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达标...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日常交谈总是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书面语则主要用来满足我们对抽象思维的需要。长时间以来,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网上我们也只能以书面语来交流。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无奈才会用纯文字来交流,这种情况下就要做精简。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把符号分为“表达”和“指号”。在他看来,所有的发声的言语都是表达,一说出来就能起到传递意义的作用。说话者要表达的意义当下对听话者呈现。当我们用书写来传达意义时,会失去语音表达所具有的当下性和直接性。言语(书写)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但导致发现的意识状态和意识活动是很难通过书写保留下来的。现在各种图像使我们有望传达我们的意识状态。

    ________________。加拿大语言学家格雷琴·麦卡洛克在《因为互联网》一书中说:“古典和中世纪的文本只会描述人物做了什么,不会描述他们的精神状态,近代的作品有了独白,人物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如哈姆莱特和朱丽叶对死亡的思考)。随着小说的出现,无所不知的讲述者可以暗示角色自己也不能充分理解的意识状态,20世纪的现代派作家开始唤起读者对某种精神状态的真实体验。”现在更进一步,表情符号等东西可以让我们不仅是精神状态的读者,也是它们的作者。我们可以用表情符号来表达发呆、奸笑、难过、抓狂等。

    麦卡洛克认为,表情符号并不是一种新的语言,但它是语言有益的补充。“表情符号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它们是一种语言,而是因为它们不是一种语言。它们不是要在词语的主场跟它们展开竞争,增添的表情符号是为了表现另一层含义。字母表示声音,标点表示语调,表情符号和其他图像则填补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的支柱:表达我们的手势和物理空间。表情符号介于文字和图像之间,是一种表达我们的意图、在线分享空间的灵活的方式。”有人喜欢表情符号,有人喜欢老派的情感符号或者缩写。但人人都需要某种手段,不然会感觉网络不友好、不称心。

    (摘编自薛巍《网络互动为什么需要表情符号》,

    原载自《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二: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你写了《占领世界的表情包》一书,认为表情符号有助于良好的沟通。5年过去了,你是否对表情符号在沟通上的作用有了新的看法?

    马塞尔·达内西:如今,人们几乎下意识地使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去表达悲伤、幸福、讽刺、怀疑等情绪。如果说表情符号自诞生以来有了任何变化的话,那就是它本身的使用更加频繁了,以增强其消息的情感基调。

    三联生活周刊:表情符号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减少歧义。然而,不同人对同一表情符号的看法越来越不同。例如,微笑在你的书中被认为是核心词之一,但它的意义在中国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的年轻人认为这是一种嘲弄、不友好的表情,而老年人认为这只是友好的微笑。你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通用性下降这一现象的?

    马塞尔·达内西:正如我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在任何符号系统中歧义实际上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为什么表情符号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或“地域性语言变体”,以反映不同使用群体的意义系统,任何试图将意义标准化或加以控制的尝试都是无用的。

    三联生活周刊:表情符号最初是由于通用性的目的而减少了其个人特征,比如你提到为了减少种族问题选择了黄色圆形的简笔轮廓来概括人的面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都在追求表情符号的可定制化,这是否违背了初衷?

    马塞尔·达内西:是的,这的确违背了初衷。可定制化实际上与发明表情符号的最初想法相反——最初想法即简化的图片比起文字更易于理解。但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于表情符号的解释并不可能完全地精确化。我们是历史中的存在,并从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认知,这些认知不断地与从新旧世界输入的信息相对照。除非将个体认知标准化,否则他们将保持个体化。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表情符号的兴起而被频繁讨论的是——表情符号的社交礼仪,你对此持何种看法?

    马塞尔·达内西:这是意料之中的。正如我在书中讨论的那样,表情符号具有寒暄的交流功能,并反映了通常社会语言学中的“语域”(指在特定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所使用的语言变体风格)。这并不会因为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变而消失,而是存在于所有的交流方式之中。

