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3-02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共35分)
  • 1. 现代文阅读 Ⅰ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 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 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 “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 。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 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 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 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 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 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大约拥有 360 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 年该数字已 下降到 270 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 80 到 100 个村庄消 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 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 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 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 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 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 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 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 村并居中“钱值” (经济价值) 和“颜值” (景观价值) 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 (文化价 值) 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 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 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 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 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 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 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 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 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 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 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 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 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 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 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 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 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 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 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 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 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 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B . 乡村景观城市化,建筑西洋化,一味地克隆复制,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C . 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 果。 D . 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因此环境、生活改变了,习俗、文化也随之 改变。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 的结果。 B . 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流失严重,就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 镇并居。 C . 中国大多数农民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 区。 D . 在中国乡村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其他人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
    3. (3) 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 )
      A . 科学布局乡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B . 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 . 对于农村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避免给村民带来危险,可以进行维修或拆除。 D .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农忙时节有时需要相互帮助,设置农场不能距离住宅太远。
    4. (4) 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

    5. (5) 近日某城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
  • 2. 现代文阅读II

    崖  柏

    王卫民

    ①不知是风或是一场山洪,把柏树的种子落在了崖缝中,总有几粒发芽了。从柏树种子发 芽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另一种命运,也有了另一个名字叫“崖柏” 。林子里的幼苗有树 荫庇护,不被暴晒;有大树挡风,不被摧残。崖柏从幼苗时起,纤细的根须就只能在崖石上寻

    找那层风化成粉末的崖土,多少年才能伸出一小截根须。要活着,就得从自身细小的生命里分 泌出一种物质,利用这种物质分解了坚硬的崖石,一丝一丝地把根扎进去。崖柏吸收夜里凝成 的一个露珠、迎着从山谷涌动的雾岚,用每片树叶把仅有的那一点儿水挽留住。

    ②狂风从崖畔刮过,多少年才长出的枝叶被风撅了、身子扭了,斜着头、歪着腿。但是, 倔强的崖柏知道长成自己是多么不容易,一旦失去生命的自信与力量,就会被风从根拔起,在 空中连呼喊都来不及,就摔到崖下,粉身碎骨。崖柏没有气馁,紧贴崖石,须根扎进石头缝里, 缩着身子、埋下头, 因而,叶子永远长不大。风和日丽时,崖柏又慢慢抬起了头,被折断了树 枝的伤 口在流血、在流泪,一滴又一滴。更可怕的是冬天,本来崖畔就招风,寒流在第一场霜 冻准时袭来,滴血、流泪的伤口又遭摧残,但崖柏不能在这时睡去,更不能自己沉沦,便把血 和泪凝结在伤口上,抵御严寒侵袭; 日子久了,伤口结痂、血泪成脂,又能抵御病虫的入侵了。 一次次的摧残、一次次的命悬一线,在一片枯黄的万木霜天,那一丛丛、一簇簇的苍翠就是崖 柏坚韧顽强、经受考验的生命彰显。

    ③沧海变桑田,阡陌走来的新人换旧人。人类对崖柏突然生出的钟爱,让崖柏有些猝不及 防、受宠若惊,惊悚得连一滴泪水也来不及流出,就被送到了市场。千年崖柏,从此有了不同 的命运,手串儿、脖串儿……本来粗糙的崖柏被雕琢得油光滑亮,被肉乎乎的手捻着、抚着、 摩挲着,逢人就把崖柏饰品给人看,再补一句“猜猜能值多少钱? ”

    ④近日远方一朋友要来,并说有贵重礼品送我。他来了,我虽没有箪食壶浆相迎,好在书  房里有陈年的好茶,品茗,海聊。聊到兴头,他打开一个包装盒,一层又一层珍重地包着,打  开最后一层黄缎,原来是一只奔跑状的小动物,似马非马,打磨得油光滑亮。友问曰:“何如? ” 我只能作惊讶、贵重状:  “好东西! ”并撮着嘴连连“啧啧” 。友悦甚:“算你识货。 ”说话  间,他拿在手上,指指画画说这是一头鹿,只是鹿角部分短了点儿。他在手上一抚弄,转过鹿  身对我说,你看这一双鹿眼多么传神!这头鹿如果要价 3 万元,光这一对鹿眼就值 2 万元。朋  友之间,天南海北地吹得多了,尽他吹,我只笑不语。到末了,说他咬咬牙还是出了 3 万元。  我这回当真了:3 万元买一块树根疙瘩,值吗?不由我睁大了眼睛。友看出我的质疑:  “再瞅  瞅这是啥木,你就会知道价钱的。 ”

