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

更新时间:2023-02-14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古诗文阅读(46 分)
  • 1. 理解性默写
    1. (1) 《涉江采芙蓉》中“”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和爱人相爱却不能相守,团聚无望的忧伤之情。
    2. (2) 《劝学》中“”启迪我们:整天沉溺于空想,不如抓紧时间学习。
    3. (3)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写出了沦陷区百姓忘却亡国之耻,安于异族统治的现象。
    4. (4) 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写出了因道路冰滑而登山不易的情景。
  • 2.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各 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 B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论,不分

      C .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学习 D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模仿,效仿
    2. (2)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不必贤于弟子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一段首先阐述了老师的作用,然后论证从师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出择师的标准。 B . 本文第二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不良言行。 C . 本文最后一段提到的“古文”是指六朝以来重文轻道的骈体文,“六艺”是指《诗》《书》

      《礼》《乐》《易》《春秋》。

      D . 本文作者韩愈针砭时弊,有理有据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 各 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注],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   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注:差,通“瘥”,病愈。

    (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B .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C .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D .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与人交往时,自称字表示谦   虚,称对方的字则表示尊敬。 B . 游学,古代学者远游异地、从师求学的一种方式;也可指以所学游说各地,增智广识,交   友致学,求取官职等。 C . 孝廉,汉朝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察举科目之一。被举荐孝廉者,应孝顺父母,行为清   廉,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D . 太祖,皇帝的庙号,多用以称开国君主,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本文的“太   祖”是指曹操。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华佗本是读书人,又通晓养生术,当时的人以为他虽然年近百岁,却有壮年的容颜。 B . 倪寻、李延同时得病,华佗认为他们病因同但病症不同,就分别施治,让他们同时痊愈。 C . 华佗被押送许都下狱问罪,荀彧认为华佗的医术精湛,能救人性命,应当宽容饶恕他。 D . 太祖认为华佗本来能够治好他的头风病却故意留着病根不治,想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②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5. (5) 华佗不愿回到太祖身边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 各 题。

    病起书怀[注]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年)四月。当时诗人 52 岁,被免去参议官,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句叙事点题,“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也暗含被贬之意。 B . “孤臣”一句写诗人客居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内心感到失意与孤寂。 C . “京华”指南宋京城临安,颈联表现了京城百姓期待王师得胜回朝的热切心情。  D .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陆游病起挑灯看《出师表》,二人志向相同。
    2. (2) 朱熹称赞陆游“放翁老笔尤健”,诗中哪些思想感情体现了“健”?请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27 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 题。

    ①纵观人类几大古老文明,早期中国史学和古希腊史学最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中国古代史学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史学起到了垂范作用,而古希腊史学也深刻影响到了古罗马史学、犹太史学和拜占庭史学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和希腊是人类史学的两大发源地,在我们追溯史学范式的最初形成时应予以最多的关注和重视。

    ②中国与希腊的早期史学经典著作如《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和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希腊史》等,大都产生于轴心时代。埃及学专家金寿福在探讨古埃及未能上升到轴心文明的高度的原因时指出,古代埃及人“没有构建起能够保持这个文化核心的记忆模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在轴心时代取得突破的几大文明都有能力重新构建过去,形成崭新的文化记忆模式。我们认为,中国和希腊能够取得这种突破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他们的史学家都对历史学的求真旨趣和教育功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

    ③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述早期人类的观念时说,原始人对自己和社会基本上不抱历史的、发展的态度,他们认为,将来会与现在相同,就像现在和过去一样。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观念中,人们尚未发现实质性的历史变化,自然就没有产生历史学的必要。

    ④而在进入文明之后的很长一个阶段内,由于有了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人们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而怀念过去,这导致“历史倒退论”在不同地区普遍流行过。在希腊,荷马与赫西俄德就都持这种观念。比如,荷马赞扬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狄奥墨得斯,称这位英雄能够独自“轻巧地举起偌大的石头”,而“当今之人就是两个也莫它奈何”;在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中,奥林波斯诸神起初创造了“一个黄金种族的人类”,他们“没有内心的悲伤, 没有劳累和忧愁”,之后则是一代比一代恶劣的种族。赫西俄德的看法代表了古希腊人传统的历史观。而在古代中国,无论是儒家对唐尧、虞舜的讴歌,还是道家对神农、黄帝的追慕, 都体现出类似的观念和情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大同之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是斗争局面。孔子更为哀叹的则是“尧舜之治”与“三代之英”都已隐去的“礼崩乐坏之世”。

