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05-09 浏览次数:49 类型:开学考试
一、语文基础知识(17 小题,共 34 分,每小题 2 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máo)   恼(zháo)   文(xí)   弃(bìng) B . (suí)   木(nè)   银(bì)   如(pì) C . 讪(shàn)   分(niè)   自(xǔ)   帖(yù) D . (jiè)   半(chà)   蹰(chí)   害(qiāng)
  •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呕哑   点缀   契入   前仆后继 B . 寥廓   诓骗   狭隘   翻来覆去 C . 馔写   红绡   渺茫   出类拔粹 D . 辩驳   卓烈   料峭   泱泱大国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 ,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B . 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C . 他们使用的的复习资料是两年前编写的,题型陈旧,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 . 初听昆曲,我们难免觉得冗长,但越听越觉得心灵在江南丝竹的余音袅袅中变得清明澄澈。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 8500 万人以上,占总人口比例 6.21%,他们有的在残奥赛场上竞技,更多的则隐没在我们身边。 B . 优秀的纪实作品,往往通过影像关注人物的命运,关注人物的情感,传递内心的诉求,与观  众共通共鸣,进而达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作用。 C . 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的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故事多么引人,而在于它  有深刻的思想,有悲悯的情怀,有傲人的风骨。 D .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深入挖掘并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不仅能提升人们文化生活上的满足感,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丰饶的精神滋养。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考前语文老师会收集《人民日报》的文章发给学生,因此,那些文章是时代的缩影,更是篇   篇质优,能引发学生思考、值得学习的优秀范文。 B . 中国代表团创造了自 1980 年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中国冰雪健儿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雪运动员传递友谊、切磋技艺、超越自我。 C . 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 2.0 的应用,标志着检察信息技术应用进入新阶段;检察机关要以此为契机,在推动系统应用上下功夫,促进本机关办案能力。 D .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像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是造物主最得意的作品。
  •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歌而和之(循、依)   彤管有 , 说怿女美(色红而光亮) B . 采采芣苢,薄言之(取得,获得)   而半山雾若带然(居住) C . 少无适俗(气质,情志)   善假于也(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D . 采之欲谁(赠送)   越度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顶端)   越长城之(界限) B . 知不可乎得(一下子,很轻易地)   其道也亦先乎吾(听见) C .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秧根未牢未匝(移栽、种植) D . 憔悴 , 如今有谁堪摘(损伤)   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 8.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青于蓝   ②耻学于师   ③扣舷歌之   ④侣鱼虾友麋鹿

    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忧伤终老 B . 其闻道也固先吾   浩浩如冯虚御风 C . 哀吾生须臾   师道不复,可知矣 D . 阴,济水东流   皆出于此乎
  • 10. 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不一致的选项是(   )
    A . 粪土当年万户侯 B . 孔子郯子 C . 鱼虾而友麋鹿 D . 君子不齿
  • 11. 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不一致的选项是(   )
    A . 云青青兮欲 B . 天南 C . 为轮 D . 圣人也亦远矣
  • 12. 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 多情应笑我 D . 铁骑突出刀枪鸣
  • 13. 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 凄凄不似向前声 B . 挟飞仙以遨游 C . 望美人兮天一方 D . 老大嫁作商人妇
  • 14.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赢得仓皇北顾 C . 君子生非异也 D . 多平方,少圜
  • 15.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凌万顷之茫然
    A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 崖限当道者 C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 余始循以入
  • 16.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句是(   )
    A . 何为其然也 B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 而今安在哉
  • 1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劝学》,说的是努力不懈可获成功的道理。在古代,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B . “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都被认为是汉民族的一种军功。这两个典故的主角分别是汉代的   骠骑将军霍去病和车骑将军窦宪。 C . 古书中没有标点,所以读书要先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 . 古人习惯将月份(农历或者阴历)中的月初(每个月刚开始的一天)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最末一天叫晦。
二、<h1 >论述类文本(9 分)</h1>
  • 18.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   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 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   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   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   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   和科学的阐释。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开篇解释“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 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

    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   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   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   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 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甲骨文祭祀先公先王,有“三示”“四示”“五示”“六示”“十又三示”“二十又三示”以及“大示”“小示”等。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   所收录的“主”“室”“祐”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 的原初含义。《说文》:“主,灯中火主也。”“室,宗庙至祐,从宀主声。”“祐,宗庙主也。《周礼》有宗郊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除了“主”之外,许慎对这些字的分析大体可据。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

    古代宗庙祭祀活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记录宗庙祭祀活动的各种汉字都从“示”,而且凡是涉及“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表示神灵祭祀等“神事”活动的字,也都以“示”作为意符来构造新字。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为我们了解古   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摘编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

    材料三:

