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武威、张掖、敦煌三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2月开学摸...

更新时间:2023-03-26 浏览次数:2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乳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

    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

    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硕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诚、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

    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

    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回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

    (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补充,互为辩证。 B .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 C . 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 D . 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 C . 仁、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 D . 儒道互补、彻底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人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
      A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避趋之 D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剥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B . 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 .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D . 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B .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 . 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 D . 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粗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3. (3)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4. (4) 这段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乐元年夏四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江南。时嘉兴、苏、松诸郡,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六月,命侍郎李文郁往佐尚书夏原吉,相度水田,量免今年租税。秋八月,遣都察院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集》赐夏原吉,使讲求疏治之法。原吉上言:“江南诸郡,苏、松最居下流。常、嘉、湖三郡土田,高多下少。环以太湖,亘绵五百里,纳杭、湖、宣、歙诸山水,注淀山诸湖,入三泖。顷浦港湮塞,汇流涨溢,伤害苗稼。拯治之法,宜浚吴淞诸浦港,泄其壅淤,以入于海。吴松江二百余里,广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海。前代屡疏,以当潮汐,沙泥淤积,旋疏旋塞。自吴江长桥至下界浦约百二十余里,虽稍通流,多有浅窄。又自下界浦抵上海南仓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茭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臣相视得嘉定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白茆港,径入大江:皆广川浚流。宜疏吴淞江南北两岸安平等浦港,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海。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俟既开通,相度地势,各置石闸,以时启闭。每岁水涸时,修圩岸以御暴流。”疏上,行之。役夫凡十余万。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百姓暴体日中,吾何忍!”于是水泄,农田大利。二年春正月,复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往苏、松疏通旧河,以大理寺少卿袁复副之。九月戊辰,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功成,还朝。三年夏六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佥都御史俞士吉、通政使赵居任、大理寺少卿袁复赈济苏、松、嘉、湖饥民。嘉靖元年,巡抚李克嗣开吴淞江。至是,克嗣用华、上、嘉、昆四县民力,开吴淞江四千余丈,十余年无水旱之忧。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B .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C .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D .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侍郎,职官名,本为宫廷近侍,唐以后,为各部长官之副职,官位渐高。 B . 都察院,明清时官署,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C . 广袤,指土地的长和宽,从东到西的长度叫“广”,从南到北的长度叫“袤”。 D . 布衣,古代的布为平民所穿,故以“布衣”借指平民。后也称没做官的读书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代永乐初年,嘉兴、苏州一带接连多年遭受水灾,尽管朝廷多次下诏命令有关部门治理,还是没有收到功效。 B . 户部尚书夏元吉治理水灾时,得到朝廷大力支持。朝廷不光多次派员辅佐,还赏赐有关书籍,资助民工和钱财。 C . 户部尚书夏元吉关于治理水灾的上奏报告,是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根据各地地势的高低和水势的大小提出来的。 D . 吴淞江是巡抚李克嗣在嘉靖元年开通的,长约四千多丈,动用了四个县的民力,却使当地十多年没有水旱忧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

      ②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百姓暴体日中,吾何忍!”

    5. (5) 根据文本内容,列举事例说说明朝永乐、嘉靖年间对治理嘉兴、苏州一带水灾所采取的措施。
  • 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访问贾谊故宅,明知贾谊已逝,却仍独自在秋草中寻找陈迹,表现出他对贾谊深切的怀想。 B . 诗歌在首联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突兀而强烈,但当转入对贾谊故宅景物的描写时,写法委婉含蓄。 C .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秋感兴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形象中,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D . 一个“过”字,既是本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直贯篇末,又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2. (2) 清人赵臣瑗曾评价此诗“笔法顿挫,言外有无穷感慨,不愧中唐高调”。本诗是如何抒写“无穷感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2. (2) 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 (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写思妇无法躲避月光,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下·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近日召开的“遏制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倡导绿色理性消费”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集中整治,        , 月饼包装全方位“瘦身”。月饼回归本味,过节回归初心,中秋才不会走形。

    中秋是拜月的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起源于上古,定型于汉,普及于唐,又叫祭月节、月光诞、月娘节,因此就是这个色香味俱全的调调儿。国人对月亮的亲近,远超太阳。冷月有情,虽远而弥近,似疏而实亲,入诗入骨入相思,入脑入口入肝肠。有哪个民族,曾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你我今天所见的,是李白与苏东坡抬头凝视过的同一个月亮啊!在同一个月亮下,我们感怀古人和他们的人生经历。

           。从过去到现在,很多人都曾在怀抱中听过父母“举头望明月”“明月几时有”的念诵。今年中秋,依旧诗声琅琅。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就在华夏各处代代相传的念诵中,在后羿、嫦娥与吴刚等远古故事的祖孙相守讲述中,得以充分彰显。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有人认为将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换为“只有中国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意思也不会改变,你认为可以这样换吗?请简述理由。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三下·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II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一种是“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________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太空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顾落。这种“重症”,是很难治好的。

    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的一颗卫星——“月亮10号”。这颗卫星绕月飞行不久,就报废了。因为这颗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也就失效了。其实,当时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能派出“太空医生”,_______,就不会报废。

    __________。1930年1970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13号”,起飞后46小时,飞船里的一个燃油箱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船减落在太平洋上,卫星或飞船生“急性病”,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1. (1) 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1966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卫星——“月亮10号”

      A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 .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C . 一个小姐,或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D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衡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得,志时就改造天下,造福天下百姓。

    在这方面,苏轼可谓典范。当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时,做到独善其身,寄身文章,留下了许多光照千古的名篇;当他受到执政者重用时,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显著。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很多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