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不相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认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 . 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话,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 . 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精神快乐更重要。 B . 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 . 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 . 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 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 . 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 . 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 .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起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好处。
    5. (5)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世隔绝[注]

    李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那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的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倍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吗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冬牧场》。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3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旱情严重、水资源宝贵,加玛也要在出发前洗头,这不是奢侈和虚荣,而是为了体现清洁和体面,维护生命的尊严。 B . 文章详细描写加玛的行李,写出了居麻夫妻对出行的重视、对女儿的关爱,也展现出其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 C . 第一次出发返回后,居麻虽然不担心加玛乱花钱,但还是把加玛的零花钱收了回去,暗示了居麻家经济上的不富足。 D . 文章结尾写离别后“我”的幻想、居麻夫妻的沉默以及漫长寂静的夜晚等,表明缺少活泼的加玛,我和居麻夫妻无话可谈。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运用了反语,调侃冬牧场与外界的沟通不畅,具有强烈的幽默感。 B . 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牧场上的车,交代冬牧场的交通不便,暗示等车的艰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C . 文中打扮体面、兴奋的女儿与穿着破旧、失落的父亲形成对比,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D . 文章多以细节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居麻“卷着莫合烟”耐心等待女儿收拾利落,这一细节含蓄地写出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3. (3) 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请简要分析。
    4. (4) 《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真卿字清臣,少孤,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再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恶之,乃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玄宗始闻乱,叹无一忠臣,及平至,帝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乃益募士,得万人。贼破东都,遣段子光传李憕、卢奕、蒋清首徇河北,真卿畏众惧,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斩子光,藏三首。它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史思明围饶阳,真卿惧不敌,以书招贺兰进明,以河北招讨使让之。会平卢将刘正臣以渔阳归,真卿欲坚其意,以子颇为质。禄山乘虚遣思明急攻河北,独平原、博平、清河固守。然人心危,不复振,弃郡度河,间关至凤翔谒帝。广平王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百官肃然。俄封鲁郡公。杨炎当国,以直不容,及卢木巳,益不喜,将出之。真卿往而辞之,木巳矍然下拜,而衔恨切骨。李希烈陷汝州,木巳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既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疏雪己,真卿不从。希烈乃拘真卿,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曰:“死生分矣,何多为!”后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善正书、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赞曰:“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B .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C .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D .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是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 B . 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宋史·地理志》:“河朔幅员二千里,地平夷无险阻。” C . 梐枑,又称行马,古代官署门前为阻挡通行而设置的一种用木条交叉做成的栅栏。元稹诗云:“石压破阑干,门摧旧梐枑。” D . 正书,书体名,一般指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汉字的演变大致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真卿声威卓著。他招募壮士,聚集了万人;他被推举为盟主,拥兵二十万,截断了燕、赵之间的交通联络。 B . 颜真卿守正遵礼。他侍母至孝,来报答母亲的抚养教导;曾弹劾广平王的属下在广平王之前上马不合礼制。 C . 颜真卿隐忍大义。他强忍悲痛,隐瞒李憕等人被杀的真相,而后装殓祭奠;为招揽贺兰进明,派儿子颜颇去做人质。 D . 颜真卿刚正忠直。他立身朝堂,遭受排挤;不畏强权,责备卢木巳,遭到忌恨;宁死不屈,被李希烈囚禁缢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木巳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

      ②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疏雪己,真卿不从。

    5. (5) 颜真卿为什么会受到唐玄宗的赞赏?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早秋三首(其三)[注]

    许浑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尊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注]诗人屡遭挫折,仕途无望,想要归隐却又不甘心终老江边,于是写下《早秋三首》,这是第三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身在淮南的诗人虽和蓟北南归的大雁相距甚远,但已经感到悲伤。 B . 颈联上句以“岂”字表反问:自己落得如此下场,难道是因为读书习剑两相耽误? C . 诗人弹琴饮酒,聊以消遣,这种乐观态度和刘禹锡《陋室铭》的旨趣较为相似。 D . 尾联以景结情,写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在西斋中写下了这首咏贫的诗作。
    2. (2) 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通过“”描绘了人们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的美丽图景。
    2. (2) 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象宏伟奇丽。
    3. (3)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也是个山城,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窄逼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乍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 , 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幸运。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逛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回,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1. (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问他:“你是哪个学校的?”“……”小孩子红着脸,一言不发。 B . 母亲看着那块腊肉,惊疑地问:“你……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C . 很多年之后,地球上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人,忽然他听到了敲门声…… D . 所谓的小八件,无非是指槽糕、蓼花、卷酥、鸡油饼、绿豆糕……
    2. (2) 对偶具有对称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喜欢这个小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问题。

    提到再生资源,人们一般会想到废铜、废纸、废塑料等,而对于废玻璃的回收利用,人们就很陌生。随着玻璃制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①       , 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极易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废玻璃无法通过焚烧处理,也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②        , 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回收利用废玻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节省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因此,要做好废玻璃的回收利用工作。首先,③          , 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按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进行分类;其次,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回收利用废玻璃的益处,在回收箱体上印制分类指引和宣传标语,让人一目了然。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三则与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相关的宣传语,要求句式大致整齐,每则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结束以后,我们就要开启选课走班模式。大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提前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设计人生方向。这引发了一场关于“设计”的讨论。

    有人认为,求学要及早设计,精彩的人生更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确定自己前进的道路,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预见性的设计;也有人认为,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因为人生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不确定性。

    对此,你怎么看?请就“人生是否需要设计”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