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黄山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质...

更新时间:2023-02-02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雕塑使用体积的语言,即通过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的变化,来塑造可以观看与触摸的形体,形成审美意象。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与人体的空间变化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的,雕塑靠人体的运动规律、肌肉的语言,特别是人体所形成的转折的韵律来表现情绪,体现时代精神。雕塑不易表现对象的时间活动过程,因而特别注意选择有概括意义的一瞬间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米隆的《掷铁饼者》、罗丹的《加莱义民》等便是如此。这些作品无例外地能使欣赏者在把握静止形象时领悟到它的动的内涵,从而展示丰富的社会内容。

    雕塑同舞蹈一样,是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艺术,两者的不同在于:舞蹈是人体的动态的时空形象,而雕塑是静态的空间形象。雕塑能在人体的外貌塑造中,集中概括地表现人的内在的、完备的精神本质,因此雕塑最宜于表现内容宽泛、寓意深长而又崇高的正面形象。在古代,一般多用于歌颂,用于表现富意化、理想化的人,即神的形象。

    就它的审美特征来说,雕塑不宜过分地追求写实化和个性化。中国古代雕塑在表现人体方面多采用装饰化、图案化的手法,富有象征性和寓意性。西方现代派雕塑日益走向抽象化,是寓意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常常以大块几何形体的组合来表现一种朦胧的情绪。这虽不无道理,但有时其因过于抽象而失去了它所再现的内容的明确含义,从而难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我国传统雕塑和西方雕塑相比,虽不怎么讲究肌肉的语言,但能以极为生动的造型、丰富的表情,再加上装饰化、图案化的表现手法,达到其象征性和寓意性目的。

    雕塑一般没有背景,在结构方法上也不宜直接采用对比的方法,因而更为注重外部形象塑造的单纯性,以便更为集中地体现出思想感情的纯粹性。当然,单纯并不等于单调,而是为了更集中、更纯粹地去表现对象的性格。一个杰出的雕塑家总是依靠对于人体各个部分“一动百动”的理解,雕刻出或塑造出富有变化的单纯统一的美的意象,以突出一种主要的思想内容。所以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尽管结构简单,线条简练,可是通过人物带有倦态的表情、蓬松的头发、仰首凝思的神态,非常集中地把这位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这正是造型的单纯性和思想感情的纯粹性的完美统一。

    雕塑除了诉诸人的视觉之外,还可诉诸人的触觉。从总体来说,雕塑展现的是视觉形象,这种视觉形象需要借外光才能被人看见,因而往往因环境的不同、光源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在雕塑创作中特别注意影像和组织突出点。影像就是整个作品形体的大体轮廓,特别是矗立在广场等处的大型纪念性圆雕,以其鲜明有力的形象,形成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魅力,组织突出点就是形体中最为突出的那个部位,能给人以最为强烈的印象,成为欣赏者注目的中心。例如米开朗琪罗的《挣扎的奴隶》的拧过来的肩膀,就是表现“挣扎”这一主题的突出点。

    (摘编自刘叔成、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为补充、紧密结合,与精确写生刻画对象、注重比例结构的西洋画不同,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讲求一个“神韵”。所谓“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要表达出内在的气韵,中国古代雕塑也正是如此。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卢舍那大佛的肃穆典雅,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对意象美追求的背后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天法道,道法自然。”顺着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便是法自然,强加于物、矫揉造作便是反自然,而追求“道”的意境,使中国雕塑表现为超功利的精神的美。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用线刻曲线造型为其一大特色。曲线的完满状态是圆,中国古代特别讲求圆满,因此中国古代无论是动物雕像,还是佛像及人物雕塑,总体表现为圆的造型。圆的造型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切回归。同时,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技能当数线刻,它与中国艺术文明一脉相承。线条犹如音乐的旋律,具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温婉之美,在中国古代雕塑中总是能找寻到骨力追风的线条之美。隐藏在线刻技法之内的,也就是中国人强调的内在精神,“气韵生动”则是其最高的境界。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用线与形体的高度结合,强调气韵生动,追求内在美、含蓄美这些特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中国古代雕塑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有着这些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当我们从龙门石窟群雕刻中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成语的含义时,就不会像欣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得出从形到神都准确得像真人一般的概念,而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给人的生命力和精神状态。

