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化学...

更新时间:2023-02-24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下列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A . 粗盐 B . 金属镁 C . 烧碱 D . 氯气
  • 2.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错误的
    A . 硫酸属于酸 B . 乙醇属于有机物 C . 纯碱属于盐 D . 氢氧化钠溶液属于电解质
  • 3. 下列关于氯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叙述中,错误的
    A . 常温常压下,是黄绿色气体 B . 在化学反应中能表现还原性 C . 加热能使次氯酸发生分解 D . 氯水和液氯的成分相同
  • 4. 1991年,我国化学家张青莲用同位素质谱法准确测得铟元素(In)的原子量为114.818±0.003,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新标准。已知In位于元素周期表第5周期ⅢA族。下列说法错误的
    A . In的金属性强于Al B . I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C . In为过渡元素 D . In的最高价为+3价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自然界中存在单质形式的钠元素 B . 实验室中,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中 C . 四氧化三铁俗称铁红,常用作红色颜料 D . 工业炼铁的原理是将铁元素从矿石中氧化出来
  • 6. 关于如图所示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比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 B . 乙中 C . 乙比甲中KCl的溶解度大 D . 乙中
  • 7. 下列金属氯化物可由相应金属单质与稀盐酸反应得到的是
    A . CuCl2 B . FeCl3 C . FeCl2 D . AgCl
  • 8. 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作用时,当反应条件(温度、用量、浓度等)改变时,不会引起产物改变的是
    A . Al和NaOH溶液 B . Na和 C . 和盐酸 D . Fe和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的摩尔质量是16 B .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C . 25℃和101kPa时,气体摩尔体积大于 D . 1mol固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粒子之间的距离
  • 10.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制备胶体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该制备方法属于物理方法 B . 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 C . 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 D . 加热能促使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减小
  • 11.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下图,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A . B . C . D .
  • 12. 下列关于钠与水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
    A . 从元素化合价及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反应中产生的无色气体只能是氢气 B . 钠块熔化成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且该反应放热 C . 将酚酞溶液滴入反应后的溶液中,溶液变红,说明产物有碱性物质生成 D . 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a+H2O=Na++OH-+H2
  • 13. 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
    A .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 B . 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K>Na C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LiOH <KOH D . 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均生成过氧化物
  • 14. 下列试剂发生变质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 . 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 B . 打磨过的铁片露置在潮湿空气中 C . 硫酸亚铁溶液露置在空气中 D . 新制氯水保存在无色的试剂瓶中
  • 15. 下列关于的叙述中,错误的
    A . 二者溶液的相互转化均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B . 将铁粉加入氯水中,最终只能得到溶液 C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作为鉴别二者溶液的试剂 D . 分别向盛有溶液和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最终可得相同物质
  • 16. 下列方程式不能准确解释相应物质用途的是
    A . 用过氧化钠将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B . 用小苏打可以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 C . 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层: D . 用氯化铁溶液做腐蚀液制印刷电路板:
  • 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16gO3中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1mol B . 标准状况下,18gH2O的体积约为22.4L C . 标准状况下,30mLO2和20mLO3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1 D . 1mol不同的卤素单质做氧化剂时,所得到的电子均为1mol
  • 18. 通常利用反应:定性检验 , 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A . 被氧化 B . 每消耗1mol , 转移2mol C .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 D . 在该反应的条件下,氧化性:
  • 19. 由等质量的石灰石制备碳酸钙的两种实验方案如下(部分反应物或反应条件略)。

    方案甲:

    方案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上述两方案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 . X可以是Na2CO3 C . ④的离子方程式是 D . 若每一步均完全转化,则方案乙一定比方案甲的二氧化碳排放少
  • 20. 有人提出溶液的浓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即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配制一定质量摩尔浓度的溶液时,必须用到容量瓶 B . 将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换算为其质量分数时,必须已知该溶液的密度 C . 对于一种稀溶液(密度按计),其质量摩尔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在数值上相等 D . 分别取质量摩尔浓度相等的盐酸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一定恰好发生反应
二、综合题
  • 21. 下表所示为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请参照元素①~⑦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在上表中画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
    2. (2) ①有3种常见的核素,它们互称为
    3. (3) 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填周期序数与族序数)。
    4. (4) ②、③、④的气态氢化物中,热稳定性最强的是(填氢化物的分子式)。
    5. (5) ⑤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6. (6) ①~⑦中,元素最高化合价的数值最大的是(填元素符号)。
    7. (7) ⑤、⑥、⑦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两两之间均可发生复分解反应。

      ①由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上述反应的发生是由于

      ②写出上述反应中任意一个的离子方程式:

  • 22. 碘(I)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ⅦA族,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1. (1) 可用于治疗甲亢。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2. (2) ①碘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氯元素的弱,其原因是由于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逐渐增大,能力逐渐减弱。

      ②下列事实能够用“碘的非金属性比氯的弱”来解释的是(填序号)。

      a.碘单质的熔点高于氯单质

      b.高氯酸的酸性强于高碘酸

      c.的化合比的化合更容易

    3. (3) 氢碘酸是HI的水溶液,是一种酸性比盐酸强的酸。

      资料:ⅰ.盐酸和氢碘酸均可使氢氧化铁溶解,后者得到的产物中含有

      ⅱ.KI溶液不能溶解氢氧化铁,KI溶液与溶液反应的产物中含有

      ①盐酸与氢氧化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氢碘酸与氢氧化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结合上述资料,由物质性质解释①中两反应的异同:

  • 23. 某碳酸钠()固体样品中含有少量杂质。小组同学用不同的方案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纯度。

    已知:碳酸钠的纯度

    1. (1) 方案1:

      ①操作x的名称是

      ②溶液B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③该方案中,需测量的物理量有

    2. (2) 方案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测量样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纯度。

      ①样品中的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

      ③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B中试剂的选择依据是

    3. (3) 方案3:称量mg样品,并使其充分加热,冷却至室温,再称量固体质量为ng.则样品中碳酸钠的纯度=(用代数式表示)。[已知:
  • 24.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配制100mLNaCl溶液。

      ①需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是g。

      ②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需用到玻璃棒。玻璃棒在实验过程中的用途有

    2. (2) 下图表示NaCl在水中溶解过程的微观状态示意图。

      ①甲、乙、丙按发生的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②图中的微粒“ ”表示(填微粒符号),判断依据是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NaCl固体不导电,是由于固体中不存在离子

      b.NaCl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离

      c.NaCl溶液能导电,是由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 (3) 测定某NaCl溶液的浓度:取xmL待测NaCl溶液,逐滴滴入溶液,当恰好沉淀时,消耗溶液的体积是ymL。

      ①上述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待测液中

  • 25. 实验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备氯气及探究氯气的性质。

    资料:遇淀粉溶液变蓝,利用此现象可检验溶液中的

    1. (1) Ⅰ中制备氯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Ⅱ的目的是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则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3. (3) 利用Ⅲ、Ⅳ装置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

      ①实验前,向Ⅲ、Ⅳ中均放入干燥的蓝色石蕊纸花,并向中滴少量水将纸花润湿。

      ②实验时,根据Ⅲ中的纸花不变色及现象,甲同学得出初步结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及漂白性的物质。

      ③同学们分析后,认为用该实验装置不能得出“氯气与水反应有酸性物质生成”的结论,理由是

    4. (4) 利用装置V探究的氧化性。V中盛有溶液,随通入,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棕黄色。为进一步验证氧化后所得的产物,实验方案如下:分别取少量V中反应后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