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蜀绣源于蚕丝。蚕丝织成丝绸,方有在绸缎上作画的蜀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蜀地有古蜀王蚕丛氏教民养蚕。建基于丝织品上的蜀绣是四川地区盛行的刺绣工艺,这项纯手工技艺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先将颜色涂在肌肤上,称“彰身”,进一步刺在身上则称“文身”。发明衣饰以后,先是将颜色画在衣饰上面,后来发展成用针将彩丝绣在衣饰上,刺绣由此而生。

      汉代以前,举国上下的织品上面只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绣,那就是蜀绣。“绣”——色丝刺加于帛上者。蜀绣在汉代的出色表现获得了文人墨客不吝辞藻的激赞和史学家的平实记录。汉代著名辞赋家扬雄在《蜀都赋》中云“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足见汉时蜀绣作为一门小手工业的兴盛。西汉末刺

    绣已成为“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汉武帝派张蹇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友谊之路,中国

    的织、绣工艺品由东方传到西方,直到地中海沿岸,并因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拓展而名扬海外。

      3世纪末,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其所著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明确提出蜀绣与玉、金、银、珠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蜀绣之精美丝毫不亚于蜀锦之繁华。

      唐代安史之乱后,章服等级制度瓦解,九品官员以上才有资格穿的丝布已成为庶民的日常衣料。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南诏国率兵侵蜀,蜀军兵败,南诏入锦城,不掳掠财物,却掠走大批锦工、绣工和漆工等工匠。当然,此举也让蜀绣在更广区域内得到长足发展,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少数民族绣艺

    获得大益。

      时至五代十国,四川先后被王建、孟知祥割据,史称前蜀和后蜀。那时中原一带战事频繁四川偏居一隅,为蜀绣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后蜀人编著的以描绘闺中丽人日常生活为侧重点的《花间集》中,多有对蜀绣的描写。如韦庄的“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等,突出了蜀绣在后蜀人生活中的服装装饰功能及其广泛利用。

      蜀绣在宋代主要表现为工整的写实风格。到了明、清时期,蜀绣制作以国画为绣稿。受文人画家的影响,蜀绣作品内容意境悠远高雅,针法色彩等方面追求精致、细腻、典雅秀丽的艺术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蜀绣继承了“画绣”的传统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蜀绣作品开始被列为博物馆收藏的重要对象,并逐渐在国内外展出,四川博物院就设有蜀绣的专门展览区域。蜀绣这颗东方艺术明珠已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如灿烂的花朵,越开越盛。

                             (节选自江佳英 严淇《经纬之间的艺术——蜀绣》》

    材料二:

      人们都喜好借助他物来寄托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诉求。蜀绣纹样也一样,它表达着人们内心的需求,如生存与繁衍、祈福求平安、避邪祛灾难等。人们根据纹样所象征的意义进行不同的组合搭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梅花——高洁,兰花——节操,竹——志节,菊花——傲骨,牡丹——富贵.芙蓉——荣华,荷花——纯洁,桂花——富贵,海棠——富贵,松柏——傲骨,石榴——多子,桃子——长寿,佛手——多福,鸳鸯——爱情,喜鹊——喜庆,鸾凤——美丽繁盛,瓶——平安,盘长——通明,回纹、万字纹——光明吉祥等。纹样的选择代表着人们内心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上述素材对蜀地人民来说有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因此蜀绣很大范围地使用了这些纹样。人们还通过“谐音”的方式来寻求题材,找到符合蜀地人民祈福心理的、代表着吉祥寓意的主题纹样,如:鹿——禄,鱼——余、富足,鹤——和睦,蝴蝶——福气,扇——善等。

      除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结合蜀地的文化语言特色、自然环境及风土人情,蜀绣的主题素材还表达了人们的传统心理,主要是以生存繁衍和避邪祈福为主。秉持这个传统观念,蜀绣中又出现了一些代表着这些愿望的纹样。

      “多子多福”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就代表了生存繁衍之意,因此人们从生活中去寻找代表“多子”的题材用在蜀绣图案中。如石榴纹样,用石榴的“多籽”来表达人们“多子”的愿望。蜀地民间用“麒麟送子”“观音送子”来祈愿多子多福、神灵保佑。还有“百子图”“瓜瓞绵绵”“多子多福”等图案都有希望儿孙满堂、子嗣世代延绵的寓意。

