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七彩阳光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4-04 浏览次数:5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郑和开通了横渡印度洋的中非海上航线,直抵东非沿海诸国,成功开启古代的中非官方外交。中非学界对此的研究,对打破以“欧洲发现非洲论”和“中国威胁论”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重要话题。郑和航行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有“踪迹建文说”“贸易说”“外交说”以及所谓的“原始殖民主义说”等。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踪迹建文说”经不起推敲。“贸易说”是学界较多接受的说法。不少学者认为,对外交往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因。

    尽管国内学界大多在“外交说”和“贸易说”之间讨论,国外亦有不少学者表示赞同,但仍有一些海外学者强调郑和下西洋的军事性,甚至冠以“原始殖民主义”。这些学者仅看到郑和率领了军队,却无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诚可谓让偏见遮住了眼睛。郑和使团虽拥有精兵,但并非用以征服他邦、掠夺别国领土、财富,而仅用以自卫。总括诸说,可以发现,郑和远航非洲基于平等尊重而非高人一等,基于和平交往而非军事目的,基于平等贸易而非掠夺欺诈。

    郑和远航开启了中非文明互鉴的新面貌。首先,中非两大文明共同推崇的和平理念的思想根源是双方背后的哲学默契。在非洲传统部落,人们信仰乌班图,以慷慨之心分享所得所有,建立稳固的团体关系。很显然,这些基本理念与中国儒家哲学颇为契合。例如,“仁”与“和”是中华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养成我们崇尚和平、亲仁和美、协和万邦的民族性格。这种精神育于郑和身心之中,使他对到访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给予较高礼遇。

    此外,中非文明之间的共通性还建基于双方的社会基础均植根于古代的农业文明。这与追求海权与扩张、崇尚武力与征服、重视金钱与利益的殖民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反差。从思想根源追溯,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传统注重冲突,轻视和合,很容易导致极端的排他性。与此不同,亚非文明则崇尚多元与包容,认为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才能避免走向单向度的世界,人类才有光明的前途。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主席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使中非关系得到升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成为中非友谊的真实写照。郑和精神以“仁和为先、宽容开阔、以义统利、太平共享”的内涵,为新时代的中非关系奠定了历史根基。郑和的“和平之旅”“友好之旅”已成为一个象征符号,是当今人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源。

    (摘编自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与中非文明互鉴》,有删改)

    材料二:

    “中西文论互鉴”是指具有不同文论传统的中西文论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各自发展,具体表现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种形式。中西文论互鉴是中西文化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中西文论互鉴并非想象中的其乐融融。“多样”意味着“差异”,“差异”必会有“分歧”,“分歧”则易生“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必然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首先,中西文论互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型时代之后“西学东渐”的强势冲击与“中学西传”的被动反应之间的不对等对话问题。这种不对等体现在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民主、科学视为先进文化,进而将传统视为封闭、落后、需要革新的对象。从晚清到五四,在这种西学先进、“中学”落后的文明等级的逻辑下,“中学”唯有现代化,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中国古代文论也唯有进行现代转化,才能适应现代文学及其未来发展的要求。

    其次,中西文论互鉴中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问题。所谓“弱者心态”是指在中国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长期自卑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形成的文化心态。这种弱者心态导致中西文论互鉴时呈现出一种偏执型的情感结构:或者认为西方全部都好,应该追求“西化”;或者有选择地将目光更多关注西方的“弱小民族”及“弱小民族文学”;或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博大精深,西方文化都是奇技淫巧,甚至提出“西学中源”说;当然还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焦虑:比如我们要西传的是怎样的“中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论,还是当代中国文论?进而,当代中国文论是否已经形成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再比如“西传”的方式问题,即主动性西传还是被动性西传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界也曾提出了“文化输出”的口号,这是主动性西传的一种姿态;而被动式西传的代表恐怕就是海外汉学。

    最后,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主动性中学西传”的策略与方法问题。

    一方面,进入新时代后,对“西学东渐”背后包含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术立场。如张志扬在对“西学东渐”的检讨中就曾非常尖锐地指出:“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唯一的’、是‘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今天是否到了有以明断的时候?”为此,他明确提出用“西学中取”来替代“西学东渐”,借用“西天取经”的“取”字的主体性姿态来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型的“授受”地位。这其实也是鲁迅的“拿来主义”的当代版本。