    (摘编自白晨《浅谈中国古代雕塑中的古典美学思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可以观看与触摸的物质实体,雕塑意在反映时代精神,其产生与发展与人体的空间变化的语言密切相关。 B . 雕塑通过对人体外在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人体的运动规律和人的内在的精神本质,最宜于表现崇高的正面形象。 C . 与西方雕塑过于注重抽象化不同,中国传统雕塑常以生动的造型和丰富的表情来实现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D . 雕塑创作尤为注重作品形体的大体轮廓和最为突出的部位,以鲜明有力的形象形成艺术魅力,引欣赏者注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舞蹈是人体的动态的时空形象,而雕塑是静态的空间形象,因而舞蹈比雕塑更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B . 雕塑家注重通过造型的单纯性来体现思想感情的纯粹性,因此雕塑一般没有背景,通常不直接采用对比的方法。 C . 雕塑创作须根据环境、光源的不同来注意影像和组织突出点,同样,环境、光源的设计也会影响欣赏者的感受。 D . 线刻曲线造型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特色,曲线造型和线刻技法,均与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雕塑体本身似乎与周围空间有着一种连续性,不论固体部分有多大,都与周围空间组成了一个整体。(苏珊·朗格) B . 要创作一件完美的能够感动人心的雕刻品,就要求雕刻家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既要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更要有强烈的感情。(刘开渠) C . 无论是个别的雕像还是雕像群,都要用完整的肉体来显示精神的形象,也就是按照人的本来的样子把人描绘出来。(欧里庇得斯) D . 雕塑《拉奥孔》描绘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蛇缠死的情形,但作品不让拉奥孔被缠绕时的表情表现为丑恶,而是刚毅的严峻。(莱辛)
    4. (4) 材料二使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5)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美术馆观看雕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告诉同学们欣赏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你知道无聊有多快乐吗

    金晓磊

    从讲台到后门是14步,从后门到讲台也是14步,我来来回回走了3趟,感觉14这个数字不太吉利,就调整了一下步幅,重新走。第一次,我没控制好,从讲台到后门,走成了13步,13,在我们那个地方,是骂人“傻瓜”的意思——我无聊地走来走去,样子确实有点儿像傻瓜。不过,就算是个傻瓜,我也会死不承认的。于是,我继续走,这次,从后门到讲台,不多不少,刚好15步,逢五逢十,寓意就好多了。按国人的传统习惯,适合搞庆典。

    大学毕业,应聘进了这所学校,至今正好15年。15年,我大概上过6000节课,总计300000分钟左右,照每节课胡诌1000字算,或平均每分钟30字计,保守估计在6000000到9000000字之间。如果把这些字搬到白纸上,按每本20万字的规格装订成册,至少可以印30本,差不多就是著作等身的名家了。可惜,我的那些飞出去的话与泼出去的水相比,湿一丁点地儿的机会都没有。有机会,还是问问那些已经从我这里毕业出去的“好汉们”——不会少于500个吧,看他们记不记得我说过的只言片语。

    这个时候,一条高仲的胳膊进了我的视线,将我从滑向自恋深渊的倾向中捞了上来。我走过去,他说“老师,我想上厕所”。大大小小历经300余场监考,考生在中途上厕所的,还真不多见。不过,人有“三急”,再正常不过。我点点头,示意他出去。小家伙像是获了特赦,顾不得勾翻的凳子,飞一般窜出教室。我摆好凳子,站于原地、双手反背、侧身看他的试卷。一篇《15年后的我》的作文刚起了个头。那些字,仿佛是刚吃了败仗从前线撒下来的士兵,头破血流、缺胳膊少腿的,好在面目依稀可辨:

    15年后,我30岁了,那个时候,我应该已经娶上妻子,开上奔驰,住上别墅了吧。运气好点,说不定还有个白白胖胖的大儿子了……

    看样子,刚学完《<论语>十二章》,妥妥的“三十而立”啊!我正兀自笑着,瞥见一个身影冷不丁从我身后钻进了座位。我赶紧识趣地走开,边走、边眺望了一下“15年后的我”——55岁,差不多就是个两眼昏花的糟老头了。也不知道到那时我头上还能留几根发,嘴里还剩几颗牙,都说“年轻人是抱着希望过日子的,老年人是抱着回忆过日子的”。哎,人到中年,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谁知道呢?不想也罢。

