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部分省示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化反哺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独有的现象,它的产生一方面同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更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造就的。

    就前一个因素而言,由于亲代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加之文化程度和理解力的限制,其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相比之下,子代对新事物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他们不会受制于既有知识的掣肘。如此,对年长的一代来说,当出现与旧有的经验不一致的新知识时,新知识可能被视为是怪异的;但对脑袋里根本没有旧框框的年轻一代来说,新知识则是天经地义的。

    要想解释文化反哺的产生动因必须回到社会的维度上来,回到与社会变迁及因变迁而带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和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凸显等结构性因素上来。只有在这样的因变迁而发生改变的结构性因素下,我们才能够说明文化反哺产生的真实原因。

    造就文化反哺这一代际颠覆景观的首要动因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启动的以转型为标志的大规模的社会变迁。社会的急速变迁,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旧习惯和扑面而来的新规则的并存于世,而它带来的两个相互依存的结果是:一方面使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使子代第一次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这其实就是社会变迁引发“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外在的宏观背景。

    在各种球类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原本十分优秀甚至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球员,会因为无法适应新制定的比赛规则名落孙山,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手此时却常常会脱颖而出,今天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赛场,在这个赛场上角逐的真正对手是年长的一代和年轻的一代,而造就前者廉颇老矣和后者少年英雄的原因常常和球类比赛一样: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规则。在这些新便化和新规则面前,熟知旧习惯的年长一代茫然不知所措,而同新规则一起长大的年轻一代却顺应良好、运用自如。

    中国社会最近40年来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它在以极快的速度将年长的一代从传统带入现代,使他们以往近乎奢望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废弃了他们在前半生中获得的许多知识和经验,在孩子面前他们感到自己成了无法留下精神“遗产”的第一代人。许多父母都感到孩子们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因此他们超过自己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正是这场延宕40年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的社会转型,加之中国融入世界之后迎来的同样巨大的全球化浪潮,在使形形色色的新旧传统都渐渐变成不适应社会进步的旧习惯之时,也为各种各样新规则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成千上万当年饱受旧习惯之苦的年长一代,今天又开始面临新规则的无情挑战。

    文化反哺究竟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从表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的意义起码有二:其一,它提高了年轻一代在家庭及社会中的代际地位;其二,它提高了年长一代适应变迁社会的能力。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摘编自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亲子两代身心特点不同,受既有知识制约程度不同,对新事物的单感性和吸收能力也不同。 B . 社会的急速变迁,会导致亲代原有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在面对新规则时表失了解释力。 C . 新变化和新规则面前。年轻一代顺应良好运用自如,由此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 D . 文化反哺的深层社会意义是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承方向,更重要的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将亲代与子代进行比较,有助于论证文化反哺与亲子两代人各自身心特点之间的关系。 B . 文章从宏观上阐述了社会急速变迁对亲子两代人的影响。揭示了文化反哺产生的首要动因。 C . 第五段将球类比赛中的新老球员和当今世界的亲子两代进行对比论证,使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D . 文章充分论述了时代因素,而对亲子两代人自身因素的论述较为简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和瞬息万变的时代是造成文化反哺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B .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以转型为标志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是造就文化反哺的首要动因。 C . 社会的急速变迁,产生了大量新规则必然导致所有亲子两代之间出现文化反哺现象。 D . 年长一代当年饱受旧习惯之苦,今天又面临新规则挑战,这正是文化反哺的意义所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受长期以来应试文化的影响,学校美育越来越陷入功利化和技艺化倾向。忽视美育的育人价值,仅着眼于名利,或为艺术领域培养、输送专门人才,在美育实践中存在着单纯专业主义、轻视或忽视育人功能现象。从整体上看,当前学校美育并没有显示出美育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模仿专业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化取向十分明显。有些学校和家长为了给学生升学时创造一些有利条件。片面强化音乐和美术等技能训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成了美育的主要目标,学生人文和审美素养几乎被枯燥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完全取代。此外,为了追求名利效应,有些学校和地区鼓励教师培养艺术特长生,教师、家长鼓励孩于参加艺术培训、考级;教师为了在比赛、评比中获奖,不厌其烦地排练节目、筹备公开课。出于诸如此类的功利目的,艺术课堂势必会成为技能的训练场,只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习,以“技”“斥”“美”,终将导致美育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性。

    现行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是主要评价指标,音乐和美术等相关课程在学校属于“副科”,在与开学考试的博弈中,美育成了“鸡肋”。几成摆设,应付、挤占和停开是美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音乐和美术并不是大多数学生中高考的核心科目,学校教学多是“围着中高考的核心科目转”的,只有都分选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才关注艺术科目学习,但通常在学校里是单独编班,或者由学生自己在校外去参加艺考培训。

    (摘编自《教育科学研究·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它有两种特性,即“奇文共欣赏”的普遍性和超乎功利的超脱性。

    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睱,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从而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摘编自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材料三: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评价体系逐步健全;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校、老师、家长的热烈讨论。那么,学校美育该如何应对“考试指挥棒”的到来,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就此,记者采访了家长、校长和专家。

