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5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06年,大量反英传单和小册子流传于孟加拉地区,抨击英国殖民者“靠榨取我们的金钱而脑满肠肥”,要求“把外国老爷们从城乡赶走,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传单或小册子( )
    A . 拉开了“亚洲觉醒”序幕 B . 瓦解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 . 践行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D . 表现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 2. 19世纪末,印度已有五十万以上的产业工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等几个大城市。为了反对殖民者的压迫剥削,工人不断展开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1882_1890年印度发生了二十五次工人罢工。这(   )
    A . 推动了国民大会党的成立 B . 说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 . 表明印度无产阶级的觉醒 D .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 3. 1845年,某国元首宣称:“只有本大陆的人民有权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如果他们中的某一部分组成一个独立国家而建议要和我们的联邦合并时,这将是由他们和我们来决定而毋庸任何外国插手的一个问题。”这段讲话出台的背景最可能是(   )
    A . 普鲁士实现了德国统一 B . 亚洲资产阶级开始觉醒 C . 拉美国家纷纷取得独立 D . 列强势力深入非洲腹地
  • 4. 英属北美殖民地是由英国和欧洲移民建立,他们不但把英国的经济制度,而且把英国的议会制度带到北美来。1763 年以前,英国基本对殖民地经济采取放任政策。而西葡两国则把拉美殖民地则将本国的封建庄园经济移植到殖民地,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这种差异(   )
    A . 大大迟滞了拉美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B . 造就了两地区独立后政治体制的迥异 C . 取决于宗主国对待殖民地的不同政策 D . 至今仍然影响着上述区域的发展路径
  • 5. 提拉克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我们不希望成为白人的奴隶,我们就应该强有力的推进斯瓦德西(自产)运动……运动的目的是要消除欧洲人把我们当奴隶看待的制度,并且迫使政府给予我们英国公民所具有的一切权利。”这说明(   )
    A . 提拉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B . 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潮 D . 印度从此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 6. 1881年6月,自称先知派来的马赫迪(即伊斯兰教的救世主)号召人民起来开展圣战。同年8月,领导人民武装起义首战告捷后,迅速转移到西部科尔多凡山区,并以此为基地,迎战前来讨伐的英埃军。这反映出(   )
    A . 世界殖民体系遭受沉重打击 B . 苏丹资产阶级推动社会进步 C . 英国自身经济实力大大削弱 D . 非洲独立运动具有本土特色
  • 7. 1881年,苏丹爆发马赫迪起义。英国委任的苏丹总督戈登认为,人民的反抗斗争不仅仅“是由于一般的宗教狂热……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有关财产所有权的问题”。对马赫迪起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掠夺    ②起义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③实现了民族独立的目标    ④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8. (2022高三上·葫芦岛月考) 据统计,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0年中发生了60次暴动或政变,其中有6个总统被杀;秘鲁在1829年至1845年的16年间就更换了12个总统;委内瑞拉在1830~1900年发生了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 .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 不同种族的矛盾 C . 美国的门罗主义 D . 考迪罗独裁统治
  • 9.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进行了一系列交通设施建设,扩建了港口,修复并开通了许多新的商道;同时,在英印之间架设电线,创办电报通讯业务;此外,还在印度建立了全国邮政系统,实行统一的邮费制。英国殖民当局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助力印度社会转型 B .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 . 便于英国殖民扩张 D . 缓和与印度的关系
  • 10. 18世纪中期,西班牙国王卡洛斯进行改革。政治上削减拉美本土白人在政府的任职人数、驱逐拉美本土教士;经济上规定美洲只能同西班牙进行商贸往来。这些措施的实施客观上(   )
    A . 导致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B . 使拉美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C . 强化了西班牙对美洲的控制 D . 稳定了拉美地区的社会秩序
  • 11. 在19世纪后半期的拉美,教会作为大土地所有者,始终与提倡改革的自由派相对立。教会几乎支持任何有意维护教会利益和财产的考迪罗。这表明,当时的拉美教会(   )
    A . 维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 . 主导了当地的基层治理 C . 引发了严重的政教冲突 D . 阻碍了社会的近代转型
  • 12. 殖民时代,英国教育创造了一批新的熟悉外国语言和文化,接受自由主义和理性思想的印度人。他们崇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开始用西方思想作标尺来衡量印度,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据此可知(   )
    A . 英国的文化殖民具有客观建设性 B . 英国致力于保护印度传统文化 C . 印度的民族解放具有曲折反复性 D . 印度致力于宣传英国民族文化
  • 13. 19世纪中叶,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还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只是把外国侵略势力当作主要打击对象。19世纪末,这种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现行制度的设想与方案。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 B . 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 14. (2022高二上·花山期中) 在拉丁美洲赢得独立之后,曾并肩作战的几个殖民地却走向了分裂,这跟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玻利瓦尔的美洲联合建国构想是背道而驰的。并且,独立后的拉美又逐渐成为了欧美的半殖民地。这折射出(   )