    ⑤但是,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开篇就宣称,无论从战争还是其他方面来看,以往的事件“都算不上伟大”。修昔底德笔下的“古史叙事”没有给“黄金时代”和神话英雄留下一席之地,而是反映出那时的生活是“严酷、肮脏、野蛮和短促的”。由于以往的时代不再被认为比现时代更美好,而是与当下和未来时代相似,修昔底德才会相信探求真相的历史著作将对人类起到教育作用,并成为“永远的财富”。

    ⑥因此,历史不再是倒退的,而是复杂的周期性循环。这一观念在思想史上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在中国,墨子与韩非子都已认为尧舜之世是一个“茅茨不翦”的简陋时代,韩非子更是嘲讽了“法先王”的守旧观念。同时,“美先王之道,崇尧舜之世”的儒家亦并非不知历史的变化,但他们相信有某种“定数”存在。孔子从夏、商、周的王朝更替中看出了礼虽“损益”,然“百世可知”的“规律”,而孟子相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身为阴阳家的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似在综合这些关于历史发展和循环的讨论。韩非子推崇的发展创新的“法后王”思想和邹衍“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史观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西汉,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初衷是为了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他也自觉继承了孔子“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的史学求真旨趣。当然,这背后同样隐藏着一种复杂的循环史观,以及对史书能够保存功业、惩恶扬善的信念。

    ⑦总之,希腊和中国的史学家在各自的文明背景下“研发”出了新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叙事模式,突破了原始的简单循环观念和文明初兴后的“历史倒退论”,为历史学注入了求真和教化的“灵魂”,这无疑是最具理性价值的遗产之一。

    (选自白春晓《司马迁与修昔底德:两种历史理性的范式》,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金寿福认为古代埃及人只要构建起能够保持文化核心的记忆模式,就能使古埃及上升到轴心文明的高度。 B .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将来会与现在相同,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观念中,没有历史学产生的必要。 C . 类似“历史倒退论”的观念和情结,在中国古代儒家对唐尧、虞舜的讴歌和道家对神农、黄帝的追慕中都有体现。 D . 司马迁编撰《史记》隐藏着对史书能够保存功业、惩恶扬善的信念,是因为受了邹衍“五行相生相克”观念的影响。
    2. (2) 下列不.能.支持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 ( )
      A . 郭嵩焘:“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 B . 荀子:“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C . 李斯:“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D . 韩非:“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也。”
    3. (3)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 题。

    绝 品

    谈歌

    民国初年。保定城南有一家装裱店。店主姓常。三十几岁,穿长袍,很斯文,人叫他常先生。   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常先生是外埠人。几年前到了保定,开了这店,常先生常常一个人到保定望湖楼来饮酒。常   先生善饮,久之便与刘三爷相熟了。

    三爷是望湖楼的常客,保定的酒楼茶肆是富商们谈生意的地处。三爷来望湖楼是奔生意而来。   常先生学问大,善谈。三爷考过秀才,饱学。两人渐渐谈得入港,由此熟了。三爷就常常到常先生店里购些字画收藏。常先生也偶尔推荐一些字画给三爷。王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

    那天,三爷又与常先生在酒楼闲侃,侃了一会儿,常先生左右看看,凑近三爷。低了声音道:   “我手上现有一张古画,主顾要大价钱。我劝三爷吃进,三爷可否有意?”

    三爷笑道:“那边开价多少?” 常先生道:“三千大洋。”

    “三千?”三爷倒吸一口气,就有些口软。

    常先生笑道:“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委实是主顾急着用钱,才忍痛   抛出。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

    常先生又道:“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三爷看常先生一脸郑重,点头说记下了。

    第二天,常先生携一布包,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   里面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打开,那纸已泛深黄。但托裱一新。

    三爷埋头看画,却看不出名堂。抬头淡然一笑;“刘某眼拙,还望常先生指点。”  常先生笑了笑,郑重说一句:“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三爷也庄重接下:“刘某记下了。” 常先生就告辞。

    第二天,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已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

    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

    常先生从此失踪,保定街上便传常先生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改名换姓,来保定藏身。   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又过了些日子,妻子马氏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

    那行家认真看过,一阵无语之后,长叹一声:“此画不假,可惜是揭品,便不值几文了。所   谓揭品,即一张画分两层揭开。这非是一般做假者能所为之。此画更为厉害的,是将一张画揭为   两张,且不露一点痕迹。这张是下边的一层,不值钱的。但此画揭得平展,无痕,均称,也算得   上世上罕见的装裱高手所为了。”

    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千虑   一失,或许常先生走了眼。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

    再一年,三爷店铺中的伙计到京城办货,回来后说亲眼见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   命党。临行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三爷听得浑身一颤,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泪就匆匆地淌下来,直打湿了衣襟。

    过了几年,战祸迭起。三爷的生意便不再好做。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三爷也就病倒   在了床上。

    这一年冬天,保定来了一个姓王的商人,收购古董字画。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   去卖了。下人偷偷地告诉了三爷,三爷大怒,让马氏取来卖字画的钱。三爷颤颤地下了床,拄一根拐杖,顶着细细的雪花,到客栈去寻那姓王的商人。

    王商人听了三爷的来意,皱眉道:“已成交,怎好反悔?” 三爷摇头,就把常先生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

    王商人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

    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   才是啊。”

    三爷一怔,回转身笑问:“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不知真伪如何?”  王商人笑道:“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三爷忙问:“何为倒装置?”