    ⑤我有些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不是山枣木疙瘩就是一个槐树根。朋友大失所望,受到侮辱 一般,带着委屈的样子说:  “天呐,我千里迢迢给你送一个槐树根,耻辱啊! ”他有些激动地 强把鹿塞到我手上说,再细看看。我把眼睛凑近了,仍看不出有什么特殊,嗫嚅着不知该怎么 回答。“崖柏,这是千年崖柏……”他还在激动。

    ⑥他不说,我还真感觉不出来什么,经他这么低声一吼,我才觉得手中的鹿确实有些分量, 沉甸甸地。淡淡的柏木香带着岁月的问候,在萦绕、浸润,小小的书房里一下子有了一种特殊 的气味,书柜、书桌突然成了长着柏树的千山万壑,我俩在柏林中追赶着那一只小鹿,追啊追。 朋友走了,留下了用千年崖柏做成的小鹿。

    ⑦从此它就有了名字:  “柏木小鹿” 。每往书桌前一坐,柏木小鹿就在我眼前睁着一双天 真无邪的眼睛,甚或有些顽皮样,修长的身骨、生风扬尘的四蹄,昂着头,眼睛挪向远方,把我弄得有些心神不宁和忐忑。

    ⑧书案上,柏木小鹿跃跃欲试,那一双期待原野的眼睛眨也不眨一下,似乎在憎恨我,倔 强地扭过头。我不认为它只是一只崖柏小鹿,它更是秦岭的精灵,它要对我讲述森林的故事, 讲猎人的土铳被收缴了,却有端着快枪或下电网的人。幽幽的香气在这时候更加醉人,我才醒 悟它曾是一棵树,只不过和其它树形状不同。

    ⑨柏木小鹿被我移到窗口,把头向着窗外,我感觉到它的四蹄就要腾空,并引吭鸣叫,与 远山回应。沉沉夜幕下,高山丛林中有它的同伴,那嗷嗷的声声呼唤,把我的心都揪碎了,是 它的兄妹还是情侣?“去吧,去吧,你我就这几天的缘分。 ”它似乎猛地一跃,犹如在大山中 越涧跨壑一般矫健,消失在远方。我摆一摆手,鼻子有些酸。

    ⑩去吧,是牲灵,原野就是你的;是精灵,悬崖峭壁就是你的,那里适者生存的森林法则 会亘古不变。去吧,只有蹉跎与峥嵘才能成为崖柏。

    ⑪我轻轻地放下窗帘。

    (选自《山西日报》2022 年 3 月 25 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崖柏生存的艰辛,从“伤口结痂”“血泪成脂”等可以看出崖柏的坚韧 顽强,表现了作者对崖柏的同情与礼赞。 B . 朋友向“我”展示礼品时,“我”虽不知其价值,却依然“作惊讶、贵重状”“撮着嘴连连 ‘啧啧’” ,客套中表现了“我”对朋友的尊重。 C . 人们突然生出的对崖柏的钟爱,源于崖柏的“千年”身份。对崖柏的“抚着”“摩挲”,就 是对历经苦难的生命的同情,对顽强精神的认可。 D . 文末“我”将“柏木小鹿”放归自然,是因为它“把我弄的有些心神不宁和忐忑”,表现了 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开头浓墨重彩描写崖柏艰辛而漫长的成长过程,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崖柏成为人们钟爱的 对象做好铺垫。 B . “我”喜爱小鹿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但它在“我”的眼里又是倔强的、憎恨“我”的, 这些情感两相对比,促成了“我”将“柏木小鹿”放归。 C . 全文以“崖柏”为核心,以崖柏的经历为线索,依次写了:成长的艰辛——成为送人的礼物 ——“柏木小鹿”被放归。内容丰富,散而不乱。 D . 将崖柏人格化,是本文的突出特色。赋予崖柏人的思想与情感,使得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而 且也容易引发读者对崖柏命运的关切。
    3. (3) 请简要说明第⑨段中作者“鼻子有些酸”的原因。
    4. (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本文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穆帝永和四年秋八月,会稽王司马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桓温;由是与温浸相疑贰。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 以为羽翼。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 , 浩不从。六年春正月,朝 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己丑, 以殷浩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正月,尚书左丞孔严言于殷 浩曰:  “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 感也。 ”浩不从。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书止之, 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 任,而败丧至此 , 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 广,  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 ”九年秋九月,平北将军姚襄屯历阳, 以燕、秦方强,未 有北伐之志,乃夹淮广兴屯田,训厉将士。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囚襄诸弟,屡遣刺客刺之。 魏憬子弟数往来寿春,襄益疑惧,遣参军权翼使于浩。浩曰:  “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同 之。平北每举动自专,甚失辅车之理, 岂所望也。 ”翼曰:  “平北英姿绝世,拥兵数万而远归 晋室者, 以朝廷有道、宰辅明哲故也。 ”浩曰:  “平北姿性豪迈,生杀自由,又纵小人掠夺吾 马,王臣之体, 固若是乎? ”翼曰:  “平北归命圣朝, 岂肯妄杀无辜。奸宄之人,亦王法所不 容也,杀之何害! ”浩曰:  “然则掠马何也? ”翼曰:  “将军谓平北雄武难制,终将讨之,故 取马欲以自卫耳。 ”浩笑曰:  “何至是也。 ”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朝廷不得已,免浩为

