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学视野中,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网络文学以青春的姿态奋发向上,展现出成长的蓬勃。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量多达百万以上,且逐年增长。作品总数已超过2000万部。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创作类型不断细分,创造性发展,持续性改进,用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网络创作从最先的幻想为主,走向更多分类,目前分类有200余种。在众多的分类当中,孕育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网络文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征。

    从网络文学内容生成的发展轨迹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现实题材创作得到更多重视,更多作者加入现实题材创作中。在理论评论的持续发力下,幻想类、历史类作者在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网络文学作者素质有高有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然而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学自生成起,自发、自觉地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模式。众多文学网站的兴起,汇聚为网络文学行业,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网络文学从生成之日起,天然具有海外传播的因子。早在2001年,起点中文网的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之旅。经过漫长的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新时代伊始,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

    (摘编自肖惊鸿《网络文学:丰富世界网络文学创造》)

    材料二: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据陈书良统计,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着,刘勰的《文心雕龙》共享“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所以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着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防的《文章缘起》是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着。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着。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刘熙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许涟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上面三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成就之所以如此之高,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不管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网络文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B . 中国的网络文学虽然开辟了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者的素质、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C . “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最初并没有文章学上的意义,就连《文心雕龙》中也依然有“典章制度”等意思。 D .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昉的《文章缘起》的虽篇幅不多,但从其涉及的内容看,可以算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政府部门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还可以进行有关项目扶持。 B . 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就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以文学网站为基础的。 C . 文章应当讲求艺术这一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受重视,而且在当时是普遍风气。 D . 《文心雕龙》体系完整严密,对当时和后世的文章创作影响深远,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3. (3) 下列选项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的一项是(    )
      A .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九章·橘颂》) B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C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D .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4. (4) 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给文章学下定义。
    5. (5) 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学问”?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归去来

    史铁生

    我知道,北玲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回陕北,再看看那片黄土连天的高原。她曾对我说过,当她躺在美国的医院里,刚从那次濒死的大手术中活过来,见窗台上友人们送来很多鲜花,其中有一束很像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想必也是百合类。她说,她熬着伤痛,昏睡,偶尔醒来就看见那束花在阳光里或者月色中开得朴素又鲜活。她知道她患了肝癌。她说,有十几天,也许更久,别的花慢慢凋谢,唯独那束山丹丹一样的花一直不败,她相信此非偶然,必是远方那片黄土地,上的精神又来给她信心和帮助。

    她说:“等我的病见好一点,立哲要带我回一趟陕北。”

    立哲,北玲的丈夫。就是那个孙立哲——当年的知识青年模范,在窑洞里为农民做手术的赤脚医生。立哲当年的事迹颇具传奇色彩:只上过初中二年,却在土窑洞里做了上千例手术,小至切除阑尾,大至从腹腔里摘出几十斤重的肿瘤。我可以做证,这既非讹传也无夸张。我与立哲是中学同学,在陕北插队同住一眼窑洞。十年中,在陕北那座小山村里,他内外妇儿各科一身兼顾,治好的病人以数千计。那小山村真名叫关家庄,我曾在一篇小说中叫它作“清平湾”。

    最早听说北玲,大约是1974年,听说陕北知青中有几个师大女附中的才女正写一部知青题材的小说,才女中就有吴北玲这名字;那时我也正动了写小说的念头,这名字于是记得深刻。第一次见她是在1978年,初秋,下着小雨,一个身材颀长的女子跟在立哲身后走进我家。立哲说,她叫吴北玲,也是陕北插队的。我说,噢一一我知道。立哲说你怎么知道?我说,早就知道,行么?立哲笑道:行。北玲脱去粉红色的雨披,给我的印象是生气勃勃。其时她已在北大读中文系。立哲说一句“你们俩有得聊”,就去忙着包饺子(他拌的饺子馅天下一流,这一点,几年后在芝加哥得到验证)。我便像模像样地跟北玲谈文学。饺子熟时雨停了。那晚月色极好,我们坐在小院儿里吃饺子,唱辽阔的陕北民歌,又唱久远的少年时的歌,直唱到古今中外。北玲唱的一首古曲至今还在耳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立哲说北玲的手风琴也拉得好,北玲说等哪天她要带着琴来为我演奏。我常常不能相信,一个灵魂竟会消失,尤其那样一个生气勃勃的灵魂。