    还是坐在讲台边回望一下15年前的自己吧——我的25岁,青葱如嫩柳,像底下埋头答题的学生一样,还有很多胡子没摸到门,来不及到我的上唇和下巴定居。我忙着上班下班,忙着约会女朋友,忙着看楼盘找银行按揭买房。一晃的工夫,我就40岁了,孔老夫子说,“四十不惑”,这话,大概是他骗骗那帮徒子徒孙的吧,活到现在,我还是满眼满脑的“惑”。随便举个例子吧。我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口电子钟,看不清什么牌子,只看见那根红色的秒针,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驴,在盘面上一个劲地绕圈。它绕啊绕,绕了半天,那根分针才很不情愿地挪了5格。换在平时,别说一周5天的工作日一下就过去,就是5年,都感觉只是眨了眨眼皮子,那么问题来了:监考时的教室时间,难道是独立于宇宙之外的另一个时空维度?

    这个问题,像屈原的天问一样让人脑门疼。我想,活动一下脖子可能会舒服些。我朝教室扫视一圈,总共36个考生,20个学生戴着眼镜。女生相对少些,只有15个,其中的10个扎了马尾辫。“世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忘了这话是谁说的。我却在这个考场里找到了两张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孔。一个坐前门,一个在角落,难怪我一开始没发现。现在,我的眼神像一匹发情的马,东奔西跑,从这张脸跑到那张脸,又从那张脸跑到这张脸,试图从两张脸上找出异样来。这游戏像极了女儿小时候玩过的一种图画书——从两幅相似的图片里找不同,实在有趣极了。

    “亲爱的同学们,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广播里突然冒出一句提示语来,吓人一大跳。等考试一结束,双胞胎兄弟就会像两片树叶消失于森林中,而在他们脸上,我还只找到一处不同。我不由地有种时间将尽试卷未答完的紧迫感。这真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

    铃声响起,我收齐答题卷,又瞄了两眼双胞胎,正准备夹着尾巴逃跑。一个女生跑过来,怯生生地说:“老师,有个题目我好像答错位置了。”我赶紧让她找出来,一边帮她填写“考场异常情况登记表”。

    “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没事的。”像安慰自己的女儿一样,我说,“放心考下一场!”

    刚跨出教室门,阳光犹如一群毛茸茸的猴子,争先恐后地朝我扑将上来,一下就灌满了我的脑袋。我抬头望望天,感觉今天是个好日子。然后,我看见几个躲在过道柱子后面的词语蹦跳出来,排成一列,冲我喊道:

    你知道无聊有多快乐吗?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计算自己15年上了6000节课,文字至少可以印30本书,是对工作的反思,表达了对自我成绩的肯定。 B . 文中描写学生考场作文的情形和内容,既暗示了“我”当下生活的平常,也委婉表达了对庸常价值观的否定。 C . “我”觉得监考时间过得很慢,平时时间却过得很快,是作者对“考试”代表的应试教育的委婉批评。 D . 学生题目答错了位置,我安慰学生后叮嘱“放心考下一场”,也是在告诫自己,要对未来有积极的心态。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列举了一些数据,用来回顾“我”过去15年的工作,庞大的数字有强烈的冲击力,更能引人思考。 B . 小说中学生试卷中写的“15年后的我”与“我”想象55岁时候的自己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年龄者人生感受的差异。 C . 小说引用《论语》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说法,反衬了“我”对15年来从事的工作的厌倦,突出了我当下的人生迷茫。 D . 小说善于将平常琐碎的细节以特写的方式凸显,比如,对36个学生的区分,对双胞胎兄弟的比较,这些为小说增加了一丝幽默。
    3. (3) 题目表达了“无聊”很“快乐”的意思。“无聊”与“快乐”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4) 从行文结构上看,第一段文字颇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王质字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师事杨亿,亿叹以为英妙。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知蔡州。州人岁时祀吴元济庙,质曰:“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蔡人至今号“双庙”。以本曹郎中召为开封府推官。时兄雍为三司判官,质不欲兄弟并居省府 , 恳辞,得知寿州,徙庐州。盗杀其徒,并赀而遁,捕得之。质论盗死,大理以谓法不当死,质曰:“盗杀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且许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杀人取赀而捕获,贷之,岂法意乎?”疏上不报。降监舒州灵仙观。逾年,韩琦知审刑院,请盗杀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为令。于是郑戬、叶清臣皆言质非罪,且称其材,起知泰州。