    庶人。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江左经略中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 感也 B . 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 感也 C . 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 感也 D . 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 义感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劝浩不宜与温构隙”和“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两句中的“隙”字意思相同。 B . “王羲之以书止之”和“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两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 C . “宇宙虽广, 自容何所”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两句中的“虽”字意思相同。 D . “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句中的“戚”字意思 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司马昱因为殷浩久负盛名,便拉拢他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廷大权,想以此来与桓温 抗衡,由此殷浩与桓温就产生了矛盾。 B . 永和八年八月殷浩图谋第二次北伐,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止他,殷浩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 议。 C . 驻军历阳的姚襄因前燕、前秦实力强盛,就在淮河两岸训练士兵,而殷浩厌恶姚襄军队的强 大,就囚禁了姚襄的弟弟们,并派刺客去行刺姚襄。 D . 面对殷浩的责备,姚襄的参军权翼解释,姚襄拥有数万人的军队却归顺朝廷,就是因为朝廷 有道、辅政大臣贤明,同时姚襄也绝对不会滥杀无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 

      ②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

    5. (5) 王羲之多次劝说殷浩,其立场角度有哪些,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老马 (其一)

    姚 合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马诗 (其二十三)

    李 贺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两首诗歌整体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姚诗中的“老马”和李诗的“肉马”都是作 者自身命运的写照。 B . 姚诗中老马“惆怅”的最直接原因是秋雨打湿了东郊路面,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自由驰骋了。 C . 李诗“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分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做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 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D . 李诗“厩中皆肉马”结构上紧扣诗题,内容上用调侃的语气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汉武帝,借此 来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2. (2) 两首诗都以马为中心意象,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是苏洵讽谏北宋王朝要吸取历 史教训,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警告“ ,”,不肯引以 为鉴,就要重蹈覆辙。
    2. (2) 《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  “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 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 ”《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 巧高超的是“”两句。
    3. (3) “雪”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描写对象。有时描写的是严寒景象,如“ ” (至 少四字);有时则用来比喻江水浪花之类,如“” (至少五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Ⅰ

            如果说孙权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那是夸大其词了。他不玩单挑,他选择组团打虎, 稳当!队友出了多大力,史官估计没敢着墨吧。不过就此说他打虎         ,对他也不公平, 毕竟直面猛虎,担得起“勇敢”二字。总的来说,他只能算半个“打虎英雄”吧,偶像的形象 不够饱满。苏轼用“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样         的词句描述他,显得 很突兀,可能另有深意。

         “孙郎射虎”,乍听上去“气吞万里如虎”,真正的孙权绝非如此。曹魏面前他畏首畏尾,蜷缩得鹌鹑一样;蜀汉跟前他称兄弟,姿态需要多低摆多低,身段要多灵活有多灵活。总的来 说,孙郎二分项羽,三分刘邦,五分勾践,是一个了不起的领导,但没有         的偶像形 象。几个合肥战役的回合中,不但他留下了“孙十万”的“佳话” ,面对年少的魏明帝,还留 下临阵退缩的“美誉” 。所以我认为他的形象跟苏轼词里描写的气势不太合。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 II 

    《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叶朗教授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 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 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它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不单在       ,也并不只在于 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还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 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讲的“情 ”一方面和“理” (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 相对立, 一方面和“法” (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 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 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第三个层面,是它处处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 (生命) 终极意义的追问;一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而宇宙是无 限的。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的命运。《红楼梦》 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 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1. (1) 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中国哲学中的“空”不是“万境归空 (空白虚无) ”,而是“空 (万物的源泉) 纳万境”。 B . 曹雪芹的世界观 (体现在贾宝玉身上) 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 C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热烈鼓掌) D . 他用稚嫩的笔体写下:《红楼梦》真是一部“千红一枯 (窟) ”的伟大悲剧。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 (共 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讨厌形式主义,觉得它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 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某种仪式感, 为某个仪式“轰轰烈烈的形式”“光鲜亮丽的外表”兴奋不已,并认为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 最直接的方式。

    对于“形式” ,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