    (摘编自《我们正处于沟通和表达的过渡阶段——专访人类语言学家、符号学家马塞尔·达内西》,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胡塞尔认为,书写会失去语音表达的时效性与直接性,且难以传达并保留我们表达时的意识状态。 B . 戏剧通过独白记录了哈姆莱特对死亡的思考,这说明文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角色的意识状态。 C . 麦卡洛克认为人们沟通时既需要字母、标点这两个手段,也需要表达手势和物理空间的辅助手段。 D . 马塞尔·达内西不认同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这一观点,他认为人们无法将其意义标准化或加以控制。
    2. (2) 以下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画横线处的一项是 ( )
      A . 作家对于笔下人物的意识状态的描写,各自有不同的手法 B . 文字要描写人物的意识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尝试 C . 表情符号相对于文字而言,是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最佳方式 D . 文字恢复语句包含的意识状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 (3)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中记者所提到的“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的例子 ( )
      A . 过年期间,某同学在亲戚群中抢到了数额很大的红包,于是他使用了略显夸张、表意为“恐怖”的表情符号,被爷爷奶奶误以为并不想收到红包。 B . 很多拍照软件都推出了自制表情包,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甚至可以用自己或身边人的照片,赋予这些照片特定的意义,表达我们更个性化的情绪。 C . 年轻人群体中流行一种“斗图”的交流方式,交流者们通过相互发送表情包或图片来进行“斗争”,他们在交流中完全用图片和表情包取代了文字。 D . 最近网友们评选了最易让长辈误解的表情包,许多网友提名意为“抓狂”的表情符号,很多家长将这一符号理解为“大笑”,闹出了很多笑话。
    4. (4) 材料一、材料二的核心话题都是“表情符号”,试分析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 (5) 作为采访稿,《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提问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灯 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孩子,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就会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洪亮大方的谈吐;就会想起坡野里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一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 , 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了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也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应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教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 , 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 , 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文本二: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

    (选自吴伯箫《无花果——我和散文》)

    【注释】①滴滴金:一种烟火花炮名。点燃后,火花四溅,并不炸响。②溺(niào):同“尿”。③上灯学: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④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⑤未始:未必。⑥西宫南内:指宫廷。内,皇宫。⑦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这里的意思是和汉献帝的眼泪比,蜡泪就不算长了。数不着,算不上。⑧霍嫖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⑨裴公:指唐朝裴度,元和十一年(817),受命督师进讨淮西叛军。⑩雪夜入蔡:指唐朝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氛等美好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 . 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里亮着的灯笼,营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 . “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之形成反差,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 . 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才是作者所爱,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记忆,如“月华”“繁星”属视觉,“犬吠”“谈吐”属听觉;夜行人的“私语”写静,“闹嚷嚷的观众”写动。 B .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一句起到过渡作用,引出母亲送作者上学的情景,以多年来离乡漂泊的游子的视角来追忆,更增添惆怅的意味。 C . 对宫灯的描写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华丽的宫灯代表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D . 文章语言凝练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现繁星灼亮,“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等语句则化用古典诗文语汇。
    3. (3) 《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吴伯箫的《灯笼》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 , 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 . 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 . 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 . 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须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 B . 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 C . 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 . 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②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5. (5) 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伴 云 来

    贺 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释】①骎骎:马快跑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烛映”两句细致地描写了烛影摇曳、蛩声颤抖的客舍环境,而“共苦”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呈现了词人愁苦的心境。 B . “不眠”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用想象的手法描写因思念征人而夜不能寐的思妇挥杵捣衣,侧面烘托了词人对伊人的思念。 C . “惊动”两句用倒装的形式、比喻的修辞表述时光如奔马,以此表现时序变化之快,表达了词人内心的震惊和对人生的感慨。 D . “当年”后几句叙写了青春幻想在生命历程中破灭的状态,“幽恨”句含蓄地将自己因今昔之落差而引发的遗恨情绪表露出来。
    2. (2) 请简要赏析上片中“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三句中的“络”“逦迤”两个词语。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虞美人》中“”将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 (2) 杜甫在《登高》中“”两句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悲愁情绪。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语言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科技发展①______,这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之一,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这样的例子②______。例如《中国考古大会》充分挖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优长,针对每座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唐宫夜宴》以古代名画为背景,把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穿插其中,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一些纪录片用动画还原建筑桥梁构造、展现地质全貌、再现人物动作等,让观众对节目中所介绍的内容③______;某卫视2022年跨年晚会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合唱,给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带来惊喜。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令人④______的节目,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当然,我们不仅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更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开拓时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展现文艺创新的新境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项中引号用法表示强调作用的一项是( )
      A . 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 B . 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 C . 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 D . 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合唱。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想办法种点儿菜。”如今“种菜情结”,已不是长辈的专属,①______。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洒满阳光的阳台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年轻人转型为“城市农夫”,开始在自家阳台种菜。“今天,你种菜了吗?”成了都市流行寒暄语。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小阳台成为“桃花源”。阳台虽小,但在方寸之间,与泥土、种子相处,②______,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

    在住宅小区的阳台种菜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毕竟城市空间人口密集,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③______,是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家和邻居共享瓜果之乐。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B . 妙玉笑道:“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 C .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 .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2020·江苏)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