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03-24 浏览次数:48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每题 3 分,共 20 题)
  • 1. 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 )

    地点

    燕明刀 (燕国 货币)

    甘丹刀 (邯郸 铸造)

    平 首 方 足 布 (三晋货币)

    平 首 尖 尖 足 布 ( 赵 国 货

    币)

    圜钱 (秦、魏 货币)

    凌源

     

    庄河

    朝阳

     
    营口    

     
    A . 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 . 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C . 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 . 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 2.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 ( )
    A . “尽地力之教” B . “兼爱”“非攻” C . “为政以德” D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3. 秦统一后,秦朝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 (今陕西临潼)、云阳 (今陕西淳化)、北河 (今内蒙古中部)、榆中 (今陕西北部) 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 在以前是难以想像的。秦朝政府这些措施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 ( )
    A . 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 B . 法律体系的完备 C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 . 驰道交通的发达
  • 4. 《黄帝内经》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同时强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此可知,《黄帝内经》( )
    A . 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B . 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C . 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 D . 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
  • 5. (2022高一上·宁波期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关于诗句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 隋炀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 B . 唐太宗首创武举和殿试 C .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D .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 6. 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 75 人;唐中宗时, 曾有 19 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 )
    A . 导致了冗官问题 B . 强化了君主权力 C .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完善了监督机制
  • 7. 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途径,如图所示的政治制度产生于 ( )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8.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逐渐走到世界前列。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

    序号

    时期

    人物

    代表作或成就

    南朝

    祖冲之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隋朝

    李春

    绘制《禹贡地域图》

    北朝

    贾思勰

    编纂《齐民要术》

    唐朝

    僧一行

    设计建造赵州桥

    A . B . C . D .
  • 9.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 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宋代参知政事 ( )
    A . 地位为副宰相 B . 统管地方财政 C . 制约知州权力 D . 负责禁军调动
  • 10. 辽圣宗时期推崇汉文化,不仅要求众将领选派伴读史书之人,还下诏“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 籍,习读经书”;此外,他还开科举,选拔、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如宰相张俭、杜防等。辽圣宗的 这些举措 ( )
    A . 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 B . 表明了儒学在契丹处于主导地位 C . 导致了少数民族文明的日益衰落 D . 利于推动辽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 11.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辉煌历史的典型时期,也是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农耕文化冲 突与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或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治理积累了有益经验。下列属于辽朝推行的管理制度是 ( )
    A . 猛安谋克制 B . “四等人制” C . 行省制 D . 南北面官制
  • 12. 沈括是北宋时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与科技史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观察,在天文、地理、水利、算术、物理、 生物等诸多科学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被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下列著作由其编纂的是 ( )
    A . 《梦溪笔谈》 B . 《授时历》 C . 《农书》 D . 《蒙古秘史》
  • 13. 下列材料反映了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一朝代是 ( )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A . 西汉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14. 如图是一幅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北疆图。长期以来,该王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 ( )

    A . 沙俄 B . 葡萄牙 C . 蒙古族 D . 女真族
  • 15.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

    区域

    松江府

    太仓州

    嘉定县

    占比

    50%

    70%

    90%

    A . 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 B .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C . 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 D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16. (2022高一上·辽宁月考) 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不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出现    ②内阁设立

    ③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④明清易代

    A . 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
  • 17.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 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
    A . 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 . 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 . 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D . 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 18. (2022高一上·叙州期中) 1842年,清朝皇帝在看到《南京条约》各项条款后,决定启用耆英等大臣主持谈判工作,并叮嘱他们要使得条约内容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 . 用人政策灵活而不拘一格 B . 对列强入侵一味迁就 C . 对鸦片战争反思不够深刻 D . 已积极应对民族危机
  • 19. (2022高一上·宁波期中) 曾国藩于1861年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    )
    A . 洋务派希望改变封建统治 B . 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向西方学习 C . 洋务运动领导者能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国家战略 D . 洋务运动领导者未能认识到中外差距的实质原因
  • 20.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发表了 ( )
    A . 《孔子改制考》 B . 《资政新篇》 C . 《海国图志》 D . 《四洲志》
二、非选择题 (共 3 大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 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 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 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 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 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 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 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 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 世纪 40 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 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 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 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 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 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19 世纪末, 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 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 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 40 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景之治

    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遂 成为汉朝定制。废除一些严刑酷法,结果“刑罚大省”“断狱数百,几至刑 措”,这与秦朝“断狱岁以千万数”形成鲜明对比。

    贞观之治

    唐太宗常说,人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还认 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由于他的精心挑选, 贞观年间掌权的大臣大有 所长。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开始裁减冗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修订《大唐六典》, 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据统计,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修建 56 个水利工程,相当于唐朝所修工程总数的 20% 以上。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盛世”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