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某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

更新时间:2023-02-02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美学家由流行的美学体系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我不必去说,这种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我也不想用事实去推翻这一点。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果和一部分,上述的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一句话,一座出色的森林,布满残枝断梗,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时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

    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显得“美”,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事物和现象的类别本身分成两种:一种是美的,另一种在我们看来一点也不美。同时这个定义也太狭隘,不能算是美的定义。

    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假如不能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统一”或“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那么美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

    (摘编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材料二:

    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所谓感官知觉,基本上只限于眼和耳。于是所谓美学也仅限于研究眼观之美和耳听之美。稍稍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不全面的。世界各国大都认为感官有五种,中国称之为五官:眼、耳、鼻、舌、身。可是西方却偏重眼和耳,而忽略其它三官:鼻舌身。中国人讲“美”,是从五官中的舌这一官讲起的,西方讲美从眼和耳讲起。专就美感而论,只有寻出了中西对美的理解的根本差异,才能真正讲美,从而真正讲美学。把中西双方稍一比较,就能够发现,西方的美偏重精神而中国最原始的美偏重物质。

    中国人美感的兴起大概在蒙昧的远古游牧部落时代。他们吃到羊肉,感觉味道美,所以“美”字从羊大。《说文解字》:“美,大羊也。”西方古希腊罗马游牧时期什么情况,我不清楚。无论如何他们美感的产生时期已经超过了填饱肚子的阶段。他们的美从词源上来看,虽然讲的是感官,却只限于眼和耳而没有舌头。

    我觉得中国美学家跟着西方美学家跑得已经够远了,够久了。而且眼光只限于视觉之美与听觉之美,不敢越西方学者雷池一步。他们给美、美学也不知下了多少定义。然而这些定义都是有局限性的,仍然局限于西方美学家的框框中。

    我在这里大胆地说一句:美有以心理为主要因素的,美有以生理因素为主的,前者为眼、耳,后者为鼻、舌、身,其感觉之美虽性质微有不同,其为美则一也。

    既然已经走进死胡同,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出死胡同,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建构一个全新的美学框架,摒弃西方美学中无用的误导的那一套东西,保留其有用的东西。必须认识到,西方美学仅限于眼、耳,是不全面的。中国“美”字的语源意义只限于看,也是不全面的,都必须加以纠正补充。把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美都纳入美学框架,把生理和心理所感受的美冶于一炉,建构成一个新体系。

    (摘编自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美学方面来看,一类事物的观念在个体身上表现得越完全,此个体就越丑。 B . 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太空泛,这种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 C . 最可爱的、能采取多种形式的、最富于一般性的、具有共性的东西,就是美的。 D . 中国美学必须转型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美学研究跟着西方学者走,没有主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讲“美”从舌讲起,西方讲美从眼和耳讲起,都与感官相关,出发点相同。 B . 进行中西方美学比较,是因为只有寻出两者理解美的根本差异,才能真正讲美。 C . 材料二引用《说文解字》,目的是从词源学的角度上来解释中国美学的兴起。 D . 关于美的观点,季羡林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有相通之处,即美学研究离不开生活。
    3. (3) 下列各项不是从词源学的角度体现中国美学研究的一项是( )
      A . 《说文解字》:“美,大羊也。”羊大了肉好吃,就称之为“美”。 B . 我们讲的“美酒”“美味佳肴”等在西方都不能用“美”字来表达。 C . 美学是舶来品,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的《美学》。 D . “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義(义)”“美”同意。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下面诗歌体现出的美学理念并简要分析。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 

    石    英

    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

    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

    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

    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

    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菜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