    (选自李学勤主编《字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字存留着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为人们从文化角度解读汉字构形提供了可   能。 B . 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 C . 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避免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的局限   性。 D . 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   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汉字字形携带的原初文化信息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仅以现代字形作为汉   字文化阐释的依据。 B . 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那是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传统文字学不会因   此而失去价值。 C . 从“示”的字形演变脉络看,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   发生了重大变化。 D . 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   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于“孝”字的文化阐释的一项是(   )
      A . 孝,甲骨文作 , 犹如一个孩子扶持老人的形状。 B .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C . 宋人戴侗《六书故》指出,“孝”与“ ”实为一字。 D . 《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三、古诗文阅读(32 分)
  • 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 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 王玺、绶,兼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 禀食/ B . 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 食/ C . 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 食/ D . 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 禀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 . “不拘微贱”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C . “且又爱子在侧”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 . 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王曹操善于了解人才且知人善任,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任命并能够发挥他们 的作用。 B . 武王曹操赏罚分明,犒赏功臣不吝千金,而有人犯法需要加以惩处的不论如何求情也不会得 到赦免。 C . 武王曹操去世后,群臣要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丧事才如 期举行。 D . 曹丕即位侯后,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汉帝派遣御史大夫带着诏书授予他丞相官职和魏 王封号。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

      ②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

  • 20.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 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B .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C . 颈联嘱咐,实写弟弟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 D .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 怀之佳作。
    2. (2)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 21.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师说》中,“”两句写出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 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心态。
    2. (2) 《登泰山记》中“”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弯腰俯首。
    3. (3)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 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4. (4) 《赤壁赋》中的“”描绘出了秋天的爽朗平静,这也是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5. (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英雄孙权的风流余韵,经历 了无数的历史风雨之后都一去不返,只留下京口北固亭这样的遗迹供后人感怀凭吊的句子是 “  , ”。
四、整本书阅读(6 分)
  • 22. 整本书阅读
    1. (1) 根据《乡土中国》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是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乡土本色》) B . 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 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再论文字下乡》) C .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洋社会的结构则是个人通过团体 发生相互的联系。(《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D . 乡土社会中家族大小受人数多少而决定。由父母和四个孩子组成的家族要大于公、婆、儿、 媳所构成的家族。(《家族》)
    2. (2) 结合《乡土中国》的有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 等到传真技术发达后,人可以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用不到了。 B . 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是行为 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 C . 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 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D . 寄居社区边缘上的人们不能真正成为村落社群中一员,因此他们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 利,不为人所信托。
五、现代文阅读(9 分)
  • 2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戴车匠(节选)

    汪曾祺

    戴车匠年纪还不顶大,不过他有时也想想老,想得还很暧昧,不管惨切安和,总离着他还 远,不迫切。他不是那种一步即跌入老境的人,他只是缓缓的,从容的与他的时光厮守。是的, 他已经过了人生的峰顶。有那么一点的,颤栗着,心沉着,急促的呼吸着,张张望望,彷徨不 安,不知觉中就越过了那一点。这一点并不突出,闪耀,戴车匠也许纪念着,也许忽略了。这 就是所谓中年。

    吃过了早饭,看儿子夹了青布书包(他知道他的生书已经在油灯下读熟,为他欢喜),拿 了零用钱,跳下台阶,转身走了,戴车匠还在条桌边坐了一会。天气很好。街上扫过不久,还 极干净。店铺开了门的不少,也还有没有开的。这就都要一家一家的全打开的。也许有一家从此就开不了那几块排门了,不过这样的事究竟不多。巷口卖烧饼油条的摊子热闹过一阵,又开始第二阵热闹了。烧饼棰子敲得极有精神(棰子是从戴车匠家买去的),油条锅里涌着金色泡沫。风吹着丁家绵线店的大布招卷来卷去。在公安局当书办的徐先生埋着头走来,匆忙地向准备好点头的戴车匠点一个头,过去了。

    一个党部工友提一桶浆子在对面墙上贴标语。戴车匠笑, 因为有一张贴倒了。正看到知道一定有的那一张,“中华民国万岁”,他那把短嘴南瓜形老紫砂壶已经送了出来,茶泡好了,这他就要开始工作了。把茶壶带过去,放在大小车床之间的一个小几上,小几连在车床上。坐到与车床连在一起的高凳上,戴车匠也就与车床连在一起,是一体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先试试,踹两下踏板,看牛皮带活不活;迎亮看一看旋刀,装上去,敲两下;拿起一块材料,估量一下,眼睛细一细,这就起手。旋刀割削 着木料,发出轻快柔驯的细细声音,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

