不是南京人。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后来知道,这特产本有个凡俗的渊源,是寻常人家农闲时候的娱乐。因为它的全民性,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这门手艺后来的商业化,使一些专业作坊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几家。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尹师傅有一整套的工具,从小到大,排在一块绒布里。最小的一个,用来雕刻五官的,是一根白鱼的骨刺。而对于戏曲的诠释,是他摊上的招牌,红衣皂靴的男人,瞠目而视。身边青衫女人,则是期艾哀婉的样子。我至今也并不知道是出于哪一出戏文。

    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之手。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作品了。

    当我捧着阿童木,正欣欣然的时候,爸爸出现了。爸爸听完了一折《阳关》,正打算领我回家去。昆曲社和泥人摊,成了父子二人在朝天宫的固定节目。妈妈从来不加入我们,说人家都只争朝夕,你们爷儿俩可好。一个遗老,一个遗少,都赶上了。

    爸爸看了看我手里的阿童木,目光延伸至摊子上的其他货品。过了一会儿,突然说,画得真好。

    我相信这是由衷的话,多半来自他的专业判断。我一阵高兴,想爸爸终于认可了我的兴趣与品味。

    尹师傅头也不抬,轻轻地说,三分坯子七分画。也没什么,都是些玩意儿。

    爸爸说,不是,这是艺术。

    尹师傅沉默了一下,手停住了,说,先生您抬举。这江湖上的人,沾不上这两个字,就是混口饭吃。

    都听出他的声音有些冷。

    父亲便请尹师傅来家坐。在我的不断请求下,尹师傅的推辞显得很无力,随我们来到家中。一到家中,尹师傅眼睛就瞥见了茶几前的一幅山水,脱口而出:倪鸿宝。

    这的确是倪元璐的手笔。爸爸遇到知己似的,说,师傅对书画有研究?

    尹师傅欠一欠身:翰墨笔意略知一二,“刺菱翻筋斗”的落款,是最仿不得的。

    爸爸说,师傅是懂行的。

    尹师傅说,让先生见笑,胡说罢了。

    爸爸沏了茶给他。他谢过,捧起茶杯,信手抚了一周,轻轻说,先生家是有根基的。

    爸爸会心笑了,这些老人留下的东西,前些年可不好守。

    尹师傅说,也亏了还有先生这样的人,祖上的老根儿才没有断掉。

    爸爸终于说,师傅,别叫先生了。叫我毛羽就好。

    尹师傅又半躬一下身,说,毛先生。

    其实我并不很清楚是什么造就了尹师傅与我们父子两代人的友谊。以后爸爸来朝天宫,总也要到泥人摊上转一转,与尹师傅聊上一会儿。我并不很懂得他们在聊什么,但看得出,他们是投机的。甚至有的时候,尹师傅会忘记了还有做生意这回事情。这时候,他木讷的脸相也有些不同,变得些许生动起来。

    (有删改)

    注:倪鸿宝:即倪元璐,号元宝,明末书法家。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泥人尹转而制作一休和尚、蓝精灵等卡通人物的关键是我坦诚、直率地指出他的问题。 B . 妈妈用“遗老”称呼爸爸,暗示她对爸爸在市场经济时代依旧热衷传统文化的些许不满。 C . 泥人尹称作品是“玩意儿”,认为自己只是混口饭吃,体现了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不自信。 D . 爸爸和泥人尹精神世界的契合,促成了泥人尹从“严肃的神情”到“脸相生动”的转变。
    2. (2) 小说第二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葛亮笔下的民间人物,他们像盐一样平凡,也像盐一样珍贵。”请结合这一观点概括小说中的尹师傅和“我”的形象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规(合乎)     (磨刀石) B . 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快)      学(勉励,鼓励) C . 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 金石可(雕刻)    圣心焉(完备)     风雨焉(起)
    2. (2)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 .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 . 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C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食埃土 D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3)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 .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4.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北齐二首(其二)

    李商隐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注】北齐:550年—577年,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导致亡国。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首句描述了华清宫所在地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的秀美景色。 B . 李诗首句“巧笑”语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诗借此刻画冯淑妃的妩媚形态。 C . “倾城最在著戎衣”一句表面上赞美穿着出猎武装的冯淑妃风姿,实为反语。 D . 同为咏史诗,杜诗重在议论,李诗重在叙事,但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关心。
    2. (2) 两首诗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 (2) 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表现了他的傲岸,郑板桥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现了他坚毅,这都是骨气的表现。
    3. (3) 杜甫《登高》中,诗人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4. (4)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5. (5) 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6. (6)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二螯   B . 壬戌秋                      句读不知 C . 皆出于此乎                  远古刻尽漫失  D . 于其身也,耻师焉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C .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D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 挟飞仙以遨游 C . 至于泰安 D . 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10.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 . 古代用“阳阴”表示地方的位置。“阳”表示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阴”表示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C . 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 .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20年来,中国政府多方______,积极参与,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推动者、积极践行者和主要贡献者。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_______。在与周遭环境长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先民创造出稻作、粟作、农林牧业混合及经济作物等类型众多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独特的系统被传承下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中国政府、企业、学界、遗产地居民多方协作,各地始终坚持以“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地方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资金支持者,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各地龙头企业则起到了组织与引导作用。各地政府______,各遗产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遗产地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把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变成______乡村振兴的增长点,形成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模式,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及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落实       博大精深       审时度势       赋能 B . 响应       源远流长       因势利导       赋能 C . 落实       博大精深       因势利导       蓄势 D . 响应       源远流长       审时度势       蓄势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各地始终坚持以“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为原则。 B . 各地始终坚持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 C . 各地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 D . 各地始终坚持“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为原则。
  • 12. 下面是某中学校园广播站播出的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内容,其中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为纪念周总理120周年诞辰,学校团委计划举办一次“读周恩来原著,写体会”的征文活动。要求全校同学踊跃投稿,用我们的笔墨诵唱周总理的伟大生平,学习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精神。文体不限,不超过1 500字。学校团委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择优发表。各班稿件收齐后由专人呈送到校团委,截稿日期为6月30日,过时不候。

四、作文(6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国家图书馆的山海经神兽、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丑萌绿马玩偶、故宫博物院的系列手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陆续走红,深受消费者的喜爱。80余家博物馆开辟线上新赛道,纷纷开设旗舰店,分享以传统文化为源头的“文创经济”这块大蛋糕。

    材料二:中国的航天器用“祝融”“嫦娥”“墨子”“悟空”“北斗”“天问”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命名,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叫“鸿蒙”……这些高科技工程的命名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体现着中国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激励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

    材料三:叶嘉莹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火车上看到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传统诗歌的灵魂未死。她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学问、修养和品格,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动力。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