    A . 欧美的武装干涉影响了拉美团结 B . 拉美独立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C . 西班牙殖民削弱了拉美民族意识 D . 拉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落后
  • 15. 拉丁美洲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庄园制。在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或请求考迪罗保护,或自己组织私人武装,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的人物。这说明(   )
    A . 封建庄园主成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力军 B . 庄园经济移植到拉丁美洲后发生了质变 C . 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D . 考迪罗势力的膨胀催生了封建大庄园制
  • 16. 柴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的领袖,1882年参加抗英战争,失败后被捕监禁。1918年率代表团赴英谈判,要求完全独立,并起草《民族要求宪章》。由此可知柴鲁尔(   )
    A . 领导埃及人民取得民族独立 B . 参加了阿拉比领导的反英斗争 C . 肯定是祖国党的领袖 D . 始终主张对英国妥协
  • 17. 一战期间,英国不得不让埃及发展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工业,以支持战争,使埃及资本主义在一战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在大战期间,许多青年农民也由于参加战争,经受了锻炼,对帝国主义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成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基本群众。材料表明了一战对埃及民族民主运动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①促进埃及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为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埃及民族民主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④使埃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③④ D . ①②
  • 18. 1905-1911年,伊朗革命时期,报业空前发展,报刊一度发行到伊朗的大中小城市,一些报刊经常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语言讽刺伊朗的封建制度,反对奴役妇女,反对吸食鸦片。这主要反映出( )
    A . 立宪派已将人民群众广泛动员起来 B . 报刊有利于推动伊朗社会的近代化 C . 立宪革命极大提升了民众文化素养 D . 报刊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伊朗的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

    材料二:18世纪80年代,法国与英国争夺印度失败后,迫切要求将埃及变为与英国在东方进行竞争的基地。从1798年7月拿破仑带领精兵3.5万人入侵埃及开始,在埃及人民抗争和英国、土耳其及埃及当权者的共同作用下,1863年后埃及逐步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二战后、埃及人民群众性抗争浪潮高涨,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吴于谨、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荷兰殖民扩张的优势所在,并指出其在当时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对当时世界交通发展的作用,并概述二战后埃及现代文化的特点及具体表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以印度国大党党员为代表的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对英属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西化状况深感担忧,认为当时的大学教育没有让印度青年人产生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开始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想启蒙。部分进步教师和学生在浦纳创建了旨在对印度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组织——德干教育社。时任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的班纳吉、诗人泰戈尔等积极参加或支持德干教育社的活动。1892年,班纳吉校长发表演讲,声称“一个完整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教育学范式时代”即将来临,应该“加快在大学中引进母语教学”。19世纪末兴起的印度民族教育运动是在英属印度殖民地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印度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材料二:鉴于荷兰殖民政府加紧对印尼的文化侵略,幻想“在物质上的吞并之后进行精神上的吞并”,部分逐渐从无知的黑暗中猛醒的印尼人,立志为挣脱殖民枷锁而奋斗。1900~1908年,卡尔蒂尼首倡民族教育后,印尼早期知识分子中的一批有识之士,或鼓励青年勤奋求知,或帮助励志求学的平民青年筹募资金,在印尼民族教育史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此外,兴办民族教育机构的还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和印尼共产党人等。印尼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民族教育,广泛招收学生,组织学生投入群众性的反殖斗争。这些民族教育运动增强了印尼各岛、各地、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使青年人逐渐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奠定了印尼近代民族教育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李明欢《略论1900—1942年印尼的民族教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近代印度相比,20世纪上半叶印尼民族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尼民族教育发展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