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蝟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 . “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 . 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 . “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 . 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 . 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 . 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 (3) 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 . 《庖丁解牛》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 . 《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 (4) 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早晨我下楼时,发现姨婆倚在餐桌上,正在出神,我确信我就是她出神的中心,于是就更急于知道她对我的处置意向了。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一一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达我本人的意思,或许也为了更好地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更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身后,都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托我的一个朋友照顾他,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把他送去从事那个职业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姨婆很专注地听着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来说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

    “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着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了一起。“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姨婆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

    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有删改)

    【注释】特洛伍德小姐:大卫的姨婆。   谋得斯通小姐:谋得斯通的姐姐。   克莱拉:大卫的母亲。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 B . 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 C . 特洛伍德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最终决定收留大卫。 D . 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科波菲尔的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B . “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惴不安的“我”。 C . “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吧?”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D . 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3. (3) 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一)

    屈原者,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 , 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 , 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曰:“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有删节)

    (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功                 伐:夸耀 B .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C . 谗人间之,可谓矣   穷:贫穷。 D . 不毕见        靡:没有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B .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C .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D .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名”, 古人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B . “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C . “帝喾”,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 D . 婚,即婚姻,指结成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与现代婚姻的内涵不同。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学识渊博,有政治才略。他在楚国商议国家大事,负责制定法令制度;对外,他主持外交事务,深受怀王信任。 B . 屈原不畏权臣,坚守正道。他面对上官大夫的妒忌和强势,毫不退让,从而遭到上官大夫的诬陷,最终被楚怀王疏远。 C . 屈原洞察力强,有政治远见。张仪到楚国贿赂大臣靳尚而被楚王放回,屈原从齐国出使回来后,劝楚怀王杀掉张仪。 D . 屈原忠于楚国,爱国爱君。他被流放时,依然心忧楚国,心系楚王;后楚国灭亡,他也自投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5.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 (6) 屈原作《离骚》与司马迁著《史记》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请依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注释】①萧艾:杂草。②鸟尽废良弓: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前两句点明幽兰的生长环境和品性:生长在前院,饱含着芳香,等待着清风。 B . 三四句暗含对比,写在清风吹拂下,含香的幽兰与萧艾等杂草区别明显。 C . 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 D . 最后“鸟尽弓藏”的典故政治寓意深刻,也表明作者“觉悟当念还”的缘由。
    2. (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中,贾谊用“”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2. (2) 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3. (3) 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写曾经的感受,既如月光中带泪的珍珠,带着伤感;又如蓝田美玉的温润,引人怀恋。
    4. (4)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用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侧面表现乐声的感染力,并且交代了演奏者和演奏地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在民族危亡时       , 在一穷二白时       , 在时代发展中      ,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20年,各项挑战       在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不朽奇迹背后,始终如一贯穿着“老黄牛”精神。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不断发挥艰苦奋斗精神,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浴血奋战     奋发图强     劈波斩浪     纷至沓来 B . 奋发图强     劈波斩浪     浴血奋战     接踵而至 C . 劈波斩浪     浴血奋战     奋发图强     接踵而至 D . 浴血奋战     劈波斩浪     奋发图强     纷至沓来
    2. (2)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冒号 B . 顿号 C . 省略号 D . 引号
    3. (3)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B . 我们的小区,是安定祥和的大家庭。 C . 我们在峡谷中抬头仰望,天空似乎一条蓝色的飘带。 D . 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
    4.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面临“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不断发挥艰苦奋斗精神,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B .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不断发挥艰苦奋斗精神,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 C .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不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D . 面临“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不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耸人听闻,①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触目惊心: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②                          :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刻不容缓。其中,③                           , 据调查显示,孩子近视,一些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如何有效遏制学生近视高发低龄化趋势,请根据材料提出三条策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在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