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2月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3-03-16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在个人行为的四周所张起的铁壁,有些是横暴的,有些是同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是要人明白的。人如果像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又非横暴。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未免过分。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里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我们不用“意志”加在未成年的孩子的人格中,就因为在教化过程里并不需要这种承认。其实,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在维持同意秩序中,这是个必需的要素;在别的秩序中也就不发生了。我们不承认未成年的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与否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是说是横暴却又不然。横暴权力是发生于社会冲突,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如果说教化过程是剥削性的,显然也是过分的。我曾称这是个“损己利人”的工作,一个人担负一个胚胎培养到成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有什么好处呢?“成人”的时限降低到生理上尚是儿童的程度,从而开始“剥削”,也许是可以发生的现象,但是为经济打算而生男育女,至少是一件打算得不大精到的亏本生意。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统治关系。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材料二:

    乡土中国的皇权崇尚“无为而治”,乡土中国的基层则行施“长老统治”。从汉代的“三老”,到明清的“里老”,中国的“长老统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老”之称似起于西周。《礼记·礼运》曰:“三公在朝,三老在学。”至春秋战国,记载三老活动更具体,《通典》曰:“孙卿在齐为三老,称祭酒。”然而三老制度的确立,则在汉高祖二年。汉代三老在乡村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掌教化,助民风,维持社会的礼治秩序。汉代的帝王特别重视三老的教化作用,《汉书·武帝纪》曾记载:“遣博士褚大等循行天下,谕三老,孝悌以为民师。”三老是为众民之师、导乡里风化的道德表率和礼治领袖。二是上书言事,直达朝廷,“把人民的乡治和政府的专制打成一片”。如王尊是一个贤明的京兆尹,朝廷无故将其免职,三老竟可奏闻天子,复任徐州。三老的魄力真是不小!

    汉代以后,三老制度沿袭下来。“若要好,问三老”作为民间俗语流传至今。但不同朝代,名称并不一致。唐代每乡置耆老一人,宋代沿称三老,明代则称“里老”。明代乡村社会的里老制、粮长制和里甲制,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代里老的职责,与汉代三老有所不同。三老主要是执掌教化,为民之师;里老则主要是理断民讼,仲裁是非。里老的职责就是“理其乡之讼词”“俾听其乡诉讼”。里老听讼,一有《教民榜文》为依据,二有“申明亭”为场所。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将乡里理讼教化措施综合制为《教民榜文》颁行天下。《教民榜文》对里老的裁决范围、裁决场所、裁决效力和里老的选任都做了详细规定。里老裁决的范围,包括乡里社会可能发生的种种民间纠纷,以减轻官府的负担。关于裁决场所,则在各里的“申明亭”。申明亭由里老主持,里长襄助,“又于里中,选高年有德、众所推服者充耆老,或三人,或五人,或十人,居申明亭,与里甲听一里之讼,不但果决是非,而以劝民为善”。里老在理断民讼、仲裁是非的同时,还负有引导民风、劝民为善的职责。明代里老制延续到清代,成为明清司法制度的补充,对处理民间纠纷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文忠《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横暴权力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更为民主,比横暴权力更显示出优越性。 B . 在乡土社会中,一个孩子常受到压迫与剥削,其严重程度甚至不亚于最专制君王手下的老百姓。 C . 在汉代,里老在乡村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掌教化,助民风,可上书言事,直达朝廷,奏闻天子。 D . 汉代的三老制和明代的里老制虽然在职责上各有侧重,但二者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有共同之处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社会中的规律是需要人们去学习的,而蚂蚁等动物面对自身群体生活的规律却不学而能。 B .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所产生的权力既不是横暴的,也不是同意的,这种权力是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 C . 汉代确立了三老制,在随后的不同朝代,该制度的名称并不一致,但都对乡村治理起到重要作用。 D . 朱元璋曾颁布《教民榜文》,其中关于里老的选任有详细的规定,里老的人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三老制度的教化作用的一项是( )
      A . 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B .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C .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置以为三老。 D . 命有司择民间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者,理其乡之词讼。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5) 在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是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姓的族长,他曾制定了关于乡民教化、言行、思想的《乡约》,乡民如违背《乡约》,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归 去 来 

