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达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强调在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后,就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确定系统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确定若干可行方案。从空间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大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以长江流域来说,以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为契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流动,长江经济带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空间系统。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小处细化,可以聚焦到县域、乡域,并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例如,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这样的“三生”空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系统,需要协调多重目标,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无论是大到流域空间,还是小到乡域空间,都要从系统的视角,协调空间范围内的主体,充分发挥空间系统的综合功能,确保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还强调在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实现方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这项建设任务在时间上呈现出很强的代际性。这种代际性,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规划好,在时间上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仅现在要做,未来也要做。这种“薪火传承,绵绵不绝”的代际性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观。

    (拥编自张颖,王智晨《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材料二:

          生态文明在一般意义上是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文明发展形态,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涵容、相互促进的新文明形态。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内蕴的本质关系。离开环境保护、突破生态阈限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当学会在自然的阈值边界内寻求生产和生活之道,以此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底线。绿色发展,是以生态保护为红线、为前提的发展,是由绿色、生态来定义的发展,是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为机遇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离开发展来讲生态保护,这种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离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实现人们的利益,单纯的生态保护将失去内在动力和支撑而变成既无意义又不可持续的保护。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生态家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使二者进入良性的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经济社会发展来保证青山绿水的永续常驻,在这种互动张力中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使人们能够在治理水土流失中获得利益,在环境保护中实现发展。

    (摘编自林默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材料三: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一书中,刘经纬教授团队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此来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策略。比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期达到和谐统一,不能无限度地索取与利用大自然;道家的思想文化中蕴含着“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也告诫我们顺应自然的本性而活,不要过分地追求物质财富等等。当然,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借鉴,但也有其局限性,并且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制度、价值追求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摘编自董前程,王慧《生态文明:放眼未来的文明抉择——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

    材料四:

           60年来,河北几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肩负国家使命,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处北京正北方,塞罕坝的万顷林海,形成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拦阻了风沙侵袭北京。塞罕坝还是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每年蓄积淡水2200万立方米水,为保障津唐、辽西地域居民的饮水安全发挥了主要作用。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的动植物种基因库。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塞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联合国授予塞罕坝建设者“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腾讯网《塞罕坝林场:一个林场成就一种精神》)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总是很大,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 B . 没有乡村的生态振兴,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难以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C . 当代人必须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未来人能够获得更大的福祉。 D . 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实现双赢。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要真正保护好长江,就需要整个流域内的省份团结起来,协同生态治理。 B . 从“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可知,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可能形成复杂的空间系统。 C . 通过高消耗、高污染取得经济成果的发展方式,不仅破坏了当下宝贵的生态环境,更是阻断了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 D . 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道法自然”等思想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已经对生态文明作出清晰界定。
    3. (3) 依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符合“绿色发展”内涵的一项是( )
      A . 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中注入发展的生态意蕴 B . 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 C . 以生态为中心,追求纯自然的生存状态 D . 把握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评论思路。
    5. (5) 塞罕坝林场生态修复的奇迹,引发人们对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对塞罕坝林场生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百合花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 依然         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1.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 . 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她听到小通讯员受伤的经过时的难过心情。 C .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 D . “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出“我”无比痛苦的心情。
    2.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B . 《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表现了内容的真实性。 C .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 D . 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3) “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运用什么手法?表达的意蕴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4. (4) 《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红烛的特点进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 .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 .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 .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 “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 .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 . “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 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 . 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 .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②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5. (5) 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力图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历时十几年,最终以失败告终。请从选文中概括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相关原因。
  • 4. (2022高二上·秦淮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 .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D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2. (2)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诗经·氓》中写女子的家人对女子这段婚约不了解甚至冷嘲热讽的句子是“”。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反问手法,表明作者对秦统治者极尽搜刮而又极端不珍惜的愤慨。
    3. (3)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一句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通之处;这首词中的“”与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都写到了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无论是传统文化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作品都要对当下观众产生影响。《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中国风舞服,清奇秀美,舞者①______________,裙带生风。中国画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美学,《千里江山图》更有独特的体现,浓墨重彩、轻描淡写,巍峨壮丽、幽美灵秀……无不透着审美意蕴,笔意之中自带节奏感。线条的节奏感和舞蹈的节奏感是相通的,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令人②______________。唯美的舞姿,赏心悦目。如此③______________,让在场的观众也飘飘欲仙,也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沉浸其中,妙不可言。全剧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令人想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含义也可以表述为:“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月色如桥,古今相望,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李白《把酒问月》中两句诗的改写,结合语段,你认为改写后的诗句要表达什么含意?有何妙处?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坐着吃饭与站着吃饭哪个更香?研究发现,姿势会影响味觉感知,当人们坐着吃东西时,①___________。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如果保持站立的姿势,仅几分钟就会身体紧张,②___________。站立时,重力会把血液推向身体下部,导致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将血液压送到身体上部,从而加快心率;这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浓度的上升。(___________),后者会影响人们对食物口味的评价、对食物温度的感知以及进食的总量。那么,③___________?是的,根据科学理论,站着吃饭相比坐着吃饭,会使进食量减小。因此,如果你想要减肥的话,不妨尝试站着进餐。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连锁反应将降低感觉的敏感性 B . 感觉的敏感性受这种连锁反应影响 C . 这种连锁反应将使感觉的敏感性降低 D . 感觉的敏感性将因这种连锁反应降低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仅有 28岁的青年人在一条小船上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篇章,他们创造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红船精神。

    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人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忠诚为民。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红船精神。

    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人高喊“谁的青春不迷茫”,以“佛系青年”“空巢青年” 作为自己的人设,在“躺平”的道路上越来越丧。

    作为即将踏入青年行列的高一学子,你对以上材料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整合上述材料,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