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 题。

    材料一

    不久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发布,引起人们对辞书的广泛关注。我国辞书编纂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新华字典》《中华大百科全书》等,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构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辞书在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语言文字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文字规范化最重要的工具,是社会语言文字规范的标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顶层设计、供给侧、公众号、云计算、碳中和、刚需、慢生活、自拍等新词。又有见贤思齐、厚德载物、束俛、竹枝词等此前未收入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词语,并收录了一些词语近年来增添的义项和用法。这些增补的词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引起的各方面变化。当然,也删除了一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以及个别查阅价值不大的词语。此外,本次修订明确了大众近年来关注的一些字的写法、读音等问题。如“说客”的读音问题,注为“shuì kè”,同时为反映社会语言实际情况,在该词条后面注明“现在也读shuō kè”。

    在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修订内容的同时,很多人认为当前网络词典、网络百科全书已很流行,传统纸质辞书应该进行数字化探索 。的确,人们查阅辞书的习惯在发生改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辞书人发扬辞书编纂传统,开启“融媒辞书”研究与实践,力求最大限度地汇集智慧,提升辞书质量,服务大众的辞书生活。

    “融媒辞书”首先是辞书大数据库,容量几乎无限,内容不受篇幅制约。其次,释义方式可以模态化,比如,“跳、蹦、跑”和“掐、拧、捏”等动词,用文字解释费劲,用影像显示就相对简单。再次,可以方便地实现跨界关联,不同的辞书及其他数据关联起来,要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查询需求。而且,可以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查询定制,快捷、精准地向读者提供信息。读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补充辞书条目、修改完善条目内容,而内容若被收入辞书,读者就成了辞书编纂的参与者。

    (取材于李宇明、王楠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现今已有300多种网络辞书和辞书App,深刻影响着大众的辞书生活。以《现代汉语词典》App为例,它完整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原书内容,支持数字版、纸版界面一键切换对照阅读,支持手写、语音、摄像头多种输入方式,提供著名播音员李瑞英标准词语播读,以及智能问答助手、词汇分类学习、日识一词个性化学习、同义词辨析、易错词闯关等增值服务,有助于使用者准确高效地理解汉语知识与文化,规范地运用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最有影响的语文词典,以它为代表的电子辞书,带给大众全新的词典应用和语言学习体验,标志着辞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在辞书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研究者重视读者的体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转向“融媒辞书”。例如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它不是一个单独的辞书应用,而是为阅读、资讯、学习等其他应用提供赋能服务的应用。平台聚合权威工具书内容,收录了国内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多个学科门类的精品辞书,如《英汉大词典》《心理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构建起一个系统、可信的知识数据仓库: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将库藏数据嵌入合作伙伴的各类应用,包括旧读 App、新闻客户端和搜索引擎等,以响应和解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阅读查检需要。

    “聚典”用户在电子阅读中遇到需要查检的知识点,只需点击屏幕选中,后台便迅速匹配目标释义,并即刻以弹窗的形式显示。用户了解释义后在屏幕空白处轻点,弹窗消失,继续阅读。用户查检的热点、没有搜到的词,能及时反馈到后台。后台启动编辑流程,以最快速度完成相关内容的撰写、编辑,保证平台内容数据不断充实。“聚典”上线两年以来,已与包括学习强国、微信读书等20多家各类应用建立了合作,累计为3000多万用户提供了6亿多次知识查检服务。“聚典”平台重新定义了工具书的使用方式,改写了用户与工具书的关系,能让用户高效便捷地获得权威准确的知识内容。

    (取材于毛文涛、陈雪等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的词语反映时事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化,如“顶层设计”“供给侧”等。 B . 有的词语反映科学技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云计算”“碳中和”等。 C . 有的词语表现现代人的网络特色生活,如“刚需”“慢生活”“自拍”等。 D . 有的词语表现流传久远的传统文化思想,如“见贤思齐”“厚德载物”等。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融媒辞书”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着巨大库藏容量,收录内容不受限制。 B . 具有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提供模态释义。 C . 可实现跨界关联,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D . 可实现交流互动,读者能参与辞书编纂。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词语查检活动的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现代汉语词典》App查检“功夫”,还可借易错词闯关定制学习。 B . 在"聚典"查不到“束修”这个词,要在《现代汉语词典》App查检。 C . 在"聚典"能查到“司马迁”“陶渊明”“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信息。 D . 在“聚典”能查检“心理舒适区”这类词语,个人还可修改辞条内容。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辞书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
      A . 纸质辞书版本在更新,网络辞书可修改,辞书在不断修订中丰富。 B .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都属于辞书,辞书是工具类图书的总称。 C . “聚典”收录了多个学科门类的精品辞书,辞书内容的涉及面广。 D . 《现代汉语词典》App提供多种增值服务,电子辞书更具影响力。
    5. (5)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开展“融媒辞书”的研究与实践。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