    史铁生

    我知道,北玲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回陕北,再看看那片黄土连天的高原。她曾对我说过,当她躺在美国的医院里,刚从那次濒死的大手术中活过来,见窗台上友人们送来很多鲜花,其中有一束很像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想必也是百合类。她说,她熬着伤痛,昏睡,偶尔醒来就看见那束花在阳光里或者月色中开得朴素又鲜活。她知道她患了肝癌。她说,有十几天,也许更久,别的花慢慢凋谢,唯独那束山丹丹一样的花一直不败,她相信此非偶然,必是远方那片黄土地上的精神又来给她信心和帮助。

    她说:“等我的病见好一点,立哲要带我回一趟陕北。”

    立哲,北玲的丈夫。就是那个孙立哲——当年的知识青年模范,在窑洞里为农民做手术的赤脚医生。立哲当年的事迹颇具传奇色彩:只上过初中二年,却在土窑洞里做了上千例手术,小至切除阑尾,大至从腹腔里摘出几十斤重的肿瘤。我可以做证,这既非讹传也无夸张。我与立哲是中学同学,在陕北插队同住一眼窑洞。十年中,在陕北那座小山村里,他内外妇儿各科一身兼顾,治好的病人以数千计。那小山村真名叫关家庄,我曾在一篇小说中叫它作“清平湾”。

    最早听说北玲,大约是1974年,听说陕北知青中有几个师大女附中的才女正写一部知青题材的小说,才女中就有吴北玲这名字;那时我也正动了写小说的念头,这名字于是记得深刻。第一次见她是在1978年,初秋,下着小雨,一个身材颀长的女子跟在立哲身后走进我家。立哲说,她叫吴北玲,也是陕北插队的。我说,噢——我知道。立哲说你怎么知道?我说,早就知道,行么?立哲笑道:行。北玲脱去粉红色的雨披,给我的印象是生气勃勃。其时她已在北大读中文系。立哲说一句“你们俩有得聊”,就去忙着包饺子(他拌的饺子馅天下一流,这一点,几年后在芝加哥得到验证)。我便像模像样地跟北玲谈文学。饺子熟时雨停了。那晚月色极好,我们坐在小院儿里吃饺子,唱辽阔的陕北民歌,又唱久远的少年时的歌,直唱到古今中外。北玲唱的一首古曲至今还在耳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立哲说北玲的手风琴也拉得好,北玲说等哪天她要带着琴来为我演奏。我常常不能相信,一个灵魂竟会消失,尤其那样一个生气勃勃的灵魂。

    婚后不久,立哲和北玲相继去了美国,一个学医,一个学比较文学,一去又是十年。他们从美国寄来照片,照片上的北玲依然年轻,朝气蓬勃;立哲却胖起来,激素的作用,听说他又添了糖尿病。信却少,他们太忙。听说立哲对实验动物过敏,几次因窒息被送进医院,他的导师惋惜再三,也只得同意他转行;之后听说他们开办了“北方饺子公司”,“孙太太的饺子”声誉极好;之后又听说他们创建了“万国图文”和“万通科技”公司,在美国每年注册的这类公司有上万家,三年后仍然存在的只有7%,立哲和北玲的公司不仅存在下来,而且还有了三四个子公司。

    1989年北玲回国探亲,带着出生仅四个月的小女儿,说是想让女儿早些看到中国。小女儿长得很漂亮,睁开眼睛东张西望,不知她对故乡的第一印象如何。天色渐晚,我请北玲吃炸酱面,一边听她讲在美国的创业史。先是一边读书一边在饭馆里打工,干最低等的活,一个人负责收拾三四十张餐桌的餐具,一秒钟都不停地跑,可竟连其他国家的打工者都歧视他们,小费都被别人敛去不给他们留一文。立哲还在搬家公司干过,一二百斤的硬木家具扛起来两腿打颤,有一次电梯坏了,但不能违背合同,就一趟趟扛上几层楼,钱却不多挣。后来二人办起“饺子公司”,芝加哥歌舞喧喧之际,两人总是熬着瞌睡把饺子包得满屋子没地方搁。天很快亮了,饺子冻好,包装整齐,立哲开着破汽车一家一户地送。随后办起了“万国图文公司”,设备不够,北玲便于周末在其打工的公司藏下,用人家的设备工作,周六周日昼夜苦干,睡在地板上,立哲探监似的按时来送饭。就这样创业。真难,真苦。北玲说:“插队过来的人,什么苦没受过?不怕。”可图的什么呢?北玲半晌不语,笑笑。很可能这是命,是性格,性格就是命运,不能放弃理想的命运。“其实也简单,”她说,“中国人不能总让人瞧不起。”此前立哲已回国一趟,筹备在中国投资办高技术企业。立哲和北玲都屡屡说起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盼望中国不能再落后。我见北玲的脸上有明显的疲倦。她说一年前胃上刚刚切除了一个瘤子,“良性的,没事了”。

