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02-24 浏览次数:4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蕴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经典理解的影响,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西学东渐”这一思想背景,使我们可以在更广的文化参照视野之下反观经典自身,从经典中读出以往的思想家们未能读出的新的意义。仅仅封闭、限定于单一传统,无助于理解经典的深沉内涵。

    基于上述前提,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似乎需要再思考,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典的形成与特定的文化、民族和地域有关,同时又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价值。 B . 只要是经典,就具有普遍意义,中西方不同文化相互的作用,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 C . 借鉴西方的历史文化成果,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出他人未曾发现的新的意义。 D . 虽然“新儒学”学者们的学术目的是回归或延续儒学,但他们诠释以往经典时还是借鉴了西方观念。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B . 在解释经典的“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时,作者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 C . 本文指出,要深入把握经典,就要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着手。 D . 文中批评了一些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看法,并引出了“学无中西”的“新儒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们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跳出经典的特殊性限制,还要去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 . “以中释中”的尝试在现实中走不通后,王国维开始倡导“学无中西”的理念。 C . 外来语在输入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观念,进而不可避免地有损于对经典的理解。 D . “新儒学”既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也批评西方文化,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7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8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之前,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8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这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1.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三者都试图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B . 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 . 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单一,缺乏深度。 D . 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2. (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都有失偏颇。 B . 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谈各行各业评价标准不同,应该各司其职。 C . 三则材料所持观点不尽相同,各有依据,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表达的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 D . 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3. (3) 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住在D村。这个小地方,曾有一京二卫三D村之称。原来是个水旱码头,很是繁华热闹。大清河在村南流过,下水直达天津。又是一个闸口,每天黄昏,帆檣林立。旱路通往保定,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我记得在同口教书时,前往保定,就是在这里吃午饭,但当时的街道市面,都忘记了。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

    她是头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她先学会编席,母亲告诫她,织席这勾当,“抬头误三根,低头一大片”,整天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工夫都没有。母亲见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给她讲故事。她回忆说,那些故事,古老,冗长,千篇一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

    有一年,发了一场大水,她家的房被冲倒了,于是一家人只能搬到堤坡上,临时搭了一间小屋。秋后,水渐渐落去,河里出了鱼,全村的人,买网捕捞。买一片大靖,要一百多元,她家买不起。父亲买了几丈蚊帐布,缝制了一具小缗。小网有小网的好处,除去她父亲,母亲和她都可以去搬缯捕鱼了。

    鱼实在很多,特别是一种名叫石饒的小鱼,浮满了河面。这种小鱼,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炖熟了,上面漂着一层黄油,别提多香了。外地的鱼贩子都来了,就地收货加工。但因为鱼太多,后来就只收大鱼,不收小鱼。

    她只好自己卤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卖。她从小逃过荒,出过工,也作过运输,就是没有卖过东西。她看好一个地段,把鱼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还腼腆,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赶集的人从他们眼前走过,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他们的鱼。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

    “买鱼呀,好香的鱼!”

    过了一会儿,又喊:

    “买鱼呀,贱卖呀!”

    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几个人蹲在她们的摊子前面了。

    买卖开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钱。卖出几份以后,围上来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拣,她简直忙不过来。她忽然看见有一张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她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起来,扔进书包。

    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赶紧收摊,带着弟弟去赶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谁要这件皮袄?”

    有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件破旧的短皮袄,在大声吆喝。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袄。毛色很旧,有的地方还露着皮子。但这总是一件皮袄。她问:

    “多少钱?”

    “不还价,你给十五元。”老太太说。

    “值吗?”

