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要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诗词价值观。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诗词和诗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诗词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诗词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诗词工作者的天职。不能热衷于“为艺术而艺术”,不能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诗词艺术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我们要树立创作优秀作品的诗词价值观。优秀作品就是“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诗词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诗词作品。能不能写出优秀作品,很大程度上要看创作者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我们要树立“讲品位、重艺德”的诗词价值观。诗人应当努力“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诗词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人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以德服人、以文化人”。

    总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诗词价值观,促进中国新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周文彰《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诗词价值观》)

    材料二:

    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底蕴是否深厚,在于其积累和创造的厚度,在于代表这种文化见证的大师的高度。自然科学和纯粹的社会科学可以归入文化之中,但是,最为灵动、与人类心灵最具感应性的文化形式,却是文学和艺术,如早期神话、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后来演进分化而成的诗歌,戏曲、小说、散文,音乐、绘画等形式。而诗歌又是文学艺术中的最具有精神气质的部分,也是最前沿的部分。诗人,尤其是最杰出的诗人,是最具有创造性追问和真正沉念力量的那种人,他们特别敏感于经验到一般人通常一味否定的东西,像一个异乡人来访那样,敲开我们封闭的门。海德格尔因此说:“诗乃是存在者之无蔽的道说。”一个民族有了时代性的杰出诗人,有了具有社会担当的责任感的诗人,我们对之莫不肃然起敬,例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普希金、印度的泰戈尔等。

    中国新文化的先锋——新诗人,本来也要负起击溃“黑暗的贫困时代”、荡起我们中国当代人敏锐精神的责任。我们的新诗人也做了许多这样的努力。可是,也许是因为特殊的机缘不够,中国新诗一直挣扎在泥沼之中。那个穿透重重迷雾,“用野性的语言将我们从心灵的昏睡中引导出来”的汉语诗人,至今没有出现的迹象。这种诗人的缺席,越来越成为嘲弄中国当代文化的巨大的间隔。

    中国新诗是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但它一起始就被新文化旗手们打上了副产品的烙印。中国新诗的兴起只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附带部分。最早的中国新诗首先不是为诗歌自身而诗歌,而是为了树立白话文的旗子。新诗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副产品,被刻意服务于文字革新,最终服务于思想革新。新诗是在被当作工具般对待的压制中艰难地生存发展的。新诗人永远是现实控制式生活中受到严密监视的一群。

    中国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发动它的目的,原是要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充满生机和现代精神的新社会。但是这场运动以及其持续而来的社会运动虽然有良好的初衷,结果却产生了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新文化运动,其实是打着文化的旗号,追求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其真实着手处,并不是通过文化革新为中国摆脱落后、奠定文化基础,说到底,是以思想和政治革新为主而以文化建设为辅的。

    正是因为如此,从新文化运动发源的中国新诗,一开始就被视为思想革新的工具。五四时期写新诗的人,包括郭沫若、胡适等在内新诗的旗手,大多数有意识地追求有所谓政治意义的新诗写作。如郭沫若的“女神”,充满了浪漫气息,但不是诗歌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新诗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匡南《中国新诗的问题及展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诗词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B . 创作者如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就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C . 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底蕴是否深厚,与代表这种文化见证的大师的高度有关。 D . 中国新诗的生存发展曾经非常艰难,因为它处于被当作工具般对待的压制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诗歌的评判标准,二者阐述的角度并不相同。 B . 诗人要有社会担当的责任感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都有体现。 C . 诗词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而不应刻意服务于政治。 D . 诗歌与人类心灵最具感应性,所以是文学艺术中的最具有精神气质的部分。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南宋陆游《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B . 清代黄遵宪《杂感》:“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C . 金代王若虚《论诗》:“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D . 习近平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
    4. (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国新诗,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怎样才能创作出人民满意而有品位的诗词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采薇[]

    鲁迅

    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伯夷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

    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终于还引动了首阳村的第一等高人小丙君。他原是妲己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可惜已在会师盟津的前几天,兵马事忙,来不及好好的安插,便留下他四十车货物和七百五十个奴婢,另外给予两顷首阳山下的肥田,叫他在村里研究八卦学。

