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3-03-24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0高一下·枣庄月考)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由于(   )
    A . 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 . 早期城市出现 C . 私有制逐渐产生 D . 国家开始形成
  • 2.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 . 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 B .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C . 皇帝的权威来自于法律 D .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 3. 中古西欧的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表明中古西欧的庄园是(   )
    A . 完全独立的政治组织 B . 自我封闭的军事组织 C . 教会控制的宗教组织 D . 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
  • 4. 读图“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单位:万人)”,这一变动表明(   )

     

    A . 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 B .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C . 新航路开辟致使人口流动频繁 D . 西方国家进行黑奴贸易的必要性
  • 5. 1521-1522年,马丁·路德以伊拉斯漠整理的希腊语《新约》为底,将之翻译成德语。直到1534年,翻译出版了整本《圣经》,这使得德国普通民众都得以阅读《圣经》,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做法意在(   )
    A . 使民众摆脱宗教束缚 B . 发动反封建政治斗争 C .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D . 方便民众阅读《圣经》
  • 6. (2021高一下·德州期中) 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先是反对贵族等级制度,继而质疑乃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该运动是(    )
    A . 文艺复兴 B . 宗教改革 C . 启蒙运动 D . 工业革命
  • 7. (2021高二上·潍坊月考) 2016年第一个工作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近日内会签署新的枪支管制行政命令,支持公开持枪的得克萨斯州立即反呛,州长艾伯特说:“奥巴马要限枪。想听我的回答?有种来拿呀!”这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   )
    A . 三权分立原则 B . 联邦制原则 C . 人民主权原则 D . 法律至上原则
  • 8. 受到14世纪的瘟疫、饥荒的影响,英国的人口在中世纪后期跌至了低谷。在直到18世纪中叶的30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口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增长,劳动力数量并不充裕,英国工人的工资相较欧洲大陆国家更高。这主要表明,英国(   )
    A . 进行政治改革成为时代必然要求 B . 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成为必然 C . 急需通过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 D . 研发先进的生产工具已势在必行
  • 9. 下图是1740~1852年英国生铁产量(吨)示意图,该图表明英国(   )

     

    A .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 . 生铁产量增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C . 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 生铁的海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 10. 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 .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 .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 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 .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 11. 下图为1840-1900年英、法、美、俄商品出口总额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俄国 C . 美国 D . 法国
  • 12.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A . 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 B . 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C . 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D . 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 13. “对德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与小资产阶级的破产,群众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卖国行为的不满,工人对新的社会制度的朦胧向往——这一切便是推动巴黎人民举行革命的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
    A .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 . 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D . 使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
  • 14. (2022高一下·合肥期末) 16世纪以来,拉美的宗主国只允许殖民地生产棉花、甘蔗、烟草等,不允许种桑养蚕、栽种葡萄等。这一做法旨在(    )
    A . 促进殖民地的经济发展 B . 维护殖民者的利益 C . 压制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D . 强化殖民者的权力
  • 15.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其深刻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个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A . 经济危机导致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 强权政治下建立的新秩序埋下了冲突祸根 C . 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爆发 D . 法西斯的侵略导致大战阴霾再次笼罩欧洲
  • 16.

    文章

    时间

    主要内容

    《四月提纲》

    4月

    “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革命的任务》

    9月

    “政权转到无产阶级以及跟随无产阶级的贫苦农民手中”“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

    9月

    “由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实行、调节、指导的普遍劳动义务制,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已经不是资本主义了。这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巨大步骤”

    上表是列宁于1917年发表的文章。由此可知,列宁旨在(   )

    A . 呼吁人民起来推翻沙皇统治 B . 痛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腐败 C .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略 D . 号召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
  • 17.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情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状况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B . 该政策的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 C .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D . 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18. 下表是1920~1928年苏俄(联)经济数据统计表(部分)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苏俄(联)(   )

    项目

    1920年

    1925年

    1928年

    工业生产总值(亿卢布)

    14.1

    77.39

    158

    钢产量(十万吨)

    19

    186.8

    425.1

    粮食产量(百万吨)

