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2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商朝晚期死去的商王多被称为帝,如“帝乙”“帝辛”等。在商王的名号上加“帝”字,使商王与神最终合一。这反映出(   )
    A . 血缘政治出现混乱 B . 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 皇帝制初步建立于商代
  • 2. 《汉书·师丹传》记载:汉成帝末年,师丹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他联合丞相孔光等人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由此可见,师丹提出的“限田”政策旨在(   )
    A . 限制诸侯王列侯势力,力图挽救汉室统治 B . 减轻平民的徭役赋税,同时惩办贪官酷吏 C . 打击绿林、赤眉起义,从而改变土地私有制 D . 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及缩小贫富差距
  • 3. 清朝皇帝赐宴王公宗室,在宫内已成定规。既是为表示皇恩浩荡,也有笼络清宗室人心的目的。其中,招待外蕃蒙古王公的除夕保和殿宴与招待大臣的元旦宴颇具代表性。清宫的这些宴会 (   )
    A . 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 B . 大大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C . 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 . 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 4. (2021高三上·广东月考) 梭伦宣称:“我们制定了不分贵族,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这说明了当时雅典(    )
    A . 公民范围狭小 B . 民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 C . 限制商业贸易 D . 平民与贵族实现了平等
  • 5. 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 (   )
    A . 君主立宪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 . 封建君主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了抵制 C .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 D . 资产阶级宪法不能制约国家元首的权力
  • 6. 《北华捷报》中报道:“我们正目睹着这个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毫无原则的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尤为讽刺的是,给予他们如此打击的正是他们最痛恨和鄙视的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材料反映了 (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打击 B . 甲午战争导致中日关系的逆转 C . 各国列强对中国遭遇的同情 D . 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鄙视
  • 7.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后来同盟会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同盟会的分化表明(   )
    A . 三民主义主张已被放弃 B . 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 . 革命力量已经完全瓦解 D . 民主共和主张已被放弃
  • 8.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地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
    A . 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 .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 . 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 . 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 9. 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这说明伽利略(   )
    A . 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 B . 论证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 C . 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D .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10. (2021高三上·保定期末)  2021年9月,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保障三位航天员安全"回家",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组织了两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及空地协同搜救训练。材料说明我国(   )
    A . 通过航天实验提高了通信技术 B . 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 C . 以强大的国力保障了航天探索 D . 已掌握了探索月球的技术基础
  • 11. (2018·北京)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 .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 12. 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 . 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 .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 . 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D . 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二、非选择题(52分)
  • 13. 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14. (2020·兖州模拟)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   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 奕䜣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 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   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 (1)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
    2. (2) 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
  • 1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职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