    “不值,你就走你的。”老太太又吆喝起来。

    她走了几步,终于又回去,把钱交给老太太,换来这件皮袄。

    回家的路上,虽然天气并不冷,她还是往自己身上披了披这件皮袄,确实暖和呀。

    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

    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篇对家乡的介绍不吝笔墨,如“大清河在村南流过”“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也与结尾遥相呼应。 B . 文中母亲讲的“傻子走运”的故事看似一处闲笔,却体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隐寓后文“她”幸运地捡到钱。 C . 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为了家人的生活还给人家打坯,到河边治鱼,在平静的叙述中,也真实地展现了父亲的另一面。 D . 小说的结尾说“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没有人再织席”,既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体现了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悲凉。
    2. (2) 妇女在给“我”讲卖鱼买袄的往事时,为什么会表现出“很得意”的神态?请简要分析。
    3. (3) 文艺评论家陈良运曾说:“《鱼苇之事》只是间接地写今日白洋淀,但还保留了作家40多年前那些写白洋淀作品的艺术风格。”请结合作品加以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 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乃谢客车             轲自知事不 B . 然赢欲公子之名       陈力 C . 极刑而无愠色         臣请汤镬 D . 草创未               金砺则利
    2. (2)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悉召人父老子弟纵酒 B .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      然亡国破家相随 C . 臣所屠者朱亥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D . 公子侯生坐上坐            汉乃天下兵欲屠之
    3. (3)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终不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赵王岂一壁之故欺秦邪 B . 观公子                   始大人常臣无赖 C . 市人皆赢为小人             樊哙侧其盾 D . 客往赴秦军               其弟子兰为令尹
    4.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②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首句从日暮、山深、猿啼写起,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寥黯淡的环境氛围。 B . 第二句一个“急”字既写出江水急速东流的情状,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急切不安。 C . 颔联虚写风吹落叶、月照孤舟之景,将自己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安之感融入其中。 D . 尾联诗人要遥寄泪水,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指出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 (3) 《庄子·道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
三、语言表达(20)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据统计,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发展越快垃圾越多,垃圾堆正像日益逼近的高墙把城市空间越挤越窄,所以从源头减量入手,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已是不得不为、______。

    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______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______。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将会日渐深入人心、成为______的事。

    一屋不洁何以洁天下。(    )。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实质性演练,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我们应该以足够的自信和投入,完成这场“检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迫不及待       包涵      引导      自然而然 B . 刻不容缓      包涵      教导      水到渠成 C . 刻不容缓      包容      引导      自然而然 D . 迫不及待      包容      教导      水到渠成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个必经节点是管好自家的垃圾桶。 B . 中国社会要向现代文明进发,必然要经过管好自家的垃圾桶这个节点。 C . 自家的垃圾桶管好了,中国社会才可能向现代文明进发,这是一个必经节点。 D . 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个必经节点。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也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 B . 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也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 C . 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也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 D . 这项工作的成效与进度,将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华夏礼仪之邦,待客之道,哪能少了音乐?2000年,秉此初衷,河南博物院组建华夏古乐团,希望以古乐曲、古乐器招待八方来宾。“我们想让文物‘活’起来、展览‘动’起来。让参观者不仅能观看,  ①  。”马萧林说。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华夏古乐团成员袁佳音在瑟上弹完一曲《楚歌》,没等掌声响起,就有人发问——“瑟在中国早就失传了,你们怎么证明复原的这个乐器就是瑟呢?”谈起2014年到韩国国立国乐院的访问演出,袁佳音印象深刻。“还好早有准备。播放PPT,从古籍、壁画、出土文物,到瑟弦、瑟码、瑟身,我们把复原、复制古瑟的依据和过程,里里外外给观众讲了个遍。”

    “只会演奏可不中!  ②  人家才服气。”袁佳音几乎参与了华夏古乐团的历次出国展演。“古乐器、古乐曲本来就容易引来大家的兴趣和疑问。”袁佳音说,如果只会演奏,不了解源头、流变、制作和创作等相关知识,很容易被人问住。

    “博物院本身就是研究机构,  ③  。我们复原、演奏的古乐器、古乐曲,必须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马萧林说,古乐团的每个人既是演奏者,也是研究人员,“我们想要培养的是学者型演奏家。”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互联网慢慢成了我们的又一块主阵地。”马萧林说,古乐团一直都有创新的基因。

    1. (1) 下列句子中的“人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反正人家不是傻子,咱们的底细,人家心里早已是雪亮的。 B . 原来是你呀,差点儿没把人家吓死! C . 你还是死心吧,她已经有了人家了。 D . 我的茶呢?人家忙得要死,吃了茶就要有事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老子》第八十一章)意思是说,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体现辩证思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