      早些时候,人们为生活的自然环境所限制,医疗条件也有限,对于所遭遇的灾情少有应对办法,只能向神灵祈求庇佑以驱除邪恶减少灾难。人们便在日常器物上寄予祈求平安吉祥和驱除邪毒、灾难的愿望。蜀地人民信奉的宗教主要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因此也运用了以佛教和道教教义为内涵的纹样来趋吉避凶,如佛教中的“万字符”“八宝吉祥物”和道教中的“暗八宝"等所构成的图案。统观这些素材内容的寓意,都是从人们内心的愿望出发的,也反映了川人的淳朴善良。

      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将各种传统纹样在绣品上进行搭配和运用,体现出了蜀绣的严谨规整、平实自然、生动灵秀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

                                                             ( 选自唐娴《蜀绣纹样的寓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绣建基于丝织品,产生于衣饰发明之后,先将图案粘贴在衣饰上,再将彩丝绣在上面。 B . 被誉为“蜀中之宝”的中国四大名绣之首的蜀绣,内容意境悠远高雅,精美不亚于蜀锦。 C . 引用韦庄的文句,意在说明蜀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突出蜀绣工整的写实风格。 D . 材料一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蜀绣的产生、发展历程和特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是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这使西方传人我国的纺织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B . 蜀绣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高超的技术水平。 C . 蜀绣是馈赠佳品,其中菊花、桃子、石榴等纹样特别适合送给新婚夫妻。 D . “万字符”“八宝吉祥物”“牡丹”“芙蓉”等纹样的蜀绣可以趋吉避凶。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蜀绣纹样”产生原因和来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蜀绣纹样与人们的喜好密切相关,借助他物来寄托或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诉求。 B . 人们喜欢用谐音的方式寻求蜀绣题材,找到代表吉祥寓意的主题纹样,如鹿、鹤、扇等。 C . 蜀人主要以信奉佛教和道教为主,由此产生了以佛教和道教教义为内涵的纹样。 D . 蜀绣纹样丰富多彩,体现了蜀地的文化特点,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
    4. (4) 蜀绣的兴起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请结合材料一对此简要分析。
    5. (5) 结合材料,就保护蜀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两点建议。
  • 2. 现代文阅读Ⅱ。

    麦田中央的坟

    谢宗玉

      ①南方人喜欢把自己的祖先葬在荒山野岭,垒上石头,让他们与山魂野精为伍。身为南方人,我从没思考,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想到北方人却不,北方人把自己的祖先葬在麦田里,培上厚土,让他们与自己的儿孙后代为伍。

      ②从郑州到洛阳,越过车窗,越过一排排迅速后撇的白杨,看着时不时出现的坟堆隆起在麦田中央,随着塬上的一切草木生动地向后旋转,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并很快接纳了这种安葬方式,我想待自己百年过后,也吩咐儿孙把尸骨安葬在自家土地中央。

      ③把祖先葬在经常耕耘的土地中间,就像葬在身边一样。高高隆起的坟堆,还像祖先依稀的背影。劳作累了,就一锄头横在坟边,坐下来,卷一筒纸烟,再喝几口自酿的米酒,可以沉默,与祖先共同回忆那些逝去的时光。那时自己还很小很小,祖先常把自己举过头顶,后来我也把黑娃举过头顶,那不远处在草丛中卧戏蚱蜢的黑娃就是咱家的后代,在坟中的祖先大可安心 ……

      ④不想沉默的时候,就与祖先唠唠家常:瞧,麦苗长得多青多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媳妇儿想南下打工,我没让,都说南边俊妞儿招人惹。哦,父亲也老得走不动了,他要我常替您拔拔草,到时我就让他也葬在您身边。等黑娃长大了,说上媳妇生了崽,我一放锄头,也万事不管来给你做伴。

      ⑤黄昏回家,一手牵着黑娃,一手提着锄头,嘴里噙着一根从坟上拔下的青草。别担心夜里的庄稼,祖先是真正的麦田守望者,会看护好这一切的。【甲】猫头鹰是祖先的家犬。在残月的夜里,猫头鹰踞守坟头,凄叫两声,土拔鼠就吓得不敢出来。黑娃是祖先的孩子,庄稼也是祖先的孩子,夜里庄稼的拔节声,同白天黑娃的笑声一样令祖先心旷神怡。

      ⑥春季引水灌麦,顺便把祖先也浇浇,只要有水,祖先的枯骨就像舍利子一样不会风化。清凉的水从昆虫的小洞里渗进祖先的坟里,滋润祖先的灵魂。祖先的灵魂同孩子同麦苗一样需要甘汁的滋润,水使祖先的灵魂变得鲜活丰沛,丰沛的灵魂浮游在麦田上空,呼风唤雨,引蜂招蝶,使麦苗更好地生长,使麦穗子多粒足。

