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3-03-24 浏览次数:3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2高一上·成都期末)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形制规格最高的一件十节玉琮,非古蜀本地材料制作,其形制和纹饰具有典型的良渚晚期玉琮特征。据此可推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是(   )
    A . 多元一体 B . 分散孤立 C . 相异相斥 D . 领先世界
  • 2.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需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
    A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B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周王室手中 D . 必须严格地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 3. 杨际平在《《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中提道:“政府给民户实际授田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各地政府掌握足够的官田与荒废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均田制的推行 (   )
    A . 激化了人地矛盾 B . 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C . 消灭了土地兼并 D . 有利于土地的开发
  • 4.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鲜卑族的——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的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显示,随着鲜卑族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族毁镜习俗减少的原因极有可能是(   )
    A .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 5.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 .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6. 宋元年间诗人徐钓的《史咏》以《资治通鉴》为素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及尊卑贵贱对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加以咏叹,体现了善善恶恶、君君臣臣、崇义正理的历史观。据此可知,《史咏》的创作 (   )
    A . 旨在加强汉人的民族观念 B . 深受理学历史观的影响 C . 利于推广新型的文学体裁 D . 实现了文学发展世俗化
  • 7. (2021高一下·广东期中)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   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 . 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 . 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 . 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 8. (2022高一上·衡阳期末) 历史学家汤志钧评价近代中国某人物:“他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革命高潮未曾掀起以前,反映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有其重要贡献;但等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他的思想仍旧停留在原地上,就成为历史的障碍。”该人物( )
    A . 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B . 领导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C . 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 . 通过和平手段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
  • 9. (2019高二上·博野月考)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 .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 .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D .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 10. 1919年,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指出:自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战胜后,欧洲劳农两界,忽生最大的觉悟,人人出力和资本家决斗……俄、匈.德等国的劳农都出来组织新政府,实行社会共产主义。这体现了当时 (   )
    A . 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B .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 传统纲常礼教遭受到沉重打击 D . 共产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11. 据统计,作为荣氏企业经济支柱的纱厂的新置纱锭数从1916年的12.96千支增至1926年的115.69千支,全部纱锭数从1916年的12.96千支增为1926年的173.39千支。这说明,此时期的荣氏纱厂(   )
    A . 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B . 受到国民政府大力扶持 C . 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D . 更加重视企业自主创新
  • 12.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在一个十分紧急的关头。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是(   )
    A . 遵义会议 B . 洛川会议 C . 八七会议 D . 中共七大
  • 13. 1954年,中央动员全国50多个城市、近千家企业,支援重点城市的工业建设。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响应祖国号召,放弃大城市优越生活,积极奔赴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的内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 C .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 14. (2022高一上·衡阳期末)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代表团访问中国,美方代表向中方提出合资经营的方案,中方代表的反应是:虽然感到新鲜有趣,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中方谈判代表李岚清回忆说:当时对搞中外合资经营“一是不懂,二是不敢”。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对西方国家怀有敌视态度 B . 思想解放问题任重而道远 C . 实施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D . 尝试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
  • 15. 近些年来,中国基建不断走出国门,帮助非洲规划宏伟基建蓝图。下图分别为中国援建非洲的议会大厦和光伏电站。我国的这一做法 (   )

    A . 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B . 强化了对非洲的意识形态输出 C . 巩固了北半球绝对优势 D . 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体制认同
  • 16.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由政府上层推行的一次对鲜卑族政权及其传统社会所进行的一场较彻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入主中原时还处于游牧时代。进入中原后,由于受到先进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开始向封建制转化。鲜卑族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经济掠夺以及对其他民族残酷的统治,激起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不断起义;随着北魏的发展,在鲜卑统治集团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北魏政权矛盾重重。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材料二:北方长期战乱,促成了各族人民的大迁徙,各族人民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在斗争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团结和友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抓住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有利时机,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孝文帝改革之前,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存着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加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大力革除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政策,采取整顿吏治设立太学、选用人才等开明政策,不论胡汉,注重才干,使得大批德才兼备的汉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

    ——摘编自龚圣贤《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的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意义。

  • 17. (2022高一上·宜宾期中)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并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的性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实行的重要原则。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实行了怎样的民主选举制度,并概括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
  •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在整个人民内部继续推广和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去解决他们内部的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材料二: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现在全国也还有个别的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公社所有制,群众不愿意拆散,能够保持的就让它保持好啦,也有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的,比较多的是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有些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地方,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田”、“五统一”等等。以各种形式包产到户的恐怕不只是百分之二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邓小平《怎样恢复农业生产》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发表的时间,说明文章认为应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简析该文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发表这篇讲话的背景,并简述这些“新的情况”在新时期取得真正成功的表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