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琼中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统考科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15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松弛感,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压力、家庭事务、社会问题时,能够作出有效调整和应对,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平衡状态。它不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个体与家庭、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松弛感”一词在网络走红,起因便是“松弛的家庭关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在家庭关系中,舒适松弛成了年轻群体羡慕与追求的理想。这是一种互相关爱、尊重与平和的家庭交往模式,而非“典型式传统家庭关系”——注重尊卑等级以及由此而来的控制与压榨。近代知识精英是通过对过去“封建大家庭”的攻击,为自我独立、存在和人际关系建造基础。即使如今的家庭早已不是传统“大家庭”,但因之产生的伤害、冷漠依旧困扰着年轻人,他们仍会出现难以愈合的原生家庭心理创伤。因此,当他们进入社会遇到新问题时,对原生家庭的讨伐或反思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应对存在于不同关系中的各种紧绷状态,提倡“松弛”的存在姿态和生活模式获得了关注并且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其中存在着某种传统文人的美学化在世风格:通过调整身体、心灵和精神的状态,使自身进入一种天然、怡然自得的状态;尤其是它还包含着一种“以淡然应对纷争和压力”的精神,使其形成某种“无为而治”的生活美学……

    松弛感涉及复杂的“心理时间”,一种以生产和消费为导向而建构起的“快”时间。大卫·格雷伯在其《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指出,“在没有时钟的地方,人们用行为来测量时间,而不是用时间来测量行为”,一种新的时间观念使得我们不仅被裹挟进技术革命,同时还经受着道德变革。浪费时间成为不道德的行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而产生的紧绷感,让我们感受到行为和存在的意义都被现代时间测量。在诸如“浪费时间”“浪费你自己的生命”等戒律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种制式化的生命价值衡量系统,鲜活而自然的生命成为技术与标准的囚徒,因此“慢生活”和“松弛感”才会引人共鸣。

    区别于“躺平”“佛系”等流行词汇,松弛感带着某种妥协性,并不具有鲜明的抵抗特质和“破罐子破摔”的情绪。在自我与家庭、社会发生矛盾时,松弛感会要求我们保持一种中和的状态,维护个体最基本的尊严。即使这种保持尊严的方式某些时候具有掩耳盗铃的性质,也能够为茫然的年轻人提供些许心灵安慰。

    松弛感引发了网上关于“松弛”与“紧绷”的讨论。“松弛”与“紧绷”不是某种本质性的状态,而是可以流动变化的。当松弛感成为概念开始流行后,它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僵化的形式,所以我们应当警惕“用力过猛”的松弛感。

    (摘编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松弛感,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有删改)

    材料二:

    记者:您觉得“松弛感”值得追求吗?

    李松蔚:没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追求本身就会把自己变得非常拧巴。现代社会善于制造概念,大家拿这些概念跟自己对比,便会产生对自我的审判。松弛的确很好,但一旦将它用来自我审判,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暴政。人是没有办法要求自己变成任何状态的。我们的确可以训练自己对事情的反应适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就把自己当成是有问题的。把它当成一个特点就好了。如果说要求自己做一点事情的话,就是当你看到别人松弛的时候,对自己温柔一点,告诉自己,你和对方的环境和背景是不同的,不要有那么多的自我攻击,这就是你成长中被赋予的一种底色而已。

    记者:怎么能保证不被这些负面情绪压垮?

    李松蔚:这些感受是不会真的把人压垮的。痛苦就会压垮自己吗?紧张就要在微博上检讨自己,甚至去讨伐自己的原生家庭吗?它只是我们存在过的一些印记加到现在的真实反应而已,没有那么痛,我们完全承受得起。人只会被附加在这些情绪之上的一些恐吓,一些虚幻的对于灾难、对于后果的想象压垮。就像焦虑,谁能不焦虑?但是现在告诉你,焦虑会让你不成功,会让你找不到工作,我们会被这些东西压垮,但是焦虑本身就是焦虑。简而言之,我认为,首先不要用不切实际的想象弱化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其次不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污名化。我们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对自己好一点,允许任何情绪发生在自己身上。

