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

更新时间:2023-02-06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文艺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你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的高低。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并不难,因为文化无处不在。对文艺作品来说,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在特定的时代,罗中立将自己对父亲、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理解寄托在作品中,使一幅肖像画超过了人们的接受期待,进入到了深沉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这类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无不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含了文化的内涵。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它再现了上世纪初中国的历史风云,重新叙述了那个时代许多重大的事件,复活了那个时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影视剧的话语,生动而清晰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化思潮发生演化的轨迹,晚清启蒙文化的萌芽,城外文化的第进,传统文化的再生,等等,那是一个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从《新青年》的创刊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不仅仅是历史时序的呈现,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早期文化人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思想探索的凤凰涅槃。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了,不仅是与《觉醒年代》同题材的作品,还有许多重大历史与现实题材作品,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就在于忽视了文化的存在,没有能够把历史与现实发生的文化上的必然性表现清楚。明白了这些,也就同时明白了《觉醒年代》作为电视剧的艺术创造,从人物角色的塑造、场景的设计、情节的安排直到细节刻画与气氛的渲染,乃至隐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都无不彰显着文化的光辉。

    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规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有删改)

    材料二:

    某平台将即将上线的21部纪录片分为“人间”“万象”和“烟火”三个版块。

    “人间”版块,镜头对准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人生第二次》记录的是当代中国人如何在逆境中重启命运的真实故事。仅是一小段预告片花,浓郁的时代价值与人文关怀呼之欲出,不少网友留言“列入必看清单”。

    “Z世代是文化自信的一代。”这一论点已得到过各种证明。新的纪录片《舞台上的中国》,记录的主角都是中国的舞台艺术家们,包括民乐、戏曲等中华传统文化,解说旁白却使用了英语,片花里几个惊鸿一瞥的镜头亦都是传统艺术与当代表演、创新科技的有机结合,一则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生机的中国故事呼之欲出。

    “万象”版块里,自然、科学、科幻、视野都是关键词。《众神之地》扎根中国独特的极致地貌,探寻人类、动物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未来奥德赛》——当下唯一一部以刘慈欣科幻宇宙为题材的天文科普纪录片;《心灵密码》解密人心深处,有着心理学实验性质。事实上,纪录片走俏的背后,更广泛的语境便是学习和知识类视频在年轻人中“红透半边天”。较之以往年轻人常把上网当作娱乐消遣,现在的他们倾向于上网学习、感受世界、追求精神的充实。

    而在“烟火”版块里,《川味4》《人生一串3》《奇食记2》等,从片名到内容都是带有温度的日常视角,都切中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

    纪录片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内容形态。从影像诞生之初开始,它就在记录着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故事和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宝贵财产。现在,1.3亿乃至更多的中国当代青年,用自己迭代的文化审美推动着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我们需要的,是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等多维“在场”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王彦《从娱乐化到知识化,属于Z世代的纪录片黄金时代来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只要将文化加以文艺的表达,就能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 B . 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一定是能够超越有限的题材,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中去的。 C . Z世代年轻人比以前的年轻人更倾向上网学习,纪录片是他们的主要学习途径。 D . 新时代的纪录片是兼具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三方面要素的文艺作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兰亭集序》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因为王羲之高妙的书法,还因为文章当中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发现、礼赞和敬畏。 B . 《觉醒年代》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创团队重视了文化的存在,能够将历史事件背后文化上的必然性表现清楚。 C . 《舞台上的中国》的解说旁白使用英语,使得一则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生机的中国故事呼之欲出,显示出Z世代的文化自信。 D . 由“烟火”版块中《川味4》《人生一串3》《奇食记2》等纪录片的名称,可推断出该版块侧重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美食文化。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楚辞》不仅仅是一首首歌,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心灵栖息之所和永远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红楼梦》能成为经典,主要在于它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无不个性鲜明又无不是一个个差异性的文化符号。 C .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东方爱情文化的音乐诠释,这种诠释离不开作曲家对故事原型、社会环境的认识,也离不开作曲家的生命观、爱情观和伦理观。 D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充分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初步在海外市场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4. (4) 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
    5. (5)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某视频网站上线,短短几个月就收获了数百万的播放量,片中几位文物修复师成了年轻人尊敬又喜爱的“网红”。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

