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2月...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2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四川忠县 (现属重庆市) 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 陶俑,都是笑盈盈的。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 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 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 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  “汉代画像砖 石中, 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他还 认为“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 ,其地“尚滋味”“好辛香” 。蓝勇对所 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较高 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现。说 到“好辛香” ,  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 然》  (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 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 ”西汉扬雄《蜀都赋》 “木艾椒 篱” ,西晋左思《蜀都赋》  “或蕃丹椒” ,北魏的《齐民要术 ·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 巴椒、川椒” 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 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 ,“嘉庆以后,黔、湘、川、 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 。乾隆十四年所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有关于辣椒的记载: “家椒、野椒、秦椒,又名海椒。 ”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川菜中使用辣椒,经历了“逐渐增 辣增量过程” 。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录清光绪年间饮食民俗:“惟川人食椒,须择极辣者, 且每饭每菜,非椒不可。 ”

    除了从“辛香”到“麻辣”的历史变化而外,《中国川菜史》还注意了川菜系列中“动物  类荤食菜品的开发利用”和“郫县豆瓣与传统川菜味型特征的形成” , 以及“川酒”和“蜀茶” 在巴蜀饮食生活中的地位等,并对“晚清传统川菜的代表性菜品”进行具体介绍,同时又就“民  国以来传统川菜菜品的定型”进行了梳理说明。关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巴蜀饮食商业”的经营  状况,作者考察了重庆、成都、 自贡等 28 个地方饮食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描绘了多姿多彩  且香气四溢的巴蜀饮食风味地图。有关“传统川菜内部亚菜系的出现” ,作者分别就“成都  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 自内帮”等有所考论,分析了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生成和发育的“来龙去脉”。

    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中国川菜史》的作者蓝勇,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所,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 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

    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考察世俗文化、记述平民经济中的发明和创新、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摘编自王子今《品味“辛”“辣”中的文化》)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四川出土的表现出欢娱情绪的陶俑都与饮食有关,这些都表明了蜀人的“尚滋味”。 B . 历史上蜀人偏爱“辛香” ,而食用辣椒则始于清初,后来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辣。 C . 汉代的巴蜀地区画像砖石多有宴乐烹饪题材,表明当地人对饮食的关注度举世无双。 D . 辣椒传入我国后,川菜就逐渐以辣为主,《蜀游闻见录》记载只有四川人爱吃辣椒。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以出土文物为例证,直接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史料来支撑观点,说服力强。 B . 第二段由《华阳国志》引出蜀地“尚滋味”“好辛香”的特点,并从这两方面阐述。 C . 文章以《中国川菜史》为例,阐述了历史学家考察世俗文化更有学术意义的观点。 D . 文章对蓝勇的《中国川菜史》一书,有引述,有评论,做到言之有据,评价中肯。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尚滋味”可理解为对较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享受和艺术欣赏,是美好的生活体验,表 现了人的幸福指数。 B . 蓝勇编写的《中国川菜史》从时间的维度,系统地介绍了川菜的特点、演变、流派等内 容,富有生活气息。 C . 因为没有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不去考察世俗中民众的喜好和快乐,所以历史学家的学术 事业欠丰满充实。 D . 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考察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可以挖掘 出不尽的文化知识。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我国仍面临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与膳食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大量居民存在 维生素 A、铁、锌和钙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情况,尤其是城乡低收入家庭,肉、蛋、奶等较贵的 食材食用量明显偏低。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这些与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相关的疾病带来了高额的健康和经济成本。

    正因如此,我们应着力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将高产高效、健康营养等五大多赢发展目标 纳入国家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总体战略, 以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 平。

    (摘编自龙文进、冯晓龙《为什么大食物观如此重要》,《光明日报》2022 年 8 月 1 日)

    材料二:

    “由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导致的营养不良现象没有了,但是由于地域物产差异或地方饮食风俗不同,造成微量营养素 (维生素、矿物质等) 的普遍缺乏,这是一种‘隐性饥饿’,威胁着 人们的身体健康。”陈萌山强调,人体 70%的慢性疾病,都与人体“细胞隐性饥饿”有关。我们 所吃的食物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大多是人体为维持正常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功能 等所必需的。如果某种或者某几种元素过量或者不足,营养状况不好,人体机能就会产生失衡, 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即导致“不健康”。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多种多样,其中有 40 多种营养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过少,必须 通过饮食摄入以满足人体的基本代谢需要,因而‘具体吃什么’就显得尤为关键。”陈萌山说, 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可吃都要吃”。

    (摘编自陈海波《会吃饭能把我们挡在去医院的路上》,《光明日报》2022 年 1 月 23 日)

    材料三:

           在饮食上,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己的偏好。但满足了口欲之快后,人们的疑虑也来了,营养 均衡同时兼顾个人口味,能实现吗?