    婚后不久,立哲和北玲相继去了美国,一个学医,一个学比较文学,一去又是十年。他们从美国寄来照片,照片上的北玲依然年轻,朝气蓬勃;立哲却胖起来,激素的作用,听说他又添了糖尿病。信却少,他们太忙。听说立哲对实验动物过敏,几次因窒息被送进医院,他的导师惋惜再三,也只得同意他转行;之后听说他们开办了“北方饺子公司”,“孙太太的饺子”声誉极好;之后又听说他们创建了“万国图文”和“万通科技”公司,在美国每年注册的这类公司有上万家,三年后仍然存在的只有7%,立哲和北玲的公司不仅存在下来,而且还有了三四个子公司。

    1989年北玲回国探亲,带着出生仅四个月的小女儿,说是想让女儿早些看到中国。小女儿长得很漂亮,睁开眼睛东张西望,不知她对故乡的第一印象如何。天色渐晚,我请北玲吃炸酱面,一边听她讲在美国的创业史。先是一边读书一边在饭馆里打工,干最低等的活,一个人负责收拾三四十张餐桌的餐具,一秒钟都不停地跑,可竟连其他国家的打工者都歧视他们,小费都被别人敛去不给他们留一文。立哲还在搬家公司干过,一二百斤的硬木家具扛起来两腿打颤,有一次电梯坏了,但不能违背合同,就一趟趟扛上几层楼,钱却不多挣。后来二人办起“饺子公司”,芝加哥歌舞喧喧之际,两人总是熬着瞌睡把饺子包得满屋子没地方搁。天很快亮了,饺子冻好,包装整齐,立哲开着破汽车一家一户地送。随后办起了“万国图文公司”,设备不够,北玲便于周末在其打工的公司藏下,用人家的设备工作,周六周日昼夜苦干,睡在地板上,立哲探监似的按时来送饭。就这样创业。真难,真苦。北玲说:“插队过来的人,什么苦没受过?不怕。”可图的什么呢?北玲半晌不语,笑笑。很可能这是命,是性格,性格就是命运,不能放弃理想的命运。“其实也简单,”她说,“中国人不能总让人瞧不起。”此前立哲已回国一趟,筹备在中国投资办高技术企业。立哲和北玲都屡屡说起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盼望中国不能再落后。我见北玲的脸上有明显的疲倦。她说一年前胃上刚刚切除了一个瘤子,“良性的,没事了”。

    可那瘤子半年后竞发展成癌,扩散到肝,已是晚期。立哲痛哭失声,做了多年医生的他曾治好过多少病人,如今他知道很可能救不了自己的妻子了。北玲却无比镇定,把一切向立哲做了嘱咐,平静地上了手术台。肝脏切去五分之三,有四十分钟她是处于心跳循环停止的冰冻状态,立哲在手术室外等候,非常可能北玲就此不能醒来。北玲命真硬,又挺过来了,睁开眼,躺在病房里,见那束山丹丹一样的花开得简单、自在、潇洒阳光下和月光里都仿佛带着遥远的那片故土的声音。

    1991年秋天,立哲带北玲回国治病。到北京的第二天他们来看我。北玲并不显出多少病容,啃着一根玉米跟在立哲身后走进来,“嘿,铁生,我吃了一路煮老玉米,还有烤白薯。”坐下,依旧谈笑风生。那个细雨的早秋初见她时的情景,恍如昨日。她摘去头巾,笑说:“瞧瞧我,没样儿啦。”放疗化疗把她的旧发脱光,但又已长出了短短的新发。我不大相信她真的患了绝症,不信她会死,虽然知道谁都会死。那样一个乐观潇洒的灵魂,怎么可能就消失?

    今年春节我们一起过的。爆竹声中,北玲兴致很高,一定也要动手包饺子。我与北玲无话不谈,几次同她说起死,她毫无惧色,说她在那次大手术的四十分钟冰冷状态时已经死过一回了,她说那时她感到自己飘飘然飞进宇宙,“自由自在地飞呀飞呀”,飞过很多很多星球,心神清朗宏阔极了,并且看见了她曾住过的这颗星球……我真的不相信一颗如此博大的爱心会化为乌有,我真是不信北玲的心魂可以消失。我知道她还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回陕北,再看看那连天的黄土高原,看热烈的山丹丹花在那块古老的土地上蓬勃开放。.