    可那瘤子半年后竟发展成癌,扩散到肝,已是晚期。立哲痛哭失声,做了多年医生的他曾治好过多少病人,如今他知道很可能救不了自己的妻子了。北玲却无比镇定,把一切向立哲做了嘱咐,平静地上了手术台。肝脏切去五分之三,有四十分钟她是处于心跳循环停止的冰冻状态,立哲在手术室外等候,非常可能北玲就此不能醒来。北玲命真硬,又挺过来了,睁开眼,躺在病房里,见那束山丹丹一样的花开得简单、自在、潇洒,阳光下和月光里都仿佛带着遥远的那片故土的声音。

    1991年秋天,立哲带北玲回国治病。到北京的第二天他们来看我。北玲并不显出多少病容,啃着一根玉米跟在立哲身后走进来,“嘿,铁生,我吃了一路煮老玉米,还有烤白薯。”坐下,依旧谈笑风生。那个细雨的早秋初见她时的情景,恍如昨日。她摘去头巾,笑说:“瞧瞧我,没样儿啦。”放疗化疗把她的旧发脱光,但又已长出了短短的新发。我不大相信她真的患了绝症,不信她会死,虽然知道谁都会死。那样一个乐观潇洒的灵魂,怎么可能就消失?

    今年春节我们一起过的。爆竹声中,北玲兴致很高,一定也要动手包饺子。我与北玲无话不谈,几次同她说起死,她毫无惧色,说她在那次大手术的四十分钟冰冷状态时已经死过一回了,她说那时她感到自己飘飘然飞进宇宙,“自由自在地飞呀飞呀”,飞过很多很多星球,心神清朗宏阔极了,并且看见了她曾住过的这颗星球……我真的不相信一颗如此博大的爱心会化为乌有,我真是不信北玲的心魂可以消失。我知道她还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回陕北,再看看那连天的黄土高原,看热烈的山丹丹花在那块古老的土地上蓬勃开放。

    立哲和我们几个一起在陕北插队的同学屡次说起,要一块儿回陕北一趟,坐汽车去,慢慢走,把那青天黄土都看遍。那时北玲的心魂一定也和我们在一起,在我们左右,在我们头顶上,给我们指点,给我们鼓舞,给我们拉着琴唱那深情豪放的民歌……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标题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标题相似,却与陶渊明所表达的隐逸主题大相径庭。 B . 北玲等人写知青题材的小说,这引起了作者的关注,同时也更坚定了作者写小说的念头。 C . 在美国,孙立哲与北玲的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可见夫妻二人经营有道。 D . 作者对北玲的离世深感惋惜,文中多次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北玲离世的万般不舍与无奈之情。
    2. (2) 关于文中孙立哲的经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立哲原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在美国学习时由于对实验动物过敏,选择转行开公司。 B . 孙立哲在关家庄插队时,虽学历不高,但医术精湛,仁心仁术,治好的病人以数千计。 C . 文章叙述孙立哲拌的饺子馅天下一流,这为后文北玲鼓励孙立哲开“饺子公司”做铺垫。 D . 孙立哲与北玲伉俪情深,他屡次和别人说要去陕北一趟,这可能是为了完成妻子的心愿。
    3. (3) 文章第五段和第六段都提及了立哲和北玲夫妻二人在美国创业的经历,但这样的叙述并无重复累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对人生困境进行思考,从而实现人生困境的突围,达到人格的升华,这些都构成了史铁生散文的主题意蕴。请以北玲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 , 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 , 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B .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C .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D .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薨,古代称诸侯、贵族或者高等级妃嫔的死为“薨”,文中指楚怀王去世。 B . “乃归子”的“归”指“回去”,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中的“归”字含义相同。 C . 五十乘,五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 . 寡人,寡德之人,文中是楚襄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早期的楚国为向强齐示好,选择让当年还是太子的楚襄王去齐国当人质。怀王死后,太子请辞。 B . 楚太子从齐国返回即位后,齐国派人过来索取五百里土地,这是齐国之前提出的放人条件。 C . 上柱国子良认为作为国君要讲诚信,可以先答应给齐国土地,然后攻打齐国以示不弱。 D . 昭常竭力反对割让土地,认为割地会导致楚国国力空虚、兵力不足,他提出向秦国求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

