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22 浏览次数:5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默写
  • 1. 默写。
    1. (1) 旧时茅店社林边,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2) ,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3. (3) ,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4. (4)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吕氏春秋》)
二、阅读
  •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乙)

     “多师是我师。” 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 。村童牧竖 , 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

    【注释】①村童牧竖:指山村小儿、牧童。

    1. (1) 甲文《书戴嵩画牛》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人名)。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取之皆成佳句

      ②在梅下喜报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 (4) 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是只有自己的老师,才能向他们学习的。 B . 只效法自己的老师,向他们学习是不对的。 C . 不是只有可以做老师的人,才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师的。 D . 只效法可以做老师的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师是不对的。
    5. (5)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写牧童“拊掌大笑”,生动地勾勒出儿童天真无邪的情态。 B . 甲文中写杜处士“笑”且“然之”,其豁达从容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C . 乙文“霜高梅孕一身花”中的“孕”字展现出梅花怒放的美丽姿态。 D . 乙文“不得随身带上船”中的“不得”两字表达“我”的遗憾之情。
    6. (6) 甲文中牧童、 ;乙文中 、野僧带给“我”创作的灵感。甲乙两文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
  •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月光曲

    ①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②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④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⑤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⑥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甲)

    ⑦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⑩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 (1) 下列哪句句子填入文中“甲”处最合适?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 . “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一定就是贝多芬先生了!” B . “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C . “弹得既纯熟又有感情!您一定就是贝多芬先生!” D . “弹得既纯熟又有感情!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2. (2) 文中画线句写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 (3) “清幽的月光”是贝多芬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之一。联系全文,请再写出两点原因。
  • 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甜夜

    ①怒江两岸的山坡上,遍布甘蔗林。那些望不尽的甘蔗是用来榨糖的,皮红,质硬。那些成熟的甘蔗最后被伐倒,装在大红拖拉机上,“突突突”地运到糖厂去的。甘蔗成熟的季节,是我们孩子的狂欢季。

    ②看,拉着队里甘蔗的拖拉机开过来了!我们笑着,等在路边。甘蔗堆得老高,即便有好多根绳子捆扎着,仍然摇摇摆摆的,仿佛随时会坍塌,随时会把拖拉机拗翻。拖拉机刚过去,顾不得开车师傅詈骂,我们紧跟着跑,紧跑两步,跳起来,拽住一根突出的甘蔗,缩了双脚,把整个身子挂上去,因了身子的重量,一根三米多长的甘蔗滋溜溜地给抽出来了。 偶尔,也有甘蔗捆扎得特别紧实的,怎么也抽不出来,我们的身子便坠在上面,上不得下不得,随了拖拉机,漫无目的地朝前颠簸着。

    ③这一年我家也种甘蔗了,一下子种了好几亩。甘蔗林,是比油菜花地更茂盛的存在。

    ④种甘蔗,是要把甘蔗两节三节地断开,断口处涂上草木灰,一截一截插进土里。几场雨过后,甘蔗发芽了。再过不久,就能看见抽出的茎节,红的,表面一层白色薄粉。又过个把月,甘蔗已经长得比我还高了。这时候就要开始做些整饬,砍掉细弱的甘蔗。等清理好了,甘蔗又噌噌噌长上去好几节了。甘蔗成熟了,甘蔗林氤氲着郁郁的甜味儿。不久,热闹的收获日到来了。家里人手不够,请了村里好些个帮手。带上早已扭好的稻草绳,带上早已磨锋利的砍刀,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肩杠,推上早已维修完备的手推车,浩浩荡荡地,朝甘蔗林进发了。甘蔗林离家不远,村外几步便是。很快,众人来到地里,埋头苦干起来。我那时候在做什么呢?这么多年后,我只记得那一件事了。

    ⑤那天,家里买了甜白酒(醪糟),我放 sì地吃了一大碗。到甘蔗地,妈让我去拿地边的一捆稻草绳,我沿着田埂走过去。走着走着,身边的地晃荡着,草茎晃荡着,草尖的露珠也晃荡着,一切都凑到鼻子尖了。总算走到稻草绳边,身子一歪,整个儿大地翻转过来,湛蓝的天空如一块湿漉漉的毛巾,严严实实盖在脸上。身下是黄色的稻草绳,柔软如同梦境。想要挣扎着站起,却被突如其来的甜蜜气息击中,世界动荡而鲜明,我是如此渺小……

    ⑥我醒来时,甘蔗林已然荡然无存。甘蔗一捆一捆地横在田间,正待搬运出去。没人搭理我。许久,才有人敷衍似地问一句,刚才去哪儿了?嗨,这我哪里知道呢。

    ⑦甘蔗一捆一捆垒在村路边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高高地一直垒得靠近枇杷树枝。夜幕降临,得有人守着。谁来守呢?最终议定的人选是爸和我。对于那个夜晚,我是时常疑心的。但在我的记忆里,分明是有这样一个夜晚啊——

    ⑧夜色降临,人声渐弱,灯火渐稀。爸和我躺在甘蔗堆中间的凹槽处,身下是薄薄的草席。说了一会儿话,爸睡着了。劳累一天后,他的喘息声粗重而均匀。我仍然醒着。醒着听到老鼠吱吱叫着奔逃;猫从屋顶掠过,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瓦;夜鸟在不远处的背后山上呓语;然后是虚静……猛然,于虚静里发现,满耳是虫鸣。蟋蟀?蚂蚱?或许还有别的,唧唧唧唧……这是夏末了。一勾新月凉如水,月光缠绕了这稠密的虫鸣;银河高悬头顶,辉煌壮阔,从东北到南方,横跨整片夜空。忽然,一颗流星划过。我刚想叫出声,又一颗划过……倏忽而来,倏忽而逝,如此短暂,如此明亮。我不再讶异,只是让自己沉浸在这夜的黑暗和光明里。周围的甘蔗也沉浸其间。我听得见,它们的喘息声也是粗重的。每一次呼出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甜味儿。我被这甜味儿裹挟着,有几分飘飘然,像个喝醉酒的人。那白天初次尝过的醉酒的滋味再次袭来了。就这样,我睡着了。

    ⑨许多年后,我非常疑心,这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夜晚。

    1. (1) 看拼音写汉字。

      放 sì

    2. (2) 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3. (3) 下列对第④段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具体写了甘蔗种植的过程,表明种甘蔗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动。 B . 文中反复出现“早已”一词,表明大家对丰收的热切期盼之情。 C . “我只记得那一件事”,表明这件事意义深远,让人记忆犹新。 D . 众人的“埋头苦干”与“我”当时的无所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4. (4) 第⑤到第⑧段依次写了两件事,请概括第一件事。

      ②“我”和父亲一起在甘蔗堆里守夜。

    5. (5)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 5. 六年级年级组将举办“在磨练中成长”阅读分享会,请你结合阅读《童年》的感受,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以下是分享会的开场白,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②作为阿廖沙的同龄人,让我们一起走近《童年》,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磨练。

      ③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小时候都曾历经磨难,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是其中的一位。

      ④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阿廖沙没有被压垮或变坏,而是成长为我们的榜样。

      ⑤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昵称)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⑥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A . ①②⑤⑥④③ B . ①③⑤⑥④② C . ①③⑥④⑤② D . ①②③⑤⑥④
    2. (2) 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请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把以下人物分为两类后填入表格,并阐述分类理由。

      外祖母外祖父两个舅舅小茨冈继父格里戈里

      人物分类

      分类理由

      外祖母

      继父

      他们的自私、残暴,让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成长中的磨难。

三、写作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