    另一方面,面对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不对等对话现实,中国文论如何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获得对等、平等的主体性地位,成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既要认识到历史上“西强中弱”的格局长期存在,也要意识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曾君、林非凡《“化”作为方法:中西文论互鉴的方法论反思》,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多种诠释,综合各种理论来看,其中“外交说”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B . 如果那些指责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原始殖民主义”的学者,能够正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就不会对郑和率领精兵护航产生这种误解。 C . 郑和远洋航海的精神内涵奠定了新时代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中非关系的历史根基,符合新时代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原则。 D .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论封闭、落后的面貌唯有接受先进西学的影响,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传统哲学“仁”和“和”的理念对郑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对到访国家,无论大小贫弱,一视同仁,均给予较高礼遇,也使他的远航成为了和平友好的象征符号。 B . 中西文论互鉴过程中,因为中西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难免会导致在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中产生分歧和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克服各种难题的心理准备。 C . 21世纪以来,“文化输出”的口号代表了中国文论界在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主动性姿态,这标志着中国文论打破了弱者心态,实现了对等交流。 D . 张志扬提出将曾经影响深远的“西学东渐”改为“西学中取”,这是对“西学东渐”背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西学中取”类似于鲁迅的“拿来主义”。
    3.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材料二中,“中西文论互鉴中平等对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 钱钟书笔记体著作《管锥编》采取“以西注中”方式,推动了此后互释、互通的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B . 王仁俊《格致古微》中主张“西学中源”说,提出“表古籍之微,发西学之覆,将以严华洋之辨,大中外之防”。 C . 曾国荃《遵旨筹议防务疏》曰:“形而下者为器,此外夷之所擅长也;形而上者为道,此中华郅治之隆也。” D . 茅盾在《小说月报》开辟《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特刊,并在引言中为西方的“弱小民族”发声:“所以一切民族的精神的结晶都应该视同珍宝。”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当今世界格局划分为八大文明,并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今中国处理多元文明碰撞的智慧与之有何不同?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天的婆婆纳

    宋梅花

    婆婆纳开在三月,紫蓝色的小花儿,像田埂上的星星。

    每年婆婆纳开时,南门口的人都能闻到铜婆煮的果茶香。听说,煮果茶,是铜婆的家传秘方。

    铜婆无儿无女,很勤快,每天清晨提着一对水葫芦去河对岸打水。铜婆顺着岩板儿路,一直走到码头。船工们说,这整个庸城,起得最早的怕是铜婆。

    河对岸草滩上有股水,从草根下沁出来,随便喝一口都是甜的。久而久之,那股水沁出来一个坑,常年不竭,河对岸那些菜农们常排队舀了背回去喝。河这边去背水的也多,坐渡船过河。铜婆每天早上跑几趟。南门口买果茶的人,都会盯着铜婆那把錾花大铜壶。大铜壶放在两个铁轮的火炉上。铜壶和铜婆有些不相称,铜婆瘦,铜壶圆,铜壶身上錾了许多花花叶叶,壶盖和壶口分别雕有龙头和龙尾,壶把上还用铜环儿连着一把两根筷子长的小铜棍。喝茶的人说,这果茶果然名不虚传,香,上面还漂着油花花儿。有人猜测,那把大铜壶里肯定有秘密,不然,果茶咋会那么香?铜婆知晓这些话后,丝瓜络样的脸上不见任何表情。

    有一天,南门口闻不到果茶香,冒热气的大铜壶也没见着,一打听,原来铜婆背水在河边鹅卵石滩崴了脚,出不来。足足两个月不见出摊儿,这让喝惯了她煮的果茶的人怪不自在。那把大壶,那一摞整整齐齐有缺口的茶碗,总让人念想,天天都有人打听。这时,铜婆却放出话来,要卖大铜壶,不再煮茶卖水。铜婆可能对那把铜壶有感情吧,即使卖,也给铜壶定了个天价,让人听了有些发愣。不出几天,庸城都晓得铜婆要卖壶。