      原因。

  • 2. 文学类阅读

    挂在故乡的钥匙

    欧阳明

    吃过早饭,老栓取下挂在床头墙上的那串钥匙出门了。

    钥匙总数36把,老栓记得清清楚楚。钥匙是湾里26户人家委托给他的。

    湾里一共27户人,现在家里还住着人的,就老栓一家了。说是一家,其实就老栓一个人。老伴两年前患肝癌走了。老栓想不通,农村山清水秀的,吃的菜和粮食,从没打过农药,咋也会像城里人一样,害个病就是癌症。

    老伴儿走后,儿子和女儿劝老栓进城去一起住。老栓想去。毕竟一个人待在偌大一个湾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闷。但他走不了,那串钥匙拴着他。

    老栓觉得,做人,必须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哪怕是磨眼儿,也得穿过去。就对儿子说,等哪天大家把钥匙都拿回去了,我就进城。

    26户人家,最初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后来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接走了。每年清明和春节才回来。26户的房子都是砖房,有的才建成几年,最少的花了七八万。最多的花了几百万。人走了,房子却搬不走,里面的家具,样式老旧,搬进城也没地方放。送人吧。没人要,烧了又太可惜,毕竟都是钱买的哩。最好是留在老家,请个人看着。请谁呢?只有老栓。那时老栓老伴儿还在,两口子都不想进城,说城里喝口水都要钱,空气也没乡下好。

    最初给老栓钥匙的不多,就几户人家,后来越来越多,不得不用一根长长的铁丝串起来。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

    大家觉得给老栓添了麻烦,说每年给他点儿钱。他不收,说,钱,我不缺。老栓说的是实话,儿子女儿给他的钱,他都不知道干啥用。

    大家过意不去,就送他烟酒。老栓还是拒绝。说,医生说我不能再抽再喝了。叫他拿送人。他说,送谁呀?我又不求人办事。你这样我们过意不去呀!大家说。

    一点小事,有什么过意不去的?放心,房子我会给你们看好的!

    昨晚下了点儿小雨,路很湿滑,老栓走得左摇右晃的。他从邻居老杨头家开始查看。先看大门的锁有没有动过的痕迹,然后再开门进去,每间房每间房地看掉没掉什么东西。

    一连看了25户,都没有异样,老栓心里踏实多了。但他还不敢彻底放心,还有最后一家。最后一家的房子是三楼一底,有车库,花园,比城里有些别墅还豪华气派。

    房子是江娃子的。为了回家方便,江娃子花两百万,把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天晴落雨,都能过车,大家都说他好。江家最值钱的还不是房子,是房子里的那些家具,据说全是红木的,一把椅子就几十万。每次查看,老栓都丝毫不敢大意。

    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八岁那年,他和生产队长儿子打架,输了,居然一把火把队长家的房子烧去一大半,把他爹活活气死了。初中还没毕业,他便出去了,从此生死不知,直到三十年后才回来。回来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大老板,屁股后面跟了一群人,里面居然还有本县的县长。

    江娃子家除了院门和大门,屋里每间房也装了门,共十道门,全是防盗门,都得用钥匙开,每次查看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

    老栓每把锁每把锁地看了,无异样,再每间屋每间屋看了,也无异样,心才彻底安稳。从江娃子家里出来,已近中午。老栓开始回家,手里的钥匙,一路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

    以前,出去的人清明和春节都会回来,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不回来了,连过年都不回来。有几把钥匙,几年都没拿去用过了。怕钥匙生锈,老栓每月都要用猪油擦一次。

    江娃子自从修了房子后,年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回来。每次回来,天天都要请老栓过去吃饭,每顿都安排他坐上位。老栓先是推辞,江娃子不依,说,您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您不坐谁敢坐呀?