    木花吐出来,车床的铁轴无声而晶亮,滑滑润润的转动,牛皮带往来牵动,戴车匠的两脚一上一下。木花吐出来,旋刀服从他的意志,受他多年经验的指导,旋成圆球,旋成瓶颈状, 旋成苗条的腰身,旋出一笔难以描画的弧线,一个悬胆,一个羊角弯,一个螺纹,一个杵脚, 一个瓢状的,铲状的空槽,一个银锭元宝形,一个云头如意形……

    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额,戴车匠的背佝偻着,左眉低一点,右眉挑一点, 嘴唇微微翕合,好像总在轻声吹着口哨。木花吐出来,挂一点在车床架子上,大部分从那个方洞里落下去,落在地板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木花吐出来,宛转的,绵缠的,谐协的,安定的,不慌不忙的吐出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

    平常日子,下午,戴车匠常常要出去跑跑,车匠店就空在那儿。但是看上去一点都不虚乏,不散漫,不寂寞,不无主。仍旧是小,而充实。若是时间稍久,一切,店堂,车床,黄雀,洋老鼠,姻姻,伸进来的一片阳光,阳光中浮尘飞舞,物件,空间;隔壁侯银匠的棰子声音与戴车匠车床声音是不解因缘,现在银匠棰子敲在砧子上像绳索少了一股;门外的行人,和屋后补着一件衣服的他的女人,都在等待,等待他回来,等待把缺了一点什么似的变为完满。--—戴 车匠店的店身特别高,为了他的工作(第一木料就怕潮),又垫了极厚的地板,微仰着头看上 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也许因为高,有点像个小戏台,所以有那种感觉吧。

    ——自然不完全是。 戴车匠所做的东西我们好多叫不出名字,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戴车匠做螺姊弓卖。我们看 着他做,自己挑竹子,选麻线,交他一步一步做好,戴车匠自己在小几上蓝花大碗中拈一个螺 姊吃了,螺壳套在“箭”上,很用力的样子(其实毫不用力),拉开,射出去,半天,听得落在瓦沟里(瓦沟扫屋每年都要扫下好些螺壳来),然后交给我们。

    ——

    他自己儿子那一把弓特 别大,有劲,射得远。戴车匠看着他儿子跟别人比射,细了眼睛,半晌,又没有什么意义的摇 摇头。为什么要摇摇头呢?也许他想到儿子一天天大起来了么?也许。我离开故乡日久,戴车匠 如果还在,也颇老了。我不知因何而觉得他儿子不会再继续父亲这一行业。车匠的手艺从此也 许竟成了绝学,因为世界上好像已经无需那许多东西,有别种东西替代了。我相信你们之中有 很多人根本就无从知道车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没有见过。或者戴车匠是最后的车匠了。那么他的儿子干什么呢﹖也许可以到铁工厂当一名练习生吧。他是不是像他的父亲呢,就不知道 了。—— 很抱歉,我跟你说了这么些平淡而不免沉闷的琐屑事情,又无起伏波澜,又无熔裁结构,逶逶迤迤,没一个完。真是对不起得很。真没有法子,我们那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淡 沉闷,无结构起伏的城,沉默的城;城里充满着戴车匠这样的人;如果那也算是活动,也不过 就是这样的活动。——唔,不尽然,当然,下回我们可以说一点别的,我想想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叙述时间比较模糊,几乎没有具体明确的时间标志,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 一种近乎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B . 文章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工作时娴熟的动作和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表达了对 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C . 文章写戴家车匠店,也提到了侯家银匠店,通过店与店,人与人的和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 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 D . 作者说“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表达了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 失、后继无人的惋惜与愤慨之情。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运用“踹”“看”“装”“敲”“拿”等动词描摹出了戴车匠“走到他的工作中去”的“可感动”的状态。 B .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相较于第一人称,有着更为便捷的自由发挥的机会,也便于 抒发感情,增强作品的抒情意味。 C . 小说第三段描写了戴车匠工作的动人情景。语言长短结合,多用短句,清爽利索,节制而富 有弹性,显示了戴车匠对生活的热爱。 D . 小说对戴车匠的形象做了精心刻画,尤其是他对传统技艺的虔诚态度,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塑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
    3. (3) 下列对文章手法和主题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没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向读者展示小城的风物人情、原始平和宁静的生活,从而表达 作者对这种生活形式的赞许与向往。 B . 运用夸张、叠词的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如“滑滑润润”“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小说的语言音韵和谐,意味悠长 C . 小说塑造了自然朴实的传统匠人——戴车匠的形象,他从容优雅,体现了一种淡泊宁静、悠 然知足的文化遗风。 D . 笔触细腻,用抒情笔调叙事,如文章第三段语言具有抒情性,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审美 效果。
六、写作(60 分)
  •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末,高一学生要进行综合评价,既有同学互评,也有学生自评。李华给自己的评价 有这么一条:“自信心很强。”而超过半数的同班同学这样评价他:“有点骄傲自满。” 对于以上事情,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完成写作任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