    (摘编自看理想编辑部《“松弛感”,是不松弛也可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现代青年遇到人生问题时,往往归因于原生家庭,这种模式早已突破近代知识精英们遇到问题时的反思模式。 B . “松弛感”与“佛系”的不同,在于面对矛盾时它带有某种妥协性,要求我们保持中和的状态,且能够疗愈自我。 C . 材料一与材料二均表明真正的“松弛”是接纳自我的生命状态,不被外在的现代时间标尺或他者标尺所束缚。 D . “松弛感”只关乎个体,当追求松弛感产生对自我的审判时,李松蔚认为这是对自我的暴政,不必追求。
    2. (2) 下列关于“材料一中引用大卫·格雷伯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指出随着时间观念的发展,衡量人们行为和存在意义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B . 从技术革命进而引发道德变革的角度揭示了人们追求“松弛感”的原因。 C . 对“松弛感涉及复杂的心理时间”的观点进行具体阐释与进一步的生发。 D . 引用学者观点,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社会时间观念,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松弛感”的表现一项是()
      A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 .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C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 .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空云卷云舒
    4. (4) 根据材料二,梳理李松蔚回答“怎么能保证不被这些负面情绪压垮”的论说思路。
    5. (5) 近日,随着气温渐低,三五好友“围炉煮茶”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你觉得“围炉煮茶”能否带来真正的“松弛感”?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 . “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 . 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 . 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 . 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 . 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 . 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3. (3) 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刘建华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里中 , 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楚王信果郊迎道中,即执缚之。还至雒阳,与功臣剖符定封。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牗侯。平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孝文帝立,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子共侯买代侯。二年卒,子简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二十三年,何坐略人妻,弃市,国除。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B . 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C . 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D . 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
      A . “社”原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文中的“社”指后者,“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社”含义与此相同。 B . “平辞曰”中的“辞”是“推辞”的意思,与成语“不辞而别”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C . “孝文”是谥号,汉朝皇帝的谥号普遍含有“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这和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有关。 D . “责廷尉”中的“责”字是责备责罚的意思,与成语“法不责众”和“求全责备”中的“责”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平在乡里分割社肉,十分公平,受到父老乡亲的夸赞,陈平认为自己将来若能管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公平。 B . 高帝论功行赏,陈平认为全靠魏无知的引荐自己才有今日,高帝对这种不忘本的行为大加赞赏,并赏赐了魏无知。 C . 孝文皇帝在接受群臣朝见时询问监狱和钱粮收支的情况,陈平知其具体,受到皇帝称赞,周勃却不能回答,深感惭愧。 D . 陈平曾经被封为侯爵,他的后人连续三代接替侯位,直到陈平的曾孙陈何因犯抢夺他人妻子的罪,封国才被剥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

      ②高帝以为然,楚王信果郊迎道中,即执缚之。

    5. (5)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陈平时,特地称赞了他的“智谋”。文中陈平的智谋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白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都独惆怅。

    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注】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粱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注释】欻(xū):忽然,迅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以心理变化为线索呈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 B . “开轩”四句,诗人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刻画了诗人惊醒后悲凉的状态。 C . “何必求知音”一句直接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 D . 本诗一反李白诗歌意象新奇、诗风豪放的特点,借用朴实话语表情达意。
    2. (2) 本诗意蕴丰富,发人深省。请谈谈本诗给你的人生感悟。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李白《将进酒》中,表现出藐视富贵利禄只愿沉醉酒香的诗句是
    2. (2)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3. (3)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       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弥足珍贵     声情并茂     别出机杼     醍醐灌顶 B . 弥足珍贵     绘声绘色     别出心裁     醍醐灌顶 C . 不可或缺     绘声绘色     别出机杼     振聋发聩 D . 不可或缺     声情并茂     别出心裁     振聋发聩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B .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C .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D .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一年轻企业家驾驶电动汽车时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发生车祸离世,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争论。自动驾驶技术并未发展成熟到大面积普及和商用的阶段,但在销售过程中,自动驾驶的技术能力     ①    。自动驾驶依托人工智能,(   ),而机器学习需要海量的数据样本。无论算法如何优化与先进,没有足够强大的硬件支持,也就意味着无法让量产车在自动驾驶时能够处理     ②    

    自动驾驶确实是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可行的方向,但起码在当前,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必须保持足够的审慎。过往的案例已经能够表明,     ③     , 当前所谓的自动驾驶技术只能当作是给予驾驶员便利的辅助手段。人,仍然也必须是操控汽车驾驶的唯一主体。自动驾驶仍是新事物,只有对其保持客观冷静,才能促使这一新科技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人类想象。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内核 B . 人工智能内核之一便是机器学习 C . 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的内核之一 D .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内核之一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请截取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读书片段,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和人生收获。

    请以“与最美的风景相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记录真实,不得抄袭和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书写规范和工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