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珠海市北师大珠海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2-02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遵从以下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做真理的标志。”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但是,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征服时间。伟大的经典仿佛一种特殊的宝器,只有时间之手的拂拭,才能使它越来越明亮,才能使它历久弥新。一部作品倘若只在自己的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荣,那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例如,即使对无知的动物和无情的草木,杜甫的诗也表现出博大而温柔的情感;或者对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之情,“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或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美一棵桃树,“高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只有内心充满爱意的人,才能用有情的眼睛看无情的世界,才能给世界带来爱的光明和温暖。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经典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衡量一部经典作品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专业尺度,一个是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的精神尺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根本上是由本身的价值和品质决定的。 B . 经典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和精神家园,像灯与火一样,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C . 经典作品不是忽略人性深处的善良、正直、勇敢,而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高尚和伟大。 D . 经典作品必须服从给予性这一最根本的律则。因为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
    2. (2) 有关经典作品“易感性”和“给予性”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说明了经典作品具有朴素明白的特点,让人一看就懂且意味无穷。 B . 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C . 因为杜甫内心充满爱意,拥有博大而温暖的情怀,所以在他的诗歌里面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D . 作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直接证明的观点是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言清新、明白如话,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体现了经典的给予性。 B .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能体现经典的永恒性。 C .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同学少年蔑视权贵的革命豪情,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 .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能体现经典的易感性。
  • 2. 现代文阅读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递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政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

    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瞭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 , 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了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伢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B . 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 . 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D . 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 . 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 . 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现场压抑的氛围。 D . 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3. (3) 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
    4. (4) 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 3. 文言文阅读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就砺则       利:锋利 B . 学不可以    已:停止 C . 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 . 用心也   一:一致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金就砺利   ②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①吾尝终日思 ②蟹六跪二螯 C . ①假舆马 , 非利足也②假舟楫 , 非能水也 D . ①蚓无爪牙利 ②筋骨
    3. (3)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4)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 .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了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 . 《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 . 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 (6) 最后一段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 4. 古代诗歌阅读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湖北宜昌之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第一句,诗人感叹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B . 颔联两句,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 C . 颈联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分手时的环境,视听结合,渲染了离别的悲伤之情。 D . 尾联中“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联系起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2. (2) 前人评价此诗“深悲极怨”,请联系全诗,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悲怨”之情。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 (2) 曹操在《短歌行》中“”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两句写李白在梦境中登天姥山时的所见所闻,太阳从海上升起,诗人耳畔萦绕天鸡的叫声。
    4. (4)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5. (5) 《归园田居》(其五)“”这句陈说陶渊明的本性,表达自己从小就热爱田园,与世俗的追求不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愈加突出,炒作“网红儿童”行为屡现,未成年人被利益捆绑、影响身心健康的情况时有发生。去年“三岁女童被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一事就_______________,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网红儿童”的“恶示范”,家长_______________,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的不良导向,经由互联网扩散传播,可能会“带歪”更多的未成年网民。

    现实生活中,以自媒体的形式记录孩子成长瞬间_______________,但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作挣钱工具,刻意打造“网红儿童”,因而得了一个“啃小族”的名号。家长的功利心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

    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准出镜直播等专项整治行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还给了一些“啃小族”和网络平台一记耳光。这也在告诫那些“啃小”的父母该歇歇了,别再透支孩子的未来,也提醒那些_______________的网络平台加强自律、及时“刹车”。我们只有各方合力,才能还孩子们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可见一斑 不以为意 无可非议 推波助澜 B . 管窥蠡测 不以为然 无可厚非 推波助澜 C . 可见一斑 不以为然 无可非议 煽风点火 D . 管窥蠡测 不以为意 无可厚非 煽风点火
    2. (2) 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等专项整治行动,不仅给了一些“啃小族”和网络平台一记耳光,还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B . 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等专项整治行动,不仅给了一些“啃小族”和网络平台一记耳光,还有助于增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C . 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准出镜直播等专项整治行动,不仅给了一些“啃小族”和网络平台一记耳光,还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D . 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准出镜直播等专项整治行动,不仅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还给了一些“啃小族”和网络平台一记耳光。
    3. (3) 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是20世纪以来最为深刻、最有影响的技术革命。阿尔法狗与人类对弈时,用到了策略网络来选择下一步棋的走法。这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时代,其特征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人工智能的智慧正在接近人类。2010年左右,超级运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_________到来,超级运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式算法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领城的跨越式发展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有些始料不及。

    当前的人工智能虽然还不具备自我升级、自主创造的能力,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未来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无视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功能,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创新运动必被强势_________,人们可能面对新的冲击和挑战_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于国家治理来说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需要国家在治理上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强力的支持,而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 , 如何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精准治理的原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难题。

    在当下,人类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对于人工智能,(      )未雨绸缪、_________,总是对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宣告  刺激  不知所措   防微杜渐 B . 公布   激发    莫衷一是    防微杜渐 C . 宣告  激发  不知所措   防患未然 D . 公布   刺激    莫衷一是    防患未然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当技术逐渐成熟并蓄势待发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低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B . 当技术逐渐成熟并蓄势待发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C . 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低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 D . 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要低估它的风险与威胁,也不要高估它的能力和发展 B . 不要低估它的风险和发展,也不要高估它的能力与威胁 C . 不要低估它的能力和威胁,也不要高估它的风险与发展 D . 不要低估它的能力和发展,也不要高估它的风险与威胁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是我们高度重视、感触颇深的,但也有一些人和事,我们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也许有一天,你在偶然间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人和事中却蕴涵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

    请以“曾被我忽视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文中要有景物描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