    半个月过去,铜婆的壶还没卖掉,价格实在是高了,街坊们说着说着都摇头。又过了一个月,铜婆又放出话来,谁愿意买铜壶,传授他煮果茶的秘诀。大伙一听又纷纷摇头:“果茶生意是绝活儿,是个做得的活儿,但一碗果茶才卖多少钱呢?那铜壶倒像是金壶呢,得赔上大半个家当,不成,不成。”

    铜婆的壶,实在太贵了,庸城人议论纷纷,没人敢买铜壶,只能在心里惦记冒着油花花儿的果茶。

    有天,天刚蒙蒙亮,南门口有人起得早,经过铜婆住的巷子时猛然看到那把铜壶放在巷口便跑进去喊:“铜婆,铜婆,壶不卖了吗?又开始煮果茶?”

    铜婆听,忙开门出来,两只小脚跑得飞快。很多天没见,铜婆更瘦了。铜婆跑出巷口,一把拘住那壶,如获至宝:“哎呀我的壶啊!你是跑到哪儿去了呀……”

    原来,铜婆的茶壶被偷走了,崴脚是假。那天她从河边背水回来,壶便不见了,门板上的铁扣绊,被敲掉了。

    庸城人笑说,人老成精,那强盗偷走了壶,却无法卖,铜婆替他喊价了,只好乖乖送回来。

    庸城人又能喝着铜婆煮的果茶了,但果茶似乎少了香味,和老木叶茶没区别,大伙喝着,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更奇怪的是,铜婆请南门口苏先生帮写了个招徒启事,铜婆要传茶艺。铜婆收徒只有一个条件:力大能搬壶,会搅茶便可。原来,煮果茶是要搅得好。庸城人说怪不得好喝。

    一个月后,河对面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黑黑的后生走到铜婆摊前,一来便叩头,要拜师,铜婆不应就不起来。铜婆一问,是个诚心来学茶的,便收下了。

    铜婆不用去背水了,那后生是河对面的人,熟门熟路,背水便是他的活儿了。

    后生是个孝子,每天帮铜婆做事,要求不高,只每天要两碗果茶带回家给家里老母亲喝。铜婆点头应允。但生意却似乎没以前好,果茶不香了。

    庸城人说,果茶不香,铜婆为何要收徒,传不出真艺收徒弟做甚。庸城人说着说着,铜婆便病了,这回是真病。一日,她把后生喊到床前:“想我煮果茶这人间陋活儿,真要学之人寥寥无几,你来学,说明有缘。这果茶如今少了一味,是不能香的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可增这茶的味道,就是铜壶上的那根环棍儿。可惜,当时那茶壶回来之日,便没见了那根铜环棍儿。搅茶是个巧活儿,没了这茶棍,茶艺学来何益!你还是回家好好侍候老母亲吧。”

    后生一听,转身出巷口坐船,跑回家。几天后,气喘吁呼又跑回铜婆面前,手里多了样东西。铜婆一见,眼一亮,平静地说:“果茶又要香了。这不是普通的铜棍儿,是我爷爷的爷爷当年在几百来种香料里熬制出来的料棍儿,缺了它,果茶就不叫果茶了。你那时知错退壶,却掉了这根环棍儿。”后生一听,羞愧难当,长跪不起。

    铜婆又说:“这茶壶沉,不是一般人搬得动的。你一来,我便知道是你搬走了铜壶。因为铜壶上那个环棍儿,要取下来才能扣住手搬起铜壶……”第二日,果茶的香气弥漫了半条南门街,听说,铜婆收的那个徒儿待她如亲娘,庸城人说,是果茶的香气,给铜婆送来了一个儿子养老。

