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日前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科研人员在饲养小白鼠时,如果饲养在小笼子里,它会顺着小笼子的边缘跑。后来,将小白鼠养在更大的笼子里时,发现小白鼠还是习惯性地按以前在小笼子里的轨迹跑。王汉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小白鼠效应”。

    ②其实,科学研究中的“小白鼠效应”并不少见。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应该随之调整,与时俱进。但是,仍然有一些科研人员坚持“老把式”,采用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新问题。例如,在植物保护领域,传统的病虫害防治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来打农药。如今,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效率高,也更节约。在这种情况下,在研究调查田间病虫害防治效果时,如果不懂无人机技术、不愿意研究卫星导航技术,恐怕就要跟现实“脱节”了。

    ③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据统计,近20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交叉研究成果占比已超过1/3。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仍然只盯着单一学科的“一亩三分地”,不愿走出“舒适区”,忽视交叉学科,就势必导致“小白鼠效应”,这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

    ④抢占科技制高点,需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当前,许多重大发现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产生于学科交叉、技术集成。

    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样需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强化学科交叉、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这要求科研人员摆脱惯性思维,抓住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凝练新的科学问题,促进各学科间不断融合,取长补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迈上新台阶。

    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推进,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要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鼓励个性化发展,建立对交叉科学研究有效的评审机制和评价体系,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

    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202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这对于增强学术界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为取得更多原创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蒋建科《用好学科交叉这个“催化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研究中也有“小白鼠效应”,其特点是采用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研究新问题,坚持“老把式”。 B .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必然路径,没有学科交叉,就没有科技创新。 C . 只要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就能抢占到科技制高点,彻底实现科技自立与自强。 D .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尊重不同学科特点,就能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用“小白鼠效应”,阐释了科学研究中类似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之不可取。 B . 文章通过无人机喷洒和背负式喷雾器打农药对比,论证了新科技方法的作用。 C . 文章引入论题后,先从科技创新的路径角度切入,然后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D . 文章结尾从“交叉学科门类”设置的角度,论证了用好学科交叉的积极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单一学科必将被学科的交叉融合取代。 B . 在当今时代,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路径。 C . “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有助于提升交叉学科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其发展。 D . 科技发展促使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反过来又将推动科技发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而新冠病毒的感染死亡率约为2%,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编自《财经》《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突然宣布将新变异株B1.1.529 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并列为“受关注变异株”(VOC),即风险等级最高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据基因测序,这个变异株的完整突变位点列表,总共含有超过50个突变,仅棘突蛋白部分就多达 32 处。棘突蛋白是大多数疫苗的目标,也是病毒用来打开进入我们身体细胞大门的关键。相比之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德尔塔毒株,棘突蛋白突变为16处。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结合位点之一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通俗来讲,也就是帮助病毒制造进入人体细胞的一种蛋白质。奥密克戎在此有10处变异,德尔塔只有2处。奥密克戎新毒株的“极其大量”突变,可能会带来诸多功能增强。棘突蛋白、衣壳蛋白的一大批结构突变,可能带来非常强而有效的免疫逃逸(抗疫苗、抵抗中和抗体)。更棘手的是,一些突变会增强细胞侵入能力,也就是增强传染性、人群扩散速度。另外一些突变,还有可能提高对免疫系统的干扰素的抑制对抗功能,也就是增强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体内传染性。

    出于对奥密克戎变种的担忧,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盟等多个国家都已针对南非宣布新的旅行限制政策。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研判,应对新的变异和已经开始的秋冬疫情复燃,提高自身免疫力是自我防疫的重中之重,现在的新冠疫苗还是有保护效力的,目前来说关键还是要做好防控。

    (摘自网易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新冠病毒在不同情况下存活时间一览表

    材料四:

    随着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迅速在全球扩散,多国紧急升级防控措施。在应对新一波疫情的过程中,海外舆论出现不少肯定中国防疫政策的声音。

    美国外交学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表示:奥密克戎毒株证明了“动态清零”策略的合理性,如果西方国家停止重新开放,并开始关闭边境,他们就没理由指责中国在防疫中坚持的路径,鉴于中国已实施的限制措施,奥密克戎毒株最不可能在中国“立即获得立足之处”。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11月30日报道说,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防疫策略包括对获准入境人员实施多项严格的隔离措施,以及一系列基于社区的防控措施。虽然这没能杜绝散发疫情,但中国的感染人数仍远低于其他国家。