    他也喜欢弄文学,村中都是文盲,不懂得文学概论,气闷已久,便叫家丁打轿,找那两个老头子,谈谈文学去了;尤其是诗歌,因为他也是诗人,已经做好一本诗集子。

    然而谈过之后,他一上轿就摇头,回了家,竟至于很有些气愤。他以为那两个家伙是谈不来诗歌的。于是他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然而夏夜纳凉的时候,有时还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因为他从小丙君府上的丫头阿金姐那里听来:这之前的十多天,她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于是许多人就非常佩服阿金姐,说她很聪明,但也有些人怪她太刻薄。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用不着种地,用不着砍柴,只要坐着,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里来。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一面就慢慢的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哪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伯夷和叔齐本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历史小说《采薇》中的主人公伯夷和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灭商是“以臣弑君”,是更改了文王的规矩(周文王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便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而去山上采薇草吃,最后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饿死。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才采薇充饥,这个方法还是叔齐从身为乡下人的保姆那里学来的,薇菜也有多种吃法。 B . 小说中间交代了伯夷、叔齐的身份,他们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分别是老大和老三,因互让王位,才来到首阳山。 C . “她冷笑了一下……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正面写阿金姐,“许多人就非常佩服……有些人怪她太刻薄”侧面写阿金姐。 D . 伯夷、叔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背后的石洞里,阿金姐讲述了他们两人饿死的故事,听到故事的人们深深地叹一口气。
    2. (2) 关于文中写阿金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阿金姐奚落的话语来看,她秉承主子小丙君的心意,给了伯夷、叔齐沉重打击。 B . 阿金姐善于编造谎言,诬陷伯夷、叔齐想杀鹿吃肉而导致没有鹿奶喝才饿死。 C . 同情伯夷、叔齐的人,听了阿金姐的话才觉得轻松些,小说对这些人是肯定的。 D . 阿金姐认为伯夷、叔齐的死和她是没有关系的,她觉得自己只是开了几句玩笑。
    3. (3) 《采薇》(节选)的情节是围绕着“吃”与“不吃”展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们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是古代贤人的杰出代表。本文则将伯夷、叔齐改写为两个滑稽的小老头,这一改写使小说具有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酶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往而不乐?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林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钱塘,这里代指杭州。胶西,这里指密州。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B .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C .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D .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安往而不乐”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B . 洁,使动用法,使……整洁,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字的用法不同。 C . “因城以为台者”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D . “予未尝不在”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以吃酒糟、喝薄酒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可以充饥来进行类推,说自己到哪儿都会感到快乐。 B . 苏轼认为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 C . 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的苏轼,面对收成不好而野菜充饥、盗贼横行、案件很多的现状,也曾怀疑自己不快乐。 D . “超然”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苏轼和朋友们一起在此游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5. (5) 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什么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月下独酌(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云汉。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②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面对“一壶酒”而“独酌”,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 . “不解”有不理解之意,五、六句写月亮本就不理解诗人,影子也徒然地伴随身边。 C . 七、八句,诗人表示自己暂且以明月和身影为伴,要趁着这春天的夜晚及时行乐。 D . 最后六句,写诗人要与明月、身影永结无情之游,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 (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登高》中,杜甫表现自己历经艰难,潦倒困苦,年老衰颓,暂停饮酒而无法消愁的两句是“。”
    2. (2) 韩愈《师说》中,“”两句阐述了人不是天生就懂得知识和道理,每个人都会有疑惑。
    3. (3) 苏轼《赤壁赋》中,写乘船在江面上自由漂荡,像是凌空乘风飞行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绕在山腰,蜿蜒曲折,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当年,10万英雄儿女绝壁穿石,在                  ①                  的悬崖之上,硬生生凿出了一条千里之渠,将一面“                  ②                   , 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被誉为“红旗渠的总设计师”。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他翻山越岭,实地勘测;                  ③                   , 不眠不休;精心设计,呕心沥血,终于在短时间内拿出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历时10年时间全长1500多千米的红旗渠全面建设。太行山的层峦叠嶂间从此多了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条“人工天河”。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红旗渠工程居功至伟至今造福百姓;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激励后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和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 ①   :要将壁画完整地“”到电脑里,不仅前期需要  ②    , 这些信息量之大让人难以想象,而且后期数据拼接、整合、存储等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现实的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迎难而上,攻下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堡垒。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数字敦煌”项目  ③    , 形成了科学、完整、系统的敦煌石窟档案,而且“数字敦煌”的丰硕成果在考古测绘、美术临摹、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迄今已有近4000万用户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线上游览敦煌。

    1. (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数字敦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不仅前期需要…… B . 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费孝通《乡土中国》) C .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D .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郁达夫《故都的秋》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蚁群中,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总是忙忙碌碌的。只有少数蚂蚁看似整日无所事事,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悠闲度日。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有趣的是,当蚁群食物缺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刻乱成了一团。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不是真的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大脑从没有停止过思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终日忙忙碌碌,低头赶路,而不抬头看路,不思考方向在哪里。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光有勤奋是不够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