    (选自《金山》2022年第7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中“婆婆纳”谐音双关“婆婆呐”暗示无儿无女的铜婆最终收得待她如亲娘的徒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同时在开篇引出铜婆煮的果茶,为下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铺垫。 B . 失踪的铜壶出现在小巷口后,文章对铜婆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外貌描写,如“更瘦”表现了铜婆因担心而形容憔悴的样子,“拘住”的动作表现了铜婆失而复得的激动。 C . 庸城人“笑”着评价铜婆“人老成精”属于侧面描写,“笑”字说明“人老成精”是贬词褒用,表现了街坊们对铜婆找回铜壶的聪明方法非常地赞赏。 D . 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当读者以为铜婆因为脚崴了不能卖茶而高价卖壶时,原来她是在智斗小偷;当读者认为搅拌才是果茶香味的根源时,结果小说最后揭秘铜棍才是关键。
    2. (2) 下列对文本中各种细节描写的解读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铜婆听到有人猜测铜壶里面肯定藏着果茶香的秘密后,“丝瓜络样的脸上不见任何表情”,“丝瓜络”的比喻说明她脸上皱纹多,“没有表情”说明她老谋深算。 B . 买果茶的人都会盯着錾花大铜壶,“盯”字说明食客被大铜壶精美的雕刻工艺吸引,这一细节描写为下文它被孝子后生盗走铺垫,且呼应了孝子的母亲爱喝果茶这一情节。 C . 铜婆的茶摊摆着“一摞整整齐齐有缺口的茶碗”,“一摞”说明菜摊生意不错,“整整齐齐”说明铜婆做事井井有条,茶碗“有缺口”说明铜婆的生意经营了很久。 D . 铜婆告知后生茶香的秘诀全在铜棍上,否则,茶艺白学。后生“转身出巷口”的细节表现了他痴迷茶艺,为了成功地熬出正宗的果茶,于是迫不及待地想找回铜棍儿的心理。
    3. (3)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本文明暗线并行的结构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的主人公铜婆不仅煮得一手好茶,在为人处世上也极具智慧,请结合小说,探究铜婆启迪了读者哪些处世的智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古之帝王,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其土壤之肥硗,生齿之登耗,视之如其家,不烦考核,而奸伪无所容。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 , 仰事俯育,一视同仁,而无甚贫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守宰之迁除,其岁月有限;而田土之还受,其奸敝无穷。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太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者,盖以不封建而田不可复行故也。

    秦废封建而始天下奉一人矣;三代以上,田产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废井田而始捐田产以予百姓矣。秦于其当与者取之,所当取者与之。然所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毒。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户,始于杨炎。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作《田赋考》,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

    [注]①杨炎:唐德宗时宰相,革除了沿袭了四百余年的租庸调制,创建两税法。减轻了安史之乱后农民的负担,使国家财政得以恢复。②租庸调: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史称“租庸调”。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 B .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 C .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 D .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采地,指国君封赐给公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 B . 生齿,古时把已经长出乳齿的婴儿,无论男女,登记入籍,后来借指人口。 C . 三代,指尧、舜、禹这三位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统治的时代。 D . 封建,一种君主分封土地给宗室和功臣让其建国的政治制度,秦并六国被废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的帝王不会把天下的土地当成私有财产,而是会根据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高低赐予贵族相应面积的土地,贵族将分封的土地据为私有,并传给子孙后代。 B . 自秦汉以来,官府废除井田制,把土地分给平民,土地成为平民的私产,太和、贞观年间,稍稍想要恢复古代的土地政策,但是终究还是难以推行。 C . 商鞅变法,使秦朝把本该分给贵族的土地分给了平民,然而秦制沿袭已久,如果重新分割天下的土地,必然导致争端和百姓的怨恨,因此想要复古实在困难。 D . 商鞅和杨炎分别改革了三代井田制和唐代的租庸调,虽君子不齿,而后世的执政者仍会选择其中的一种税制遵循,否则一旦变更,反而会使国家和百姓受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

      ②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

    5. (5) 《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的代表作,通过这篇序言可以对他的史学思想窥豹一斑,请结合本文辩证地评价他的史学思想。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丹霞蔽日行