    立哲和我们几个一起在陕北插队的同学屡次说起,要一块儿回陕北一趟,坐汽车去,慢慢走,把那青天黄土都看遍。那时北玲的心魂一定也和我们在一起,在我们左右,在我们头顶上,给我们指点,给我们鼓舞,给我们拉着琴唱那深情豪放的民歌……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标题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标题相似,却与陶渊明所表达的隐逸主题大相径庭。 B . 北玲等人写知青题材的小说,这引起了作者的关注,同时也更坚定了作者写小说的念头。 C . 在美国,孙立哲与北玲的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可见夫妻二人经营有道。 D . 作者对北玲的离世深感惋惜,文中多次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北玲离世的万般不舍与无奈之情。
    2. (2) 关于文中孙立哲的经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立哲原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在美国学习时由于对实验动物过敏,选择转行开公司。 B . 孙立哲在关家庄插队时,虽学历不高,但医术精湛,仁心仁术,治好的病人以数千计。 C . 文章叙述孙立哲拌的饺子馅天下一流,这为后文北玲鼓励孙立哲开“饺子公司”做铺垫。 D . 孙立哲与北玲伉俪情深,他屡次和别人说要去陕北一趟,这可能是为了完成妻子的心愿。
    3. (3) 文章第五段和第六段都提及了立哲和北玲夫妻二人在美国创业的经历,但这样的叙述并无重复累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对人生困境进行思考,从而实现人生困境的突围,达到人格的升华,这些都构成了史铁生散文的主题意蕴。请以北玲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他。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之勿夺,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陵迟,缓延的斜坡。下文“陵迟”引申为衰落之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B . 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C . 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D . 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两句中“故”字含义相同。 B . “若是则寡人贫矣”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C . “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与”字含义不同。 D . “故善为国者遇民”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善”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孙康子主张杀掉他们,孔子反对杀掉他们,认为这是不教导就杀人,是滥杀无辜。 B . 孔子以“墙”“山”设喻,意在表明对老百姓要悉心教化,不可采取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 C . 孔子以“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来告诉鲁哀公,不必担心减轻赋税使百姓富足会让君王变得贫穷。 D . 姜太公认为治国的根本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②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

    5. (5) 康子为什么要杀掉“父子讼者”?请简要概括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

    钱起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 , 看山免采薇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

    [注]①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田》赠别。②怀橘,《三国志·陆续传》:“续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续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续跪答曰:‘欲归遗母。’”③薇:野菜名。④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意有所不同。 B . 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句。 C . 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离去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 D . 前两联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
    2. (2)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2. (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思念之人的两句是“”。
    3. (3)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如李白《将进酒》中“”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2年6月12日晚,首都剧场上演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院方开通8K高清首次实时直播造就了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冒雨赶到剧场的观众与的用户一起,欣赏了一场盛大的演出。

    继在线音乐会、在线演唱会之后,人艺话剧直播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于“在线”的想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的更多可能。

    在线看话剧直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直播间里,有人因演员精湛的表演而沉醉,也有人对音效机位等提出更高要求。话剧,尤其强调现场体验。客观地说,以现有技术条件,在线观看尚不能完全达到的效果。但因为“在线”,那些无缘到达现场的观众看到了“话剧舞台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好的内容仍。近些年,在线演出已经越来越常见。以国家大剧院为例,从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场线上演出开始,至今已推出120余场线.上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34亿次。“拆掉剧院的围墙”“为文艺作品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无论是艺术普及的愿望还是产业发展的需求,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简述“拆掉剧院的围墙”的含义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寄居蟹的“房子”就像古代战场上士兵的铠甲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房子”,身处热带的寄居蟹即使不被天敌吃掉,。这也让寄居蟹的“房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无法靠自身长出坚硬的外壳,寄居蟹只能居住在被遗弃的贝壳或螺壳里。随着身体不断长大,当寄居蟹的居住空间逐渐无法满足自身需要时,。然而,大小合适的“房子”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找到的。当海滩.上出现了一个非常适合做“房子”的大贝壳时,不少寄居蟹就会纷纷前来。就在个子最大的寄居蟹试“新房”的同时,其他需要换“房子”的寄居蟹相互打量,寻找自己中意的“二手房”。随后它们会按照体形从大到小排好队,个头最大的在前面,最小的在后面,依次排成一列,每列有10~20只寄居蟹,形成一条“换房链”,目的就是换“房”!不过,只要 , 其他寄居蟹就无法依次获得排在各自前面的寄居蟹的“二手房”。

    1. (1)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哲人有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但世间有许多读书人,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体验或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