    “一旦美育加入中考,不论分数多少,为了考上理想高中,孩子势必要在美育上投入很多精力,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负担。”记者发现,自从文件发布以来,各个家长网络社区的讨论很热闹,不少家长开始“叫苦”,市场上不少培训机构已经开始“乘势而上”,这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焦虑。

    华东师范大学数控李政涛对美育纳入中考表示理解,他认为目前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真正引起社会各界重视美育。不过“关键在于怎么进。探索进中考的最好方式,要既提升美育的价值地位,实现美育的育人功能,同时又能够和其他学科、其他几个‘育’结合起来。还要处理好考试和育人的关系、育分和育人的关系,要在育分中育人、育人中育分。”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提出:“美育课程以前就有,但‘开得好不好不一定’,像是正餐之后的配餐。这次的政策把‘配餐’的地位提升到‘正餐’,让学生们‘好好吃’让学生不仅营养不缺乏,还要‘吃得好’。”

    重庆市实验中学校长何彩宏认为:“只要从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将艺术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中小学建上健全艺术课程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以学生为本,将个人提升方案落到实处,就完全可以避免‘功利化补习’和‘往辅导班砸钱’的现象。在守住艺术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校园活动和艺术测评结合起来,把学校的艺术氛围全面营造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美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

    (摘编自《光明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片面强化美育技能训练,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美育的主要目标,是美育技艺化倾向的表现。 B . 与用以谋生的普通职业相比,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孕育伟大而崇高的行为,因而更为必要。 C . 不少家长对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试点感到焦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培训机构的炒作。 D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不仅理解将美育纳入中考的改革,还就如何进入中考提出自己的意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所列学校美育功利化和技艺化倾向的种种表现,违背了材料二中蔡元培所认为的美育具有超脱性的观点。 B . 蔡元培认为在工作之余,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实现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有助于认识人生的价值。 C . 有校长认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规定,能够提升学校的美育课程的地位。 D . 重庆市实验中学校长何彩宏认为,只要学校完善艺术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就不会再出现“往辅导班砸钱”的现象。
    3. (3) 如何做好美育工作?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绣花鞋垫

    江长深

    ①那年冬天,铺天盖地的雪下了几天几夜。山野和村塞被雪浪统治着,白茫茫一片无声无息,长长的七里街清冷异常,如水寂静。突然,夏荷家的大门敲响了,咚,咚咚,咚咚咚,急,但不失节奏。惊醒的夏荷一头撞进秦青石的怀抱,不让青石起床开门。

    ②“这冷的天,这雪的夜 , 没有急事谁会敲门?”青石说出的话是轻的,拍夏荷的后背的动作也是轻的,话完,被窝一脚掀开,起床的动作坚决有力。

    ③“乱纷纷的世道乱纷纷的人,何况这冷的天这雪的夜?”夏荷言轻语细,柔软而略显执着。

    ④咚咚,咚咚咚,敲门声更急,青石边起床边说:“世道乱,走投无路的人才多,能帮不去帮,能救不去救,别人心安我不安,别人害怕我不怕。”

    ⑤大门打开,寒风雪气直冲进来,像毛刺一般钻进他俩热热的身子,青石和夏荷各打了一个寒战。门口站着的是学堂教书的李先生。文静瘦弱,投在风雪中的黑影身单影孤。

    ⑥“青石,有件事你能不能帮帮忙?”李先生看他俩哆嗦,话出口有些迟疑。

    ⑦“帮。”青石也不问什么事,一口就应了下来。他虽然没做过李先生的学生,但敬重李先生的学识和人品。小时候娘经常教导他:树高无低鸟,贵人无贱事。

    ⑧“李先生,屋里暖和,进屋说”。大门全开,风雪成团跟进,灌满一屋。

    ⑨“几句话,就门口说吧。”李先生立在风雪里,三言两语道出了因果,黄安保卫战失败了,跟他一起参战的好多兄弟牺牲了。现在战事紧急,丰棺厚葬这些兄弟已不可能,但生死一回,也算是惊天动地,钉口薄木棺材遮避身体不为过吧。李先生对青石说:“我知道你是个本分的手艺人,新婚又不远,这事不难为你。行,你跟我走;不行,你回我走。”李先生的话入情入理,收放自如。

    ⑩李先生看见了青石身边哆哆嗦嗦的夏荷,他不想为难这对燕尔新人,说了声“打扰你了,对不起”,转身就走。

    ⑪然而青石却对着白雪中长长的黑影喊了声:“李先生,我来了。”他急匆匆赶了两步,又回过头来,对夏荷说:“荷,等着我。”

    ⑫看着雪地上一行义无反顾的男人脚印,夏荷突然想起了什么,说了一声“慢”,就迅急退回内屋,取出一双毛皮鞋、一双绣花垫跟了过来,“脚还赤着呐。这冷的天,这雪的夜 , 快,快换上。”