      ⑦麦子收割了,地要闲上一阵,祖先若是孤独,就回家去看看,反正村庄离麦田并不遥远,反正自家的窑洞从来就不曾陌生过,反正来回的路已一遍一遍看着儿孙踩熟。回家看看也好,看儿孙们的日子

    是否过得比以往红火,看自己织的藤筐是否还结实耐用。还有那些家畜呢,也是否同它们的祖先长得

    一样,就像黑娃,隔了几代,还像绝了自己。

      ⑧……【乙】我们熟睡之时,祖先在房间里这里摸摸,那里瞅瞅,看看一切都好,就心满意足地离去。别担心饿了渴了祖先,揭开锅盖,里面的白馍馍还是温热的呢,而飘香的高梁酒缸依然摆在他生前的位置上。

      ⑨心满意足的祖先觉得做鬼也属多余,就心无牵挂地酣睡过去了。若干年醒来,发现耕作的后代

    已全是陌生的面孔,好在从相貌上判断,还能知道他们是自己的后代。瞧瞧周围,祖先发现黑娃的坟也在不远处高高隆起,而自己的坟却已完全湮失不见,在尸骨化土的地方,是一大片青青麦苗。祖先感到身子骨有些酸痛,麦苗的根系在强有力地拥抱自己,祖先感觉自己在一丝一丝顺着根系往上走。不久祖先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大片麦苗,被后代用结实的手指柔软地侍弄着,祖先突然感到自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柔弱。夏天,祖先长成麦粒。秋天,麦粒化作了后辈的精气神。

      ⑩突然有一天,祖先发现自己竟以后辈的样子站在麦田里耕耘,一时间祖先什么都明白了,原来世世代代都可轮回,麦苗的生长过程就是我们的轮回之路。麦田是我们真正的家。

                                            (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从一次旅行所见的麦田中央的坟写起,作为南方人的作者深受触动,勾起了内心世界的乡村情结。 B . 第四段中写“我”不想让媳妇儿外出打工,只想让黑娃和自己一样娶妻生子,说明“我”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C . 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祖先,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对先辈的怀恋。 D . “麦田里的坟”这一北方田地里常见的景象,在作为南方人的作者眼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2. (2) 关于文章【甲】乙】两处划线句子的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处写庄稼在夜里生长的拔节声与白天黑娃的笑声都能让祖先心旷神怡,写出了祖先对自己的后代与故乡土地的热爱。 B . 【甲】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祖先对麦田的守望,将麦田、祖先和孩子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与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 C . 【乙】处写死后的祖先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在我们熟睡之际回到家中,并且到处摸摸、看看等内容使文章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D . 【乙】处写厨房里时刻放着温热的馒头,飘香的高粱酒缸依然放在祖先生前存放的位置等可以看

      出后辈对祖先的眷念之情。

    3. (3)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标题“麦田中央的坟”有何作用。
    4. (4) 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句话“麦田是我们真正的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甲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乙文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宴蜜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由,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闫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节选自王禹《黄冈竹楼记》)

    注释:①本文是北宋文学家王禹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作的一篇散文。②齐云、落星与下文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复/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B .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C .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复/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D .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鱼/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乾隆,皇帝的年号,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是最常见的两种纪年方法,一位皇帝在位时只有一个年号。 B . 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场所,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 . 《周易》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等几部儒家经典著作一起合称为“六经”。 D . 十稔,谷物成熟叫做稔,庄稼通常一年一熟,人们把一年称为稔。十稔,谷物成熟十次,也就是十年。
    3. (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写作善于取舍,文章既有局部的细节描写,也有整体的宏观印象,描写叙事可谓简洁而明快。 B . 甲文姚鼐记录了登顶泰山的踪迹,他和友人沿中谷进山,越过中岭后沿着东谷登顶,沿途欣赏美景。 C . 乙文作者将朴素的竹楼与华丽的古代名楼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具有高洁品格的人。 D . 乙文以竹楼为核心先描写黄冈多竹,进而描写在竹楼上可以做的一系列事情,最后写眷念竹楼。
    4. (4)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5. (5) 甲乙两文均借景物寄寓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请简要回答两文作者表达的情感。
  • 4. 古代诗歌阅读。