    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教授对《海峡时报》说,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中国目前采取的“零容忍”政策是正确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推出能应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种毒株的第二代新冠疫苗。

    (《奥密克戎来袭让海外舆论重新认识中国防疫政策》新华网)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高于SARS病毒,但致死率远低于SARS病毒。 B . 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对德尔塔毒株棘突蛋白突变更多,传染性更强。 C . 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秋冬疫情复燃,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 D . 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符合集中原则。
    2. (2)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重点场所和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等必要措施能有效加强源头控制。 B . 对比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科学家们发现病毒变异株的突变越多,毒性越强。 C . 英美等国针对南非宣布新的旅行限制政策的举措导致了对奥密克戎的担忧。 D . 中国实施的防控措施和限制措施能有效防止奥密克戎毒株在中国立足。
    3. (3) 为有效防止在秋冬暴发新一轮大规模疫情,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

    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黄亮亮金灿灿的,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

    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 . 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 C . 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D . 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伤逝之情。
    2. (2) 文本一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
    3. (3) 请结合文本二,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 , 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邓,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B . 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C . 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D . 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不肖而凶”与“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B . “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 C . “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 D .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君主如果想要在国家治理上有显赫成绩名垂后世,在用人方面就一定要慎重,这都是经过历史事实验证的。 B . 卫国的国君因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没有来卫国辅佐他而感到困惑,田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即赏罚的标准模糊。 C . 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对管仲推崇的孔子由此认为没有君主的支持,贤才也难有成就。 D . 荀林父打了败仗,惹得晋景公心中恼怒,要杀他,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恢复了将军职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②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 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唐代〕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两句写傍晚时的景象,虽然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 B . “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归客千里至”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 C . “生还偶然遂”指生还的几率小。在战乱的年代,亲人相聚,乡邻探望,既喜悦又感慨,这种情绪一直洋溢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D . 最后两句“家人久别重逢,相对而坐,却难以置信”,悲喜交集,将梦幻般感受描摹出来,简单而传神。
    2. (2) 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诗赏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蜀道的盘旋曲折。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描述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其中被贬浔阳之后听到山歌与村笛后的感受是“”,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恭谨地)请求她再弹一曲。
    3. (3) 郦道元《三峡》中,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精英文化最大的不同,民间文化是生活的文化,或者说,(   ),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民间歌谣,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口头文学形式,是他们在长期劳动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情感的表达,可以鼓舞情绪、减轻疲劳、丰富生活。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对所用的材料,也都是随地取材。前几天在大连,我看到有位民间艺人用大连的海蛤——紫石房蛤,磨制了前8后2共10个孔,当场演奏了乐曲《友谊地久天长》。我问他这是什么乐器,他说没有名字,是他独创的,既没有对权益进行保护,也没当回事儿,已经搞了二十多年了,还在不断地完善。这样的事例______。千千万万的民间艺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一个心思干一件事,把一项艺术做得______,成为“绝活”。“绝活”靠的是喜好,靠的是智慧,靠的是______。正因为此,创新与发展才永不停歇。

    1. (1) 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生活的一部分产生了民间文化 B . 民间文化对于生活就是一部分 C . 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民间文化 D . 民间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表达,所用的材料,也都是随地取材。 B . 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老百姓自然的生产、生活,对所用的材料,也都是从随地取材。 C . 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自然的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表达,所用的材料,也都是从随地取材。 D . 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自然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对所用的材料,也都是随地取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康人的肠道里包含有益菌(益生菌)、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等3种细菌,这些细菌按一定比例存在,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致病菌的过度繁殖,调整人体防御机制以对抗入侵的病原体。益生菌对维持菌群平衡、防止因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有积极作用,适量补充益生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肠道疾病发生,增强肠道抵抗力。但是,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促使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之,人体肠道便会产生依赖性,医学上称之为“益生菌依赖症”。   ①   , 人就将终生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此外,   ②   , 因为不同年龄层所需要的益生菌数量是不同的。

    益生菌只有“活的”才益生,且生存条件要求较高,也并非多多益善,   ③   。一般情况下,如果饮食结构合理,那么人们能从正常饮食中摄取所需营养;如确实需要补充,应该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服用,千万不能盲目滥用,以免后患无穷。

    1. (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 (2) 根据文段信息,给“益生菌”下定义,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群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女子形象,并常常借助人物所做的诗句来表现她们的品质特点。

    如薛宝钗咏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葬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史湘云咏白海棠:“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红楼群芳虽然都凋零了,但她们的优秀品质却千古流芳。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青年最应该拥有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