    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衣衣之,遣去。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B .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C .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D .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铸钱,用金属铸造钱币,在我国古代一向由官府控制或统一铸造。 B . 并居省府,文中指王质和他的哥哥王雍在同一个州府里担任官职。 C . 庙食,有功绩、名声地位高的人死后,在祠庙中享受奉祀和祭飨。 D . 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质出生于富贵之家,却没有骄纵奢侈的习气,谨慎厚道淳朴简约,年轻时致力于学问,老师杨亿赞他为少年英才。 B . 在苏州任职期间,王质不因位阶低而屈己媚上,既直陈上司的过错,又主动为他减轻罪责,让太守黄宗旦自惭形秽。 C . 王质认为法律以改过自新为条件,宽恕杀同伙后自首的强盗,意在瓦解其团伙,这不适用于杀死同伙并吞钱财逃跑的罪案。 D . 正当朝廷严厉惩办朋党之时,王质独自载酒为被贬官的范仲淹饯行,面对有些人的责备,他明言以成为范公的同党为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

      ②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

    5. (5) 王质为什么要毁吴元济庙,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
三、诗歌鉴赏(共10分)
  • 4.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试题。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 , 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绍圣元年(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归家。元符三年正月,十七岁的徽宗继位,皇太后向氏处理国事,为调和两党之争,召回部分被放逐的元祐党人。②网开三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此暗用其事。③趁两衙,众蜂簇拥蜂王飞集,犹旧时吏员赶赴衙参。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极言春雨连绵的萧瑟景象与所居之处的破败荒凉,写出生活的清苦。 B . 颔联转向写人,活现出一位家境贫穷、孤居独处、保持傲然情操、不愿在尘世中追名逐利的寒士形象。 C . 颈联从小处着墨,描绘眼前生动的春天景象,表达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D . 诗歌选取的春意物象,避熟就生,避巧就拙,表现一种高古苍劲的气韵。
    2. (2) 对本诗最后一句的理解历来有争议,有人理解为“如今或许还有未开的花”,有人理解为“如今难道还有未开的花”。你认可哪一种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 默写(共6分)
  • 5. (2022高二下·江苏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高入天,入蜀之人竟能够触摸到星宿,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2. (2) 《陈情表》中,李密写自己“”,以此来表现他家道衰落,门庭衰败,连个僮仆都没有。
    3. (3) 鸥鸟在古诗词中常被称为沙鸥、白鸥等,古代知识分子对鸥鸟的追求与热爱实际上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乡野平淡生活的向往、对俗世争斗的厌恶和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思想境界,例如“”或“”将这种微妙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语言表达(共1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受教育评价指挥棒的影响,“智育第一”的观念在国人心中仍________,仍深深地根植于许多教师、家长的头脑中。我们也倡导了多年,要解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弊病,因而收效甚微。 青年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他们要面对各种复杂的、________的思想的冲击,要在各种价值观交错出现的社会生活面前决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迫切需要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面对分数决定前途命运的利害,学生学习的目的为考试,考试的目的为升学,升学的目的为将来找到好工作,其他的一切都靠边站,教育的育人功能被挤得无________。现实提醒我们应切实把“育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促使教育________。(      )我们一定要让教育评价回归“育人”本位,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积重难返 五花八门 立足之地 洗尽铅华 B . 根深蒂固 形形色色 立足之地 返璞归真 C . 积重难返 五花八门 立锥之地 返璞归真 D . 根深蒂固 形形色色 立锥之地 洗尽铅华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教育评价是办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决定着办学方向 B . 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教育评价是决定着办学方向,是办学的指挥棒 C . 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教育评价是办学的指挥棒,它决定着办学方向 D . 教育评价是办学的指挥棒,决定着办学方向,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也倡导了多年,要解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弊病,因而收效甚微。 B . 我们也倡导了多年,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弊病,因而收效甚微。 C . 我们也倡导了多年,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弊病,但收效甚微。 D . 我们也倡导了多年,要解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弊病,但收效甚微。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___ ___。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___ ___,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______,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1. (1) 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归谬论证法,请结合语段简要归纳这种论证方法的推理思路。要求:表意准确连贯,逻辑清晰明确,不超过100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 作文(共60分)
  • 8. (2021·德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