    都说从小偷油,长大偷牛,人,从小就能看到大。可老栓做梦都没想到,江娃子居然会比自己上过大学的儿女这么出息。老栓觉得自己的确是看走眼了。

    转眼就到了4月。一天,老栓查看完房子,前脚刚进院坝,后面就来辆小车。小车里下来的,居然是江娃子。栓叔,我来拿钥匙,江娃子说。

    你怎么回来了?还不到清明呀!老栓有些奇怪。回来办点儿事。江娃子说。

    江娃子回了趟家就走了,走时居然没把钥匙送回来。老栓很纳闷。两天后,江娃子又回来了。

    见面,老栓就问他,你是不放心我给你看屋子了么?

    江娃子呵呵一笑,说,栓叔,您误会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为啥?老栓很惊讶。

    春节吃饭时,您不是说,湾里的那些地都撂荒了,太可惜,要是有人来承包就好了吗?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

    真的?

    现在国家不是提倡要振兴乡村嘛,这两天,我找了县长,说国家有政策支持。

    你娃做了件好事啊!老栓笑着翘起了大拇指,抬头朝田野望去,他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杂草,一下子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再回头看了看手中的那串钥匙,心里嘀咕道,你们很快就可以物归原主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湾里只有老栓一人居住的现状,典型地反映出了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空心化”严重的社会现实。 B . 小说写老栓面对乡亲们为感谢他而送来的钱物一律拒收,表现了老栓真诚淳朴、善良热心的美好品格。 C . 小说写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学历低下,暗示了他后来成为省城公司老板并非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 D . “手上的钥匙,一路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写出了老栓巡查后的安稳与高兴心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老栓带着钥匙巡查房子为主要情节,穿插了钥匙的来由、村民的感谢和江娃子的过往,现实与过去交织,有助于丰富主题。 B . 小说写老栓巡查房子的过程时,详写江娃子家而略写其他家,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江娃子家的富裕,表现江娃子穷人乍富的俗气。 C . 小说中“咋”“害个病”“磨眼儿”“撂荒”“你娃”等词语口语化特征鲜明,它们在文中的出现使小说更有乡村生活的气息。 D . 小说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了主题,又借老栓的想象和低头看钥匙时“嘀咕”的话语,预示了乡村的未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3. (3) 小说中的老栓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作者对老栓言行和心理的描写简要分析。
    4. (4) 小说通过一些具体的人与事,反映了我国农村当今的变化。请结合作品,从社会状况和村民的情感观念两方面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虽有是嘉肴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乎!

    (选自《虽有嘉肴》)

    材料二: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材料三: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选自《荀子·劝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C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D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其此之乎太守谁(《醉翁亭记》) B . 于是喟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C . 自周鲁始一焉((愚公移山) D . 曷足以七尺之躯哉吾妻之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嘉肴”“至道”写起,提出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B . 材料二中,孔子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以为老子可以应为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 C . 材料二中,孔子在周问礼访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回国后,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 D . 材料三中,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这样便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

      ②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5. (5) 三篇短文都谈到了学习,但各有侧重,请分析三篇短文谈到的学习侧重点有何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1. (1) 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本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   )
      A .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B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2) 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 (2) 《阿房宫赋》中“”两句文字紧凑,音调铿锵,以夸张之笔写出秦始皇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上·平邑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有太多“名场面”让人           。人们还记得,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首次在太空中吃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的年夜饭的记录。还有,三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生动开启两次“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首次举办天宫画展。无论新春写春联还是元宵弹古筝,都让三名航天员在太空拥有别样的体验,也让身处地球家园的我们             、倍感新鲜。中国航天事业一次次迈上新台阶,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星空浩瀚无垠,探索               。我国今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2年10月28日,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      , 这是国内首次考察的最后一站。

    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 甲骨文是重中之重。2006年7月,殷墟遗址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殷墟博物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      。”

    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殷墟遗址”的地位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