    夫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叶作目蔽,珠为耳鳅,二关外 , 视听内隔,固其宜也。而离娄察秋毫之末,不闻雷霆之声;李子听清角之韵,不见嵩岱之形。视不关耳而耳不闻 , 听不关目而目不见者,何也?心秋毫,意入清角故也。是以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剞劂【1】之手,而不能 , 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 , 倾心听之,将闻未闻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深微,情有暂暗,笙滑之也。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际,有鸣鸿过者,弯弧拟之,将发未发之间,问三五,则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弈秋之弈,隶首之算,穷微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弈败算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以替聋之微,而听察聪,视明审者,用心一也。

    夫蝉难取,而黏之如掇;卷耳易采,不盈倾筐,专与不专也。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散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1】剞劂:雕刻用的刀具。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关外    拥:通“壅”,阻塞 B . 秋毫    溺:沉浸,沉潜 C . 非有也    差:差别,差异 D . 视明者    审:清楚,明白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耳目候心       专听也 B . 而不能者      有吹笙过 C . 三五     入于神 D . 然而心在笙鸿弈败算挠者            卷耳易采,不盈倾筐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

      那么听诵读之声就会听而不闻,读简牍文字就会视而不见

      B . 视不关耳而耳不闻

      看东西时没有堵上耳朵,耳朵却听不见

      C . 非弈道深微,情有暂暗,笙滑之也

      不是下棋之道精深,是情绪一时陷入低沉,笙声扰乱了他

      D . 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

      聋人失聪,眼睛不可用来听声音,因而专注于看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不能同时完成,是因为心不能同时专注于两件事。 B . 离娄、季子等人的事例,说明如果用心专一,就能够抵抗各种外界干扰。 C . 不仅仅是学习,做任何事都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样难事就可能会变简单。 D . 文章与荀子《劝学》都关注“学”,两文中“用心一也”的含义大致相同。
    5. (5) 选文论点鲜明,论证逻辑严密。请以第三段为例,谈谈该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 3.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1. (1) 孔子对“直”的阐释丰富。请结合上述语句中有关微生高、史鱼的内容,解释“直”的含义。
    2. (2) 上述叶公和孔子的对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1】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2】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2】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注释:【1】组诗作于与可亡故后。在最后一诗后,有作者自注:“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2】春蚓:出自《晋书》,形容书法作品中的字无筋骨。【3】谀墓:为人作墓志所得报酬的戏称。

    1. (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可画竹时”四句描述与可作画时达到了身心两遗、物我两忘的境界。 B . “若人今已无”四句慨叹与可故去,而今世人只知画柳树,不再懂画竹。 C . “君看断崖上”两句描写与可笔下之竹,“蛟蛇走”形象地写出霜竹特点。 D . “晁子拙生事”四句写晁补之家境贫寒,却“谀墓”得画,可见其品性。
    2. (2) 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诗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含蓄而富有表现力。 B . 第二首诗描绘霜竹时,由远及近,在反复对比中咏叹,曲折有致,情思邈远。 C . 第三首诗描述晁补之藏画之事,语言质朴而风趣,蕴含着深厚、复杂的情感。 D . 三首诗以“竹”为核心意象,在诗意上层层推进,揭示与可画竹的艺术魅力。
    3. (3) 诗人借组诗表达了自己对画家和藏画者的丰富情感,请结合组诗具体内容简析。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因其啼声悲切,往往用来渲染愁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表达了谪居浔阳的痛苦心情;又如李白《蜀道难》中“,愁空山”,营造了空寂苍凉之境,抒发了蜀道难行的愁绪。
    2. (2) 杜甫的登高之作,写景境界阔大,气势雄浑。如《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秋景苍茫寥冰;又如《登岳阳楼》中“,乾坤日夜浮”,展现了洞庭湖恢宏气象。
    3. (3) 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父母经验谈”专栏。其中一篇文章以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为主题,介绍父母如何顺应孩子天性,陪伴其成长的教育智慧。
    4. (4) 在“青春献礼二十大”活动中,校长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勉励和警醒青年学子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安逸,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虫声远近