    曹丕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标题可判断本诗体裁与曹操《短歌行》一样,同为四言乐府诗,行文风格清丽工练、深婉细腻,体现了曹丕“诗赋欲丽”的文学观。 B . 四时不同,景物各异,外界物候对诗人的刺激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由此足见曹丕虽为政治家,但也有情感细腻丰富的一面。 C . 古诗咏叹月盈月亏、花开花落的佳篇迭出,花月虽为美景,但多以乐景衬哀情,本诗也流露出望月惊心,花落而悲之感,并为结尾抒情蓄势。 D . 诗人篇末直抒胸臆,发出了既然我之所思古来有之,又何须多言的嗟叹,与开篇诗人见到“丹霞”“彩虹”之美景时的欣喜构成对比。
    2. (2) 本诗借自然景物及其变化抒发了哪些人生感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用夸张、对比、拟人的手法,侧面烘托出了天姥山高大巍峨。
    2. (2) 《论语·为政》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同样认为不能靠严刑峻法威慑百姓,否则会造成“”的不良结果。
    3. (3) 鸿雁是一种秋季南迁候鸟,常常引起羁旅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惠安石雕在历史上能够名家辈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的匠人群体在斗技中精进技术、创新题材、强化风格的缘故。历史上,惠安石雕的传承靠的是父子相继、师徒相传、家族相携、口传心授的模式。要想达到较高的石雕造诣,需要勤学苦练和经验积累。而今,技艺娴熟的石雕匠人都已进入了中老年,新一辈的石雕匠人又能否________?在石雕进入现代艺术的今天,光有技艺还不够,引领时代的审美也是________的。石雕匠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是很高,审美观念的不足或许是制约惠安石雕向着更大空间发展的一个瓶颈。

    直到我在张坂镇一家石雕厂房内看到这一幕:一个身着传统惠安女服饰的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正在用小錾精心雕琢着一条栩栩如生仿似要从石块上腾跃起来一般的石龙。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姑娘毕业于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石雕专业,那里有中国知名美院雕艺人才工作站,很多新一代的石雕匠人都能和来自全国知名美术学院的老师交流学习,石雕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也_______。我心中的疑惑终于得到了解答,传统的惠安石雕仍在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喜爱它的人去精进技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惠安石雕在历史上能够名家辈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的匠人群体在斗技中精进技术、创新题材、强化风格的缘故。历史上,惠安石雕的传承靠的是父子相继、师徒相传、家族相携、口传心授的模式。 B . 惠安石雕在历史上能够名家辈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的匠人群体在斗技中精进技术、创新题材、强化风格。历史上,惠安石雕的传承靠的是父子相继、家族相携、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模式。 C . 惠安石雕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名家辈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的匠人群体在斗技中精进技术、创新题材、强化风格。历史上,惠安石雕的传承靠的是父子相继、师徒相传、家族相携、口传心授的模式。 D . 惠安石雕在历史上能够名家辈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的匠人群体在斗技中精进技术、创新题材、强化风格。历史上,惠安石雕的传承靠的是父子相继、口传心授、师徒相传、家族相携的模式实现的。
    3. (3) 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小麦有冬、春两个品种,冬小麦秋种夏收,春小麦春种秋收。一万多年前,冬小麦在西亚、北非驯化之后,逐渐传向世界各地,其中一路向东传入中国。考古发掘成果告诉我们,在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的新疆、甘肃、青海一带的墓葬中,________,从那时算起,(          )。墓葬中获得的小麦籽粒并不能分辨冬、春,但中国古代文献却留下了记载。《礼记》载“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这里讲的是不同季节的祭祀之物,夏季小麦收获后,可以当做祭品献给祖宗,________。另外,《左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春秋时期实行的历法与秦汉以后大约相差两个月,即春秋时期的四月大约相当于后世农历二月,这时春小麦还没有播种,________。先秦时期的记载透露的信息告诉我们,距今四千多年前传入中国的是冬小麦,而春小麦见于记载大约在西汉末年,这是说传入中国比冬小麦要晚得多。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麦传入中国至少在四千年以上。 B . 小麦在四千多年前已经传入中国。 C . 小麦传入中国是在四千年前左右。 D . 小麦传入中国大约是四千年左右。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着中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习俗,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含蓄委婉的民族性格。

    材料二:汉字构成的汉语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有很强的组词能力,因而汉字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二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就可以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因此,汉字比字母文字具有更高的信息密度。

    材料三: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书法这种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透过汉字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甲骨文的野性,篆书的方圆,草书的潇洒,行书的流畅,楷书的端庄,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