    忆梅

    唐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注:本诗写于诗人身处蜀地梓州幕府时。

    早梅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诗和张诗都描写了春日里寒梅初绽的美妙景致。 B . 张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特点。 C . 李诗写出自己的漂泊处境,而张诗并未涉及经历。 D . 李诗和张诗都蕴藏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洁的志趣。
    2. (2) 两首诗都塑造了“寒梅”这一形象,二者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两句妙用叠词展现村落在烟霭中的迷蒙景象。
    2. (2) 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女子思慕心上人来表达诗人渴慕贤才的两句是“
    3. (3)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借助小飞虫和米粒来感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扶贫剧《山海情》以“吊庄移民”为背景,讲述了“西海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从上世纪八

    十年代以来,由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环境恶劣无法保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政府给搬迁的“吊庄户”分配新的庄基地和口粮地,并保留其老家原有的房屋和耕地,搬迁群众仍然可以选择回到原居住地。这就形成了两处都有家的情况,就像一副扁担,两头吊着,这也许就是“吊庄”的本意。“西海固”的原生居民可以说是             , 几十年的家当用一副扁担就能担光,所以,这个“吊”字也用得           

    《山海情》展开了一幅时代            的脱贫画卷,细腻地刻画了贫困村脱贫过程的曲折坎坷:刚从农校毕业被借调回村的马德福第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追回“逃跑”的吊庄户,通过扎实解决“吊庄移民”的大小难题,让乡亲们能甘心情愿背井离乡到异地开荒:为了一头驴,一口水窖的彩礼被迫辍学嫁人的李水花,虽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无奈妥协,却也凭借智慧与坚韧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在族人中说得起话的李大有,从一开始带头怂恿李姓族人集体“逃回”原村,到最终受族人的影响认同搬迁,勤劳苦干致富……

    “吊庄移民”虽说从人口上看不是国内之最,但涉及面及历史影响首屈一指,甚至在人类生态移民史上都留下了            的一笔。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家徒四壁   恰到好处    波涛汹涌    浓墨重彩 B . 倾家荡产   恰如其分    波澜壮阔    淋漓尽致 C . 家徒四壁   恰到好处    波澜壮阔    浓墨重彩 D . 倾家荡产   恰如其分    波涛汹涌    淋漓尽致
    2. (2) 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依靠对契约的重视,所以为了家庭能继续在村里立足,李水花短暂出逃后仍然回家完成父亲与媒人口头定下的亲事。 B . 根据《差序格局》中对乡土社会关系的表达,涌泉村以李大有为典型代表的族亲关系网络完全是“吊庄移民”政策实施的最大阻力。

      C乡+社会县安士重迁的,生于斯、长千斯、死于斯的社会,国家采取“吊庄移民”这一扶贫政策正

      体现了对乡土社会特性的充分尊重。

      D.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国家扶贫工程的难点不仅在于扶贫项目的选择,更在于转变乡民的思想观念。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由于环境恶劣无法保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 B . 由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环境恶劣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 C . 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环境恶省无法保持正常

      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

      D . 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由于环境恶劣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
  • 7.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合江先市酱油酿造技艺“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合江传统种植的大豆、小麦生长期长,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出油率高;赤水河畔地下水水质清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偏硅酸等天然矿物质,为酱油酿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包括筛选原料、浸泡大豆、蒸焖古豆,摊凉豆料、拌和面粉、自然制曲、制盐水、移曲入缸、日晒夜露、自然浸油、暴晒浓缩、过滤澄清、灭菌罐装。除了酿造工序很重要外,。酿制酱油得从立春开始上锅,到立夏时翻缸,立秋时验缸,立冬时除霜,每个节气都是酿造的重要节点,三到五年后的又一个立春,

  • 8. 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小张的老家在西部一小县的张湾村,张氏一族繁衍300多年至今,枝叶硕茂。从上世纪末起,张氏族人大多因读书、工作到城市生活,足迹渐渐遍布世界各地。随着老家张氏族中主事老人的相继离世张氏祠堂逐渐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族谱也多年未修订。近日,有海外张氏后人提出全体张氏后人集资重修祠堂并修订族谱,并委托在市里文化部门工作的小张来全面负责这项工作。你会建议小张接受还是拒绝呢?为什么?请说出两条理由。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在公园里、大街上,总能看见年轻人身着传统服饰,或拍照或笃定行走。国风热出圈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融入了生活。

    近年来,国风音乐、国潮服饰、国风类综艺节目……不少国潮品牌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心头爱好。年轻人喜欢的非遗文化、国潮、国风,在文创潮流的趋势下,正在以时尚文化的形式走进当下年轻人的生活。

    国潮、国风与青年碰撞出了剧烈的火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请结合材料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