    月明之夜,听到细细的虫声,唧唧—唧唧唧唧一像谁在叩门,叩城市之门。

    这是在城市的某栋寓所里。我知道是蛐蛐叫声,就在我房门边。我意外得要命,也惊喜得要命,好像有旧友来访。

    想着这一只蛐蛐究竟是怎么进了我的屋子,想来想去,可能是我滨江小镇家里的一只蛐蛐在夜间爬进了我的包裹,然后书童似的一路跟着我上高铁,转公交,进入一栋清寂的寓所里。

    这只蛐蛐,有着和我同样湿润的方言,有着和我同样习惯白日沉默夜晚独自沉吟的生活方式。

    在我小镇的那个家里,楼下有树有草坪,房前是一条清瘦小河,虫子们在广阔天地中热火朝天地生活。有时入夜,虫声汪洋恣肆,或如部落篝火狂欢,或如宫廷里钟磬齐鸣。那时我想着,还有一个低处生活的昆虫王国,那里子民兴旺,那里车水马龙,那里锅碗瓢盆婚丧嫁娶,那里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就禁不住莞尔。一入夜,我们乡下人就把自己宽广的生活像折扇一样收拢,把空间和时间腾让给小小的昆虫;昆虫又那么乖巧,只得一隅便可欢歌一乡 人与蛐蛐,同在清秋凉夜里,同享天地月色水汽。

    我小镇的书房里,也到访过蛐蛐,好像有两只。那时是深夜,小镇寂静得像一本已合上的书,我在书桌边,听着一呼一应的虫声,有时想,在我不在书房时,这两只蛐蛐会不会用细长的触角翻书,用牙齿读字。它们把书本搭建出的空间作为音乐大厅,伴着我的灯光,在那里展示歌喉。深夜读书,或在电脑上敲字,有虫声近在咫尺相伴,此境胜过童子焚香,胜过知音剪烛。

    从前教书时,给学生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总觉得苏轼写漏了什么。跟学生一起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柏影也",读着读着,我似乎听到了月色里有虫声。是的,依据我的乡居经历,在乡野的秋夜,除了月色,除了竹树的影子,一定是有如珠如雨如茂密秋草似的虫声。

    童年时常伴着奶奶去姑妈家,在有月光的晚上,我们缓缓步行,也像苏轼和张怀民那样走在乡下的月色里,虫声,清脆明亮 , 带着露水和草木的气息,带着河流的气息,带着砖瓦泥土的气息,一路把我们密密包围,好像我的裙子上也落满了虫声,奶奶的银发上也挂满了虫声。

    我们沿着河堤走,没有月色时,水是白的,路是黑的,我们弃白择黑而行。河堤的树荫里,堤吸的草丛中,人家的屋檐下,虫声像一道道细光破黑而来,为我们引路。虫声淹没了我们的脚步声,我们像在夜色里浮游。我们仿佛看见,虫子们在夜露里梳洗身子,喊饮清凉,擦拭翅膀。

    我们走在虫声里,走在人世的夜路上,内心安妥。有虫声的地方,就是清凉太平的人间。“虫声新透绿窗纱”,中学时代第一回读到这诗句,竟有认祖归宗一般的欢喜。原来虫声也是可以入诗的。从前一直以为寻常虫声,如我们乡下孩子一样粗鄙,是跟风雅沾不上边的。猛然间却发现,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是一直活在诗里的。当城里孩子在欣赏贝多芬、莫扎特之时,我们乡下孩子在月色水汽之间,在泥土草木之上,听着天籁之音。虫声透过窗纱,透过外婆门前的木槿篱笆,经过我们稚嫩敏感的耳朵,最后入驻诗文,百年千年下去。

    有时凌晨醒来,窗外天光微蓝,室内虫声已歇,我睡在亘古流淌的长江之侧,船声、水声、草木摇曳之声都近在耳畔。渺小卑微的自己于古老的长江而言,恰似一只小虫暂时卧睡在松软的土穴里。

    《诗经·七月》里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农历九月十月的虫声,细听能听出深长的归意。

    在我小镇的家里,有时读书到深夜时,忽听得虫声暮而似的,从楼下走廊里攀上来。叫——聊,唧——仰,节奏已然缓慢,透着一丝清寒之气,听得我放下书,惘然若有所思,迟迟不能入眠。掌着一盏灯,觉得自己正枕着虫声,我的小楼正枕着虫声,我的小镇正枕着虫声,静谧的人间也正枕着虫声……虫声托起我们,虫声托起世界。我们和世界,一起在清凉的虫声里荡漾,一刻长久如同永恒。

