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 1. 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②杜甫《登高》中“”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2分)
  •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观沧海》《短歌行》都是四言诗,语言质朴,节奏鲜明而感情深挚,是曹操诗歌代表作。    B .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芣苢》。    C . 《师说》作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文章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倡导师道的回归。    D .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又称格律诗,在字数、句数、声韵、平仄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杜甫的《登高》就属于近体诗。
  • 3.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绝艺或独门秘方素有“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之说。      B . 古人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来赞美夫妻间平等和睦的关系。       C . 《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不仅有田产,还有私塾、祠庙。       D . 《白鹿原》中,族长白嘉轩能以祖宗家法为由,对族人动用私刑。
  • 4. 对下列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人道”意思是“有人说”。     B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鼓”“吹”的主语都是嘉宾。     C . “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掩”都是“挺拔”之意。     D . “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故”指“容貌依然照旧”。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登泰山记

    ㅤㅤ泰山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ㅤㅤ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ㅤㅤ戊申晦,五鼓,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ㅤㅤ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ㅤ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ㅤㅤ桐城姚鼐记。

    1. (1)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京师风雪       乘:冒着 B . 齐河、长清       历:经过 C . 而半山雾若带然   居:居住 D . 其远古刻尽失     漫:模糊
    2. (2) 下列各项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泰山阳                 越长城 B .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 C . 余所不至也               此东海 D . 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子颍坐日观亭
    3. (3)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处在南北分界地方的,是古长城。

      B .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C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只见苍老的高山上覆盖着白雪,烛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D .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4. (4)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泰山之阳”:“阳”指的是泰山的南面。 B . “乾隆三十九年”:“乾隆”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 C . “戊申晦”:“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 . “桐城姚鼐记”:“桐城”是明朝学者姚鼐的籍贯。
    5. (5) 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姚鼐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他此行是与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从京城出发。 B . 作者开篇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景色分外壮观。 C . 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山水、风雪、日光,勾画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D . 本篇游记写景角度灵活,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手法,泰山的景色形象生动。
    6. (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②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7. (7) 请简要概述作者登泰山途中经历了哪些困难。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 6.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1) 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
      A . 《诗经》 B . 《乐府诗集》 C . 《唐宋近体诗集》 D . 《万首唐人绝句》
    2. (2) 下列诗句,不出于《诗经》的一项是)(   ) 
      A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 (3)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 . “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 . “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 . 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4. (4) 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 7. 阅读下面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ㅤㅤ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ㅤㅤ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ㅤㅤ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ㅤㅤ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材料二

    ㅤㅤ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

    ㅤㅤ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ㅤㅤ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地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ㅤㅤ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ㅤㅤ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做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ㅤㅤ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1. (1) 依据内容,下列对材料出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下乡》 B . 《差序格局》 C . 《无为政治》 D . 《血缘和地缘》
    2. (2)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单系家庭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都是血缘关系。 B . 依血缘去继替既不会是一个社会唯一的方式,也是不易为一个社会所完全抛弃的。 C . 谁是你的父母,是不以你的意志而发生改变的,因为那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D .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人们之间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
    3.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稳定。 B . 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社会变迁越快,血缘作用就越弱,反之亦然。 C . 用血缘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是最没有理由的。 D . 血缘社会关系中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因为要注意各方平衡。
    4. (4)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
      A . 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 B . 社会结构稳定,缺乏变动。 C . 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和血缘不分离。 D . 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
    5. (5)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契约社会”的特征。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微塑料入侵

    ㅤㅤ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这一概念是2004年由英国的科研人员首次提出来的。微塑料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由于体积小,肉眼常难以辨别。微塑料多见于各种海洋生物,主要存在于鱼类的组织器官中。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认为,海洋中微塑料与大型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相同。2018年1月,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说明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ㅤㅤ依据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是指在制造出来时体积就很小的塑料片或者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这些微小的塑胶颗粒,被众多洗护产品用来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风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ㅤㅤ塑料耐用、成本低、可塑性高,已经广泛使用在工业及日常用品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普通的塑料无法生物降解,只会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这些都是微塑料的来源。有关资料显示,海洋中大约有80%的塑料碎片来自陆地的污染,还有20%来自船舶的活动。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亿件,至少25万吨的塑料浮在海洋中。

    ㅤㅤ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应该是经口进入人体的,我们食用的海产品、饮用的瓶装水等,可能是人体内微塑料颗粒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中,甚至饮用水、海盐、蜂蜜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ㅤㅤ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大量微塑料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应该说,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许多机构和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7年的调查认为,人体摄入的微塑料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也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甲】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乙】仍会有少量存留在体内,长期蓄积下来,【丙】可能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影响人们的健康,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

    ㅤㅤ有研究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些细小的颗粒,对人类可能是有害的。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水、食用海产品所摄取的微塑料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从源头减少微塑料势在必行。

    (取材于纪光伟的同名文章)

    1. (1) 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尽管

      但是

      B . 尽管

      所以

      C . 因为

      所以

      D . 因为

      但是

    2. (2) 下列有关“微塑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塑料体积微小,肉眼难辨,发现较晚,因此完全没有引起人们关注。 B . 2018年南极地区发现微塑料,说明微塑料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C . 塑料耐用、成本低、可塑性高,已经广泛使用在工业以及日常用品中。 D . 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多数不会被人体吸收,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3. (3) 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塑料的形态——微塑料来源——如何进入人体——对人的危害 B . 微塑料的形态——来自何方——微塑料的特点——对人是否有害 C . 整体介绍微塑料——来自何方——如何进入人体——对人是否有害 D . 整体介绍微塑料——微塑料来源——微塑料的特点——对人的危害
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 9.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周六学校组织同学参加“社区义务劳动”,你的好友因要与其好友聚会而不愿参加。请你给这位好友发一条微信,鼓励、劝说他(或她)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该活动。要求150字左右。

    ⑵请以“冬天的汗水”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 1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⑴“必由之路”意思是必定要经过的道路,也可引申为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国家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有一些路是绕不开的,是必须走的。“必由之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ㅤㅤ请以“说必由之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⑵请以“节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