    52.5

    113.3

    123.3

    A . 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 B .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和孤立 C . 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提升 D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 19.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工业化的问题,但它没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 没有完成实现工业化任务 B . 没有推动苏俄经济的发展 C . 必然被苏联模式所取代 D . 没有使苏俄过渡到社会主义
  • 20. 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其中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 . 使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B .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C . 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D . 根除了法西斯独裁势力
  • 21. 马歇尔计划规定西欧国家必须在集体拟订复兴规划后才能得到美援,而且将它们在生产和流通方面协调合作定为整个复兴计划的指导原则。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 . 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的一体化 B . 实现了从军事上遏制苏联 C .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 . 意在缓和各国之间的争端
  • 22. 二战后,美国首先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1949年在日本推行了稳定经济发展的“道奇计划”,又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开发落后区域计划”。这些计划的出台表明美国(   )
    A . 积极谋求二战后经济霸主地位 B . 力图扩大对外影响力和控制力 C . 积极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D . 十分重视工业产品的对外输出
  • 23. 下图所示事件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

     

    A . 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B . 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C . 促进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 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 24. 下表反映了 1973~1975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局面出现说明(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9%

    11.1%

    19.1%

    5%

    A . 经济理论需要适时调整 B .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下降 C . 美国经济发展趋于理性 D . 国家宏观调控需进一步加强
  • 25. (2022高一下·定远期末) 1980年,美国的失业率为7.2%,通货膨胀率高达12.9%,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较上一年反而下降了0.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    )
    A .   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B . 福利国家制度影响发展 C . 国家干预效果有限 D . 自由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 26.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   )
    A . 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B . 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改革 C . 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D . 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
  • 27.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 . 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 . 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C . 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 . 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 28. 下表是1976-2015年七国集团(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变化。由此可以推知(   )

    时间

    1976 年

    1992 年

    2000 年

    2008 年

    2015 年

    比重

    70%

    68%

    66%

    52.8%

    47%

    A .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形成 B .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衰退 C . 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D .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改变
  • 29. 下图主题是“2018年的奔牛节开始了,特朗普牛带着‘美国保护主义’冲向贸易伙伴”。其反映的实质是(   )

     

    A . 霸权主义依然盛行 B . 区域集团化受到排战 C . 逆全球化现象泛起 D . 经济多极化不断加强
  • 30. (2022高二下·潮阳期中) 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占有拉美地区57.3%的市场销售额。在俄罗斯,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被西方以72亿美元的价格买走。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一半以上,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这说明( )
    A . 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 . 金融危机是导致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C . 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 .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 31.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加拿大补贴本国电影的发行,并规定电台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国音乐;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 . 全球化冲击文化多样性 B . 法国等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 . “逆全球化”潮流盛行 D . 全球化不利于世界文化交流
  • 32. 由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重要经济体组成的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自2008年开始变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 B . “逆全球化”现象严重 C . 世界经济风险的加大 D . 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仅仅数年前,里斯本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变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摘编自奈杰尔·克利夫《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1. (1) “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重大事件。分析说明该事件对欧洲生产关系的影响。
  •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作为第一个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曾在世界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它在技术上的优势地位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它的工业品行销全世界,在世界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1812年到1913年,英国的人均收入增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快,大约为1700至1820年期间的3倍。这个时期是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纪元。经济表现突出的基本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加速,以及它所伴随的实物资本存量的快速增长,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劳动力国际分工的改善。在此期间,英国的出口年平均增长达到3.9%,几乎是GDP增长率的2倍。

    ——钱乘旦、许洁明《大国通史:英国通史》

    材料二: 下表  英国经济和进出口变化上的主要趋势(1964-1979年)

    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

    34.1

    37.7

    40.4

    41.1

    通货膨胀率(%)

    3.1

    7.8

    16.9

    13.4

    失业人数(千人)

    372

    555

    542

    1344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

    1.6

    2.6

    2.6

    5.7

    工业产出指数(1975年=100)

    86.2

    99.9

    105.7

    112.8

    进口渗透率(%)

    11.8

    17.1

    23.3

    25.7

    英国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

    14.4

    10.8

    8.8

    9.7

    ——崔士鑫《政策的风向标:英国政党竞选宣言研究(1900—2005)》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强大的因素。
    2. (2) 结合材料二说明英国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撒切尔夫人任首相(1979-1990)期间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材料二:随着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经济上互补的传统使这两类国家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具有更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42%的出口,西欧47%的出口,日本48%的出口均依靠发展中国家,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达,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