           “首先还是要坚持‘食物多样’的原则,这是合理膳食的基础。如果完全拒绝某一类食物, 或者盯着几样食物吃,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只是对某几样食物不感兴趣,比如不爱吃胡萝 卜、 菠菜等,则可以在丰富的选择中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搭配出自己喜欢又营养的餐盘。 比如胡萝 卜富含胡萝 卜素和果胶,不想吃胡萝 卜也可以从南瓜等橙黄色蔬果中获得胡萝 卜素,从菜花、西葫芦等蔬果中获取果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介绍,“首先要保证谷类、 肉类、蔬菜类等各类食物总量足够,其次每类食物中都包含丰富的品 种,具体每个品种吃什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以蔬菜为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 把蔬菜分成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等,建议每天至少吃 3~5 种蔬菜。每种蔬菜的内涵都很丰富,光是叶菜,市场上就有小油菜、菠菜、茼蒿、苋菜、空心菜、莜麦菜、西洋菜等, 即使有一两种不喜欢,选择空间仍然很大。 ”

           “多元的食物结构还要搭配合理的烹调方式才能真正助益健康。 ”范志红提醒,“烹饪过 程中如果添加过多的油、盐、糖,即使是炒素菜也会成为高脂肪、高热量的菜肴,多样食材的 健康价值也会随之打折扣。 ”

    (摘编自陈童《食物里的健康“码”,你“扫”明白了吗》,《光明日报》2022 年 5 月 21 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我们着力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目的就是保障国民的营养全面和平衡,减少疾病,提高 国民健康水平。 B . 陈萌山认为,由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导致的营养不良已经不存在了,但还存在微量营养素 缺少的“隐性饥饿”。 C . 有 40 多种营养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过少,所以必须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 来补充营养。
      D . 偏食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我们吃饭吃菜时,各种饭菜都要吃,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进行 挑选。
    3. (3) 综合参考三则材料,给人们写一份关于健康食谱的建议。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 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 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 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 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 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 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 人了! ”

    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 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采到了浆果,仿佛牧羊人寻找到失了群的羊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 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 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 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 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 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 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她 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 。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 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 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

    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

    二鲁也说:  “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

    苍苍婆说: “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 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 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

    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天刚亮,曹大平夫妇就提着竹篮出了家门。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

    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所以 早早就出发了。

    曹大平夫妇决定涉水渡河,也是想把还有富余的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 好像它是刚由冰块融化开来的水流。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幸而曹大平的女人比他高半头,又健硕,她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尽管她也栽歪了身子,而且挎着的 竹篮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曹大平夫妇的衣衫也被水打湿了,他 们赶紧向回返,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

    晴朗已经持续了一周,收浆果的人带来的那些空坛子,有五只已经是满的了。

    曹大平一直病在炕上,曹大平的女人唉声叹气的,男人的病像一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她的 腿。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 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 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 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 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然 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 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 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 雪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 的,他们相视而笑了。

    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知

    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岗上, 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看来在秋 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2004 年第 5 期《收获》)

    文本二:

    我童年生活的山镇有一对傻子,他们确实是一对兄妹,他们勤恳、诚实而又温和,非常能干 活,小镇的人都喜欢他们。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带着纯真之气走进了这篇小说,走进了秋收。 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 , .但在大 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

    于是,在小说中,我让上天降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让我们分辨出谁才是傻瓜。当然,一个 聪明人沦落为傻瓜,是有着辛酸的社会背景的。

    (节选自迟子建《浆果——关于<采浆果的人>》)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既是故事展开的背景,也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它与金井人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 B . “仿佛牧羊人寻找到失了群的羊”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喜出望外,也侧面表现出金井当地农 民的的生存状态。 C . 文章运用了动作描写、比喻等手法,把曹大平夫妇两人涉水采浆果却不得的窘境生动地呈 现在读者眼前。 D . “最美的镶嵌”说明金井人只是注意到了浆果所带来的金钱,唯有大鲁二鲁兄妹能认识到 浆果自身的美丽。
    2. (2) 文本一中的自然环境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如何理解“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 4. 文言文阅读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  “不如伐韩。 ”王曰: “请闻其 说。 ”对曰:“亲魏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 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 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 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 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 , 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  “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 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 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 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 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 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臣请谒 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 自知失九 , 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 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 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 “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 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 .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 .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 .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亲魏善楚的“善”指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相同。 B . 三川在西周时期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现多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 C . 戎狄即先秦时代华夏对北方和西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 . 鼎是中华古代重要的器皿,九鼎更是代表国家统一昌盛,王权至高无上的宝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秦惠王想要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张仪认为不如先攻打韩国,司马错认为 应先攻打蜀国。 B . 张仪认为攻打新城、宜阳,惩罚周王室的过错,然后再趁机入侵魏楚,伐蜀无名无利,离 称王越来越远。 C . 司马错认为蜀主统治残暴,吞并蜀国并不会落下贪暴的名声,攻打韩、周等会导致对方联 合,“危”机四伏。 D . 司马错计谋考虑周全,惠王非常高兴,蜀被收服后,陈庄担任宰相,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更加轻视诸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夫蜀,西辟之国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② 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 5. 古代诗歌阅读

