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8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仰韶文化,下列关于仰韶文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 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B . 其典型代表姜寨聚落遗址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C . 代表性器物是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 D .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 2. 《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关于井田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 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 B .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C . 劳动成果归劳动者所有 D . 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
  • 3. 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新型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 B . 变法运动削弱周王室力量 C . 兼并战争使诸侯日益强大 D . 周王室东迁致使礼崩乐坏
  • 4.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该思想家主张(    )
    A . “为政以德” B . “兼爱”、“非攻”、“尚贤” C . 逍遥自由 D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 . 官员选拔根据门第 B .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 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 . 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 6. 《汉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在文帝、景帝统治期间,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    )

    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推行均输平准

    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④吸取秦亡教训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以下不可能出现于《史记》的是(    )
    A .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 陈胜吴广起义 C . 禹建立夏朝 D . 孔子周游列国
  • 8. 按照时间顺序,对以下形势图进行排序(    )

      

                    ①                                                   ②

       

                    ③                                                   ④

    A . ③④①②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②①④
  • 9.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杜甫在《忆昔》中对唐朝的全盛时期进行了生动描写,这一时期指的是(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贞观遗风 D . 开元盛世
  • 10.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置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列项中,描述“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
    A . “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B . “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C .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D .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 1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关于诗句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 隋炀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 B . 唐太宗首创武举和殿试 C .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D .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 12.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这一做法(    )
    A .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 决策具有民主色彩 C . 使皇帝失去了决策权 D . 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
  • 13. 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下列著作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农政全书》    ②《千金方》    ③《梦溪笔谈》    ④《神农本草经》

    A . ①③④② B . ④②③① C . ③④②① D . ①③②④
  • 14. 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以下属于中华文明“文化出超”的是(    )
    A . 法显收集梵文经典 B . 玄奘西行取经 C . 建造唐招提寺 D . 天竺高僧来华
  • 15. 中国古代某次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次变法指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王安石变法 D . 庆历新政
  • 16. 唐朝后期藩镇林立,军人掌权,宋朝则“反其弊,使内外皆柔”,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以下不属于此方针的是(    )
    A . 罢免宿将兵权 B . 用文官担任三司长官 C . 大力提倡文治 D . 扩大科举规模
  • 17. 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这个做法(    )
    A . 加速党项族与汉族的融合 B . 导致辽宋对峙 C . 推动契丹向封建社会过渡 D . 激化社会矛盾
  • 18. 关于行省,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不受中央制约 B . 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 . 加强君主专制 D .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 19.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沈括意在强调(    )
    A . 宋朝反对享乐奢靡之风 B . 宋朝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C . 唐朝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D . 宋朝社会更加开放包容
  • 20.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新变化的是(    )
    A . 门第观念淡化 B . 贱民阶层消亡 C .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 .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 21.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以下现象不属于宋朝的是(    )
    A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B . 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C .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D .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 22. 下图所示中央机构存在于(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23. “天下大矣,朕一人闻见,岂能周知?若不密奏,何由洞悉?”。上述制度的出现(    )
    A .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 消除了君臣之间隔阂 C . 延缓了行政效率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24. 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表明当时(    )
    A . 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B . 自然经济解体 C .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D .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
  • 25. 表格中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B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

    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编纂

    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的总结

    D

    理藩院的设立

    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A . A B . B C . C D . D
  • 26. “辛卯,噶尔丹入犯乌珠泰。癸卯,上(康熙)亲征。壬戌,(噶尔丹)登孟纳尔山,望见皇幄网城,大兵云屯,漫无涯际,大惊,弃其庐帐宵遁……上率轻骑追之,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以数骑遁。”上述事件平定后,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该地区(    )
    A . 西域都护府 B . 伊犁将军 C . 宣政院 D . 澎湖巡检司
  • 27.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该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辛丑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北京条约》
  • 28. “是役败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后所造成的危害是(    )
    A .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 .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29.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发表了(    )
    A . 《孔子改制考》 B . 《资政新篇》 C . 《海国图志》 D . 《四洲志》
  • 30. 曾国藩于1861年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    )
    A . 洋务派希望改变封建统治 B . 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向西方学习 C . 洋务运动领导者能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国家战略 D . 洋务运动领导者未能认识到中外差距的实质原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运动,并概括其影响。
    2. (2) 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推行的措施,并结合所学,说明汉代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32.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发展和创新。

    材料一: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

    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材料二: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________取代了唐初的_______。地税按亩征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

    材料三:“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列举唐太宗时期“羁縻”的民族政策表现及其成果
    2. (2) 分别写出材料二中空格处所代表的赋税制度,这体现了征税标准发生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所反映的制度及其特点。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大量文书直接送达给皇帝处理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明成祖是如何解决皇帝政务繁忙问题的?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中枢秘书机构是由哪一个皇帝设立的?
    3.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个发展趋势?
  • 34. 注重对比是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材料二: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兴银行……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

    ——《资政新篇》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内容出自哪一运动的哪一纲领性文件,并说明其有何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该文件认为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文件未能实施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