    十月的大地,白露凝结成霜,寒气笼罩四野。豆大的蛐蛐们不对歌求偶了,不结伴合奏了,也不激情四射地语惊四座了。天气一凉,树叶一落,生命掉转马头,只向着归处。它们拖家带口,住进墙角下的缝隙里,住进家具破损的裂缝里,住进草屑瓦罐之间,开始蒙古长调一样低低地唱咏———在夜半之时,整个村庄静得像一只古瓮,这时,灿蛐们叫起来,那声音在静夜里缭绕回旋,似乎有了颤音,掺央着古老而幽怨的叹息。

    听着这样的虫声,觉得世界再大再远也不想去一探究竟了。远方再诗意,都不如静夜里的一盏灯、一本书。这时,你愿意像蜗牛一样,慢腾腾伏在草丛里,在低洼的江湖间,收回触角,蜷栖在一座小小的壳里。

    在我的城市寓所里,临窗远眺,皆是楼宇接楼宇。一种身为寄客的漂泊感常常令我默然,可是,在那几个秋夜里,忽然响起的虫声,令我如行乡间小路,身心怨觉有了依归。听着一维缕细细的虫声,蒙胧恍惚中,手中的书页也漫漶进往事里——那一行行的文字,化作旧时故乡的一片片水田、一哇哇庄稼、一座座临水的农舍,一列列放学归来的少年。我闭上眼细听,虫声正从田埂间,从庄稼叶子下,从乡村人家的屋檐下,从放学少年的脚趾间,一段段奏唱起来。

    它是《诗经》里的那只蛐蛐。在清寂的月明之夜,一线虫声,像河流系住村庄一样,摇漾着,将我柔柔地在灯火人间。

    (取材于许冬林同题文章)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虫子们在广阔天地中热火朝天地生活        热火朝天:热烈欢快明亮:响亮通透 B . 虫声,清脆明亮 , 带着露水和草木的气息    明亮:响亮通透 C . 蒙胧恍惚中,手中的书页也漫漶进往事里     漫漶:模糊 D . 将我柔柔地在灯火人间                   系:系绊,束缚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虫声叩城市之门而带给作者惊喜写起,引出对虫声陪伴自己的小镇生活的回忆。 B . 作者描述在虫声萦绕中行路的经历,勾画出一幅清新可爱的乡村夜行图,语言灵动自然。 C . 虫声令作者回想起往事,身心有了归处,她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美好的少年时代。 D . 文中多处引用诗文,在关联拓展中叙写虫声,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化韵味。
    3. (3)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些诗句将无形的乐声描摹得生动可感,本文描摹虫声也颇有特色。请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

      ①有时入夜,虫声汪洋恣肆,或如部落篝火狂欢,或如宫廷里钟磬齐鸣。

      ②忽听得虫声暮雨似的,从楼下走廊里攀上来。

    4. (4) 本文题目“虫声远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 7. 语言基础运用

    ①近年来,北京市实施了循环利用雨水的“海绵城市”工程。②工程利用砂石坑、公园湖泊、工业退水湖等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并研发了硅砂蜂巢调蓄净化系统,实现了“蓄水和净化同体”③同时,修建了像海绵一样能吸水的生态绿地,增强了收集、涵养、净化水源的综合效应。④据统计显示,全市已建设海绵项目5237个,重点项目可实现85%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⑤未来,北京“海绵城市”工程将加速推进,留住宝贵的天上来水。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②句中画线处的引号可去掉。 B . ③句中画线语句有语病。 C . ④句中加点词应该去掉 D . ⑤句中加点词不能去掉
    2. (2) 把“涵养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加入第①句,完善句意,使之连贯、通畅,逻辑严密。

      请把完善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 8. 微写作

    高三学习任务重,很多学生忽略规范书写。为了促进学生端正认识,改变不良写字习惯,年级组决定召开“写好汉字”的年级主题活动。请你为参加年级主题活动做准备,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字数不超过150字。

    ⑴很多同学写字潦草,没有良好书写习惯,谈到问题原因,都归咎于电脑。对此,大家展开辩论。请写一段辩论词,表明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⑵有的同学认识到自己书写存在问题,想做到书写工整、清楚。如何在高三学习生活中改善自己的书写状况?请为这些同学写一份“练字建议”。要求:内容具体,用语简洁。

    ⑶笔与纸陪伴我们书写,陪伴我们成长。请以“笔与纸”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 9.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萧统《文选序》

    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

    ——吕思勉《经子解题》

    在上述材料中,两位学者谈论先秦诸子文章,指出先秦诸子写文章重视“意”,不追求“文”,但他们文章之“文”亦斐然。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以“我们正年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