    酹江月 ·驿中言别友人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 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 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①邓剡,文天祥同乡好友。1279 年,与兵败被俘的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时, 邓剡因病留下。临别之际,邓剡作词赠天祥,为好友壮行。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长江,词人感叹上天不借东风给好友文天祥,致使他抗元失败,沦为俘虏。 B . 这首词写金陵风物时融情于景,蜀鸟吴花、荒城颓壁,都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C . 友人离别后只有孤月相伴,让词人无法入眠,蕴含了深深的朋友之情,家国之悲。 D . 这首词擅长运用典故,如借嬴政和司马懿的典故,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企盼之情。     
    2. (2) 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引明陈子龙语盛赞这首词,说它“气冲斗牛,无一毫萎靡之色”。 你觉得这一评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刘禹锡《陋室铭》中,用“”两句来写与之来往的客人都是儒雅博学之辈。
    2. (2) 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两句来分析 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3. (3) “梦”是课内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 等,如“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又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 1

    目前核酸药物的转化应用严重受限于其体内递送问题,难以有效到达作用位点。

    如果把核酸药物比作快递,作用位点比作收货人,那么核酸药物的体内递送问题会更便于理 解。首先,受限于结构、特性等因素,“核酸快递”本身的包装不到位,属于“易碎品” ,同 时它又是“外地件”,存在中途“破损”“丢件”的可能性;其次,“核酸快递”的“取件信 息”——外部标识、内部特征和收货人对不上,      ;最后,因为“核酸快递”缺一个“认路”的“好导航”,     

    因此,充当核酸药物“快递员”的核酸载体也应运而生。在研的核酸载体可分为病毒和非病 毒载体,这两种载体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利弊,而新型铁蛋白载体独具特色,具备当好核酸药物“快递员”的潜质。

    不仅铁蛋白中空的内腔可用来封装药物,且具有较高的药物装载率,而内腔装载的方式也能 有效满足药物在体内递送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铁蛋白纳米笼具备可逆的自组装能力,能 够简单高效地实现药物装载。铁蛋白具有天然的肿瘤靶向性,  自带“导航系统”,       。 铁蛋白具有可功能修饰性,通俗地说,“铁蛋白是个筐”,只要略加修改,多种核酸药物都可 往里装, 因此它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可能性。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4 个字。 
    2. (2) 和“核酸快递”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亿万人民一条心,上下铆足一股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在民族复兴 的历史丰碑上》) B .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  (《中国建 筑的特征》) C . 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地球”的星球上。  (《宇宙的边疆》) D . 但是他说的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 ,妈妈,就是党啊!  (《党费》)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读友” ,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的朋友。我有几位有趣的读友。其中一位擅写杂文,酷爱读书,他经常把读到的好书推荐给我。几十年前,我在琉璃厂买下一套《清稗类钞》,一共十三 本,中华书局的版本,就是他推荐给我的。这套书让我       ,我从中看到了清代的文化艺 术、世俗人情和各种传奇。虽然这是一套杂书,但是营养丰富,我非常感谢这位读友。另外一 位读友是一位著名作家,在一次采风活动中,他跟我聊起赵汝珍写的《古玩指南》,说非常有 趣,有各种鲜为人知的收藏知识。回北京后,我        地买了回来,夜幕降临,这时一点风吹来,消解了我内心的苦闷,真可谓“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作为一个读书人、写书人,生活在北京是一件幸运的事。北京的高校多,图书馆多,书店多, 爱读书的人也多。北京的实体书店数量在全国       ,平均每万人就拥有零点八家书店。也 因此,北京的阅读活动众多,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我参加过多次类似的活动,还以作家的身 份谈读书和创作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关系。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里,我常常感到一座古城的 面貌因读书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D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四、写作(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春天到了,到处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暖风拂面。大自然像一个大花篮,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让人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材料二:“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那生我养我的故乡,即便是穷山恶水。也有让我魂牵梦萦的美。——许多人都发出过这种感慨。
    材料三:王熙凤貌美如花,满身珠光宝气;为人八面玲珑,乖巧无比。但因工于心计,过于算计他人,最后落得悲惨下场。她到底算不算得上一个美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于“美”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学生会举行的以“何为美”为话题的讨论会上进行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