    王商人道;“所谓倒装置,即把原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   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更是绝品。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

    三爷听得迷了,就问:“先生可能复原?”

    王商人摇头叹息:“若复原,怕是要有尽代高手才行。我家三代做收藏生意,父辈只说过有倒揭两层者的特技,不曾想还有倒揭三层者的。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三爷点点头,又问一句:“王先生做收藏生意,不知收藏可卖?” 王商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三爷微微笑了,赞叹一句:“好。”就让下人把那捆字画交与王商人:“这捆画,我送与先生了。”

    “如何使得?使,使,使不得啊。”王商人惊了脸,口吃起来。

    三爷叹道:“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就唱一个诺,转身走了。

    门外已经是满天大雪。

    王商人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搀扶着一路去了。 雪,哑哑地落着。

    四野一时无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语言简洁典雅,比如开篇写常先生、刘三爷,只三言两语就交代了二人的身份地位和   特长修养。 B . 常先生和刘三爷相识相知,凡是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三爷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表明三爷非常信任常先生。 C . 在王商人欣然退画并叮嘱刘三爷要悉心收好国宝时,故事真相大白,小说情节达到了最高潮。   D . 文章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无声胜有声”,借满天大雪巧妙地烘托了主人公义满乾坤的高大形象。
    2. (2) 小说以“绝品”为标题,意味深长。在文中,你发现了哪些“绝品”?
    3. (3) 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7 分)
  • 7. 名著阅读
    1. (1) 电视剧《大宅门》中,家族中的二奶奶一直看不起二媳妇杨九红的出身,一辈子都没有让她进自己家门,而且还把杨九红的女儿从襁褓当中抢走占为己有,因而造成杨九红悲剧的一生。   二奶奶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乡土中国》中( )重要概念。
      A . 乡土本色 B . 差序格局 C . 无讼 D . 长老
    2. (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一对中国夫妇在澳洲定居,妻子把自己的母亲接到了澳洲居住。这位中国妈妈闲来无事就把   屋子后的空地东挖挖西挖挖,种上了扁豆、西红柿、黄瓜等各种蔬菜……不久,空地变成了生机   勃勃的菜园。

      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学术观点,分析材料中的中国妈妈这样做的原因。

  • 8. 语言文字运用

    电影从诞生起,就一直在技术层面追求变革、创新和突破,让观众的观影体验更为逼真,更为震撼,有更丰富细腻的视听享受。但人类对于感官欲望的追逐永不满足,其上限在哪无人知晓,   这意味着电影创作者需要在这条技术迭.代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大多数人其实无法分辨 4K 画质和 8K 画质有什么区别,也说不清多了两条声道之后是否听觉效果就有了质的飞跃,至于能否看清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里人的面容,也不是那么重要。进一步   说,如果超出了人类感官的生理极限,对那些                   的声音处理、那些   的画面质感,观众一旦习以为常,就会熟视无睹。电影的复杂性在于,它虽然也是机械.复制的产物,但观   众从来不会先入为主地嫌弃它没有“灵韵”。因为,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形成了它的魅力,这   与它的载体和播放媒介关系不大。从这个层面来说,某些电影近乎迷狂地追求视听效果,不仅   是                            , 还容易    

    1. (1)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    迭          ②履           ③械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细致入微     纤毫毕现       舍本逐末     自食其果 B . 纤毫毕现     细致入微       本末倒置     自食其果 C . 纤毫毕现     细致入微       本末倒置     作茧自缚 D . 细致入微     纤毫毕现       舍本逐末     作茧自缚
    3.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电影的魅力来自它的内容和形式本身,与它的载体和播放媒介关系不大 B . 电影的魅力来自它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它的载体和播放媒介与之关系不大。 C . 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导致了它的魅力,与它的载体和播放媒介关系不大。 D . 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导致了它的魅力,它的载体和播放媒介与之关系不大。
四、 写作(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中语文老师提倡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还为同学们列了阅读书单。张华同学打算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时间好好读书。可是,平时课余时间总是很少,而一到周末,他又忍不住拿起手机,   点开朋友圈,刷起短视频……一学期下来,张华一本书都没有认真读完,他感到很懊恼。

    如果你是张华的同学李明,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会,给张华写一封信,引导他更好   地阅读。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