      ②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5. (5) 阅读文本材料,你认为楚襄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齐天乐·白发 

    史达祖[注]

    秋风早入潘郎鬓,斑斑遽惊如许。暖雪侵梳,晴丝拂领,栽满愁城深处。瑶簪谩妒。便羞插宫花,自怜衰暮。尚想春情,旧吟凄断茂陵女。

    人间公道惟此,叹朱颜也恁,容易堕去。涅了重缁,搔来更短,方悔风流相误。郎潜几缕。渐疏了、铜驼俊游俦侣。纵有黟黟,奈何诗思苦。

    [注]史达祖,一生从未中第,早年任职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韩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不乏身世之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词人借着早生的白发,将自己的身世不济之慨、命途多舛之悲若隐若现地表达了出来。 B . “暖雪”“晴丝”均指白发,“暖”“晴”是暖色调的词,反映了词人虽处境悲凉,但懂得做人要自信、达观。 C . “人间……”三句,语含激愤讽刺,是对世间不平的质问。“搔来更短”是自嘲语,亦是人生沉痛之感。 D . 本词匠心独运,在结构上层层递进,而又多化用典故,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体现了词人的艺术追求。
    2. (2) 请结合全词,分析“斑斑遽惊如许”一句中“惊”字所表达的情感。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乐声忽而清脆悦耳,忽而艰涩低沉的两句是“”。 
    2. (2)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3. (3) “东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往往象征着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穿过一道别致的竹门,是一方小院。院内人头攒动,墙上挂着的藤萝,树上开着的凌霄,池里浮着的睡莲;池边斜着的残罐,罐口流出的清水,罐里生长的菖蒲。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淡定从容,恬淡而优雅地表示各自的美。院中石桌朴拙,菖蒲数盆,有淡淡雾气在蒲草的缝隙间袅绕。走出院门,左拐至一条逼仄小道,眼前     , 一块空地,砖头砌成的一级级石阶上,陈列着    的菖蒲,一层层,一盆盆,     , 惹人怜爱,不舍挪步。 

      一排排简约大气的民宿,布局精致,设计巧妙。民宿门前碧绿清雅的菖蒲怎可错过?一行人陆续围过来,把“蒲”言欢。更有善于捕捉的摄影师,将沉醉于菖蒲的我们永恒定格。忽然觉得脚痒,低头一看,一只螳螂正亲吻脚背。刚要拍打,陪同的聂总柔声笑道:“是仙子哦。”紧张的心放了下来。记得有一种说法: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自己。这只螳螂,难道也是回来寻找自己的吗?仙境一般的云上蒲谷,离地很近,离天很近,离尘世很近,离远方很近。恍惚中,感觉自己成了一株菖蒲,清心,洗尘,离自己很近。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令人瞩目,人们从各个角度找寻自己的关注点。其中的“热点”之一,    在互联网大会上亮相。比如,“刷一下脸就能识别健康状态”的“心魔镜”(人工智能健康检测终端),“名片般大小”的电脑“树莓派”,让渐冻症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输入的“眼动输入法”……都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分属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但有一些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直接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程度。同时,普适性更强。这一方面表现在     , 像“名片般大小的电脑”只需几百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有需要的家庭都不难获得。换言之,新科技产品不再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而是    。另一方面,它们更加照顾到了少数群体的使用需求,像适合渐冻症等群体的“眼动输入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实际也正是当前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与大众的生活贴得更近,不断推进日常生活的革命。 

    1. (1) 请用一段话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80个字。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云:“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是说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专心致志,苦干一番,也不会有显著的功绩。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中国,无怨无悔。”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心怀志向,投身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