    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

    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

    2007年3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引用“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的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也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 B . 文章交代“战事频仍”是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C . 文中“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不仅交代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也表明了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 D . 作者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写到了家乡的“戏楼”,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意识。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 B . “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历史沧桑变化。 C . “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是作者对“三五位妇女”身份的推测,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D . 在叙述描写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几句议论,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3) 写村姑时,作者说“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对此你如何理解?
    4. (4)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是如何统领全文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一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B .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C .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D .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 .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朝廷重要典礼及科举考试等。 C . 台官,是汉时对尚书台长官的统称,以及唐宋时对御史台长官的统称。亦泛指朝廷公卿。文中指天文台的官员。 D . 朔,农历每月初一。最初古人是以新月初现为一月之始。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十六为“既望”,三十称为“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光启擅长学习,知识广博。他曾经跟随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后来又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书籍。 B . 徐光启熟悉军事,力主练兵。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后来,又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之用。 C . 徐光启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他为官起起落落,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逢周、温独断专政,难以建议和陈述主张。 D . 徐光启才华出众,志向高远。他不仅熟悉农业,精通天文、测算等科学技术,而且还有经济方面的才能,并且立志用于当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②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

    5. (5) 徐光启勤于建言,并多次得到多位皇帝嘉许,请列举出三个具体事例。
三、诗歌鉴赏(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旧    居

    韦    庄

    芳草又芳草,故人杨子家。

    青云容易散,白日等闲斜。

    皓质留残雪,香魂逐断霞。

    不知何处笛,一夜叫梅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以芳草开篇,写故人杨子长年漂泊在外,满院的芳草长了一层又一层,十分茂密。 B . 颈联意境深邃,寄寓深刻,草间的残雪与行将消失的晚霞,传达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感受。 C . 尾联以声结情,不知何处飘来《梅花落》的笛声,彻夜不息,引发了诗人浓重的思念之情。 D . 诗人故地重游,睹物思人,全诗描绘了故人旧居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 (2) 结合全诗,对“青云容易散,白日等闲斜”二句作简要赏析。
四、 默写(共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直接写出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 (2) 《伶官传序》中,点明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的句子是“”。
    3. (3) 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等的感慨,“”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有太多“名场面”让人         。人们还记得,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首次在太空中吃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的年夜饭的记录。还有,三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生动开启两次“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首次举办天宫画展。无论新春写春联还是元宵弹古筝,都让三名航天员在太空拥有别样的体验,也让身处地球家园的我们           、倍感新鲜。中国航天事业一次次迈上新台阶,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星空浩瀚无垠,探索             。我国今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顶流”冰墩墩热度不减。那么,  ?冰墩墩看起来“憨态可掬”:凭借眼睛大、手短腿短和大脑袋的不成比例——这些婴儿般的特征,它显得天真可爱、讨人喜欢。从外表上看,许多“萌物”都是一副弱不禁风的形象,但是可爱这种特征可是很强大的。2016年,牛津大学教授莫滕·L.克林格巴赫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展示了婴儿和成人的面庞,并检验被试看到这些图像时脑部的活动。他们发现,大脑在看到“萌物”后的不到七分之一秒内就做出了反应。他的研究团队总结认为,  。在那之后,有关同情与共感能力的大脑网络才会发挥作用。既然可爱是如此重要的一把钥匙,那么锁匠能否伪造出一把万能钥匙?几十年前,洛伦茨和廷贝亨就引入了超常刺激的概念,即比自然刺激更加突出或强烈的刺激。冰墩墩的婴儿特征可能比真实的婴儿更加突出,这令其成为一种超常刺激:太可爱,可爱得令人难以抗拒,  。毕竟一旦开始养育婴儿,就算是父母,也会常常叹息“婴儿是磨人精”。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凭借眼睛大、手短腿短和不成比例的大脑袋——这些婴儿般的特征,让它显得天真可爱、讨人喜欢。 B . 凭借大眼睛、短手短腿和大脑袋的不成比例——这些婴儿般的特征,它显得天真可爱、讨人喜欢。 C . 拥有大眼睛、短手短腿和不成比例的大脑袋——这些婴儿般的特征,让它显得天真可爱、讨人喜欢。 D . 拥有眼睛大、手短腿短和不成比例的大脑袋——这些婴儿般的特征,它显得天真可爱、讨人喜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六、 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8. (2021高二下·南通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之草书仍不失章法结构;铁骑突出、莺语泉流之弦歌均不脱调性乐律。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万事万物如此,做人亦如此。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则材料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