    ⑬青石垫上绣花垫换上毛皮鞋,深深一拥夏荷,话又重复在她耳边:“荷,等着我。”

    ⑭老秦家是木工世家,夏荷的绣活也了得。她乘着八抬大轿进秦家的时候,给秦家每人送了一双自绣的鞋垫,用针、配色都有讲究,图文、寓意也各有追求,有福禄寿喜,有长命百岁,有金玉满堂,有王侯将相,人人见了人人喜欢。巧合的是送给青石的那双,人物、花鸟,意境、氛围竟与青石刻在婚床上的图案不谋而合。

    ⑮青丝白发一甲子。青石仍然没有回来。

    ⑯当年近九十的夏荷和七十多岁的望儿怀揣着四川通江烈士陵园一张宣传画册从七里坪街出发时,天台山的枫叶红得正灿烂。望儿搀扶着夏荷走进烈士纪念馆,在无名烈士遗物展厅找到了陈列着绣花鞋垫的展柜。年轻的女讲解员应邀向他俩讲述了关于那双绣花鞋垫的故事——

    ⑰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期,主力红军北上后,留下一批伤病员在一老乡家养伤,被叛徒出卖后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万分危急之时,有一个人举枪冲过来与敌人正面交火,引过了敌人的全部火力。红军伤病员安全撤离,那人却被敌人的乱枪打死,头颅被割去邀功领赏了,尸体甩在乱坟岗,医院院长安顿好红军伤病员后,赶回来为无名英雄处理后事,他发现英雄着的是便装,除了贴身衣袋里藏有这双绣花鞋垫,再没有任何证明身份的物件。

    ⑱简短的故事很快讲完。夏荷躬下身把眼睛贴近展柜的玻璃足足看了十多分钟,慢慢伸直腰,默默地摇了摇头,表情失望至极。望儿有些不忍,催促娘再看,但夏荷轻叹一声,说不需再看了,这不是娘手出的东西。

    ⑲这时,默默站在一旁的馆长走了过来,十分热情地把两位老人扶进贵宾接待室:“老人家,能说说你那双绣花鞋垫的特别之处吗?”馆长觉得他们馆内又一个未解之谜已露出端倪,长久的期待将有结果。

    ⑳屋内空调暖,窗外白雪飞,夏荷的心一下子回到了七十多年前:“我的那双绣花鞋垫,周边绣的是同心针,一针双线,用的是金丝线,绣的是并开并走的万寿纹;中间部位绣的是交心针,红绿两色相交,先红后绿,绣的是红绿回应的龙凤纹,鞋垫正中绣的连心针,线是真丝线、针是发丝针,针眼小,针脚密,首尾连结,环环相扣,绣的图案是百年好合。”

    ㉑馆长起身拿过一个红木漆盒缓缓地打开盒盖:“老人家,你看看,这双绣花鞋垫与你绣的那双如何?”

    ㉒夏荷一落眼,目光就直了:百年好合!人物、花鸟、意境、氛围全是她的独创!用针、配色、起走、转合正是她的用心!她抢过红木漆盒抱在怀里,语无伦次地说:“我的,不,青的,是那个大雪夜我送给青的,新皮鞋配新鞋垫。望儿,这就是你父亲的东西啊。你父亲,青啊青,你让我找得好苦好苦啊。”夏荷深拥着红木漆盒,边哭边说:“青啊青,你一句话,三个字,让我等了七十年,七十年啊,青,你风筝脱手,音讯全无,原来你在这里。我的个青啊——啊,啊,啊——”

    (选自《江河文学》2021年第二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在一个寂静的雪夜,突然传来急促但不失节奏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为后文故事情节张本。 B . 纷纷乱世,寒冷雪夜,面对敲门声,青石表现出义无反顾、坚定果断的救危济困精神,而夏荷则略显犹疑,思想觉悟不高, C . 小说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既加快了叙事节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使情节更加紧凑,凸显了人物形象。 D . 烈士纪念馆展柜里陈列的绣花鞋垫不是夏荷当年送给青石的那双,这样安排,增加了悬念,使小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 (2) 小说中“这冷的天,这雪的夜”这句话出现了三次,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为何以“绣花鞋垫”为题?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国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征上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 , 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注】。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太宗赞之。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B . 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C . 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D . 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谏太宗十思流》 B . 礼,古代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C . 九夷,古代称南方的九种部族。也泛称少数民族。此处为后一种意思。 D . 五常,此指人应具备的仁、义、礼、智、信五种最基本品格和德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认为君主为政是否正直关乎社会风气,因此,他拒绝用欺骗的方式来鉴别奸佞小人和正直之臣的建议。 B . 魏征认为德礼诚信是国之大纲,应在君臣、父子各层面中得到落实,不能偏废。这一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许。 C . 唐太宗即位之初,力排众议,选用了魏征的主张,停止变革、提倡文治、施行仁义,从而使天下安宁。 D . 唐太宗特别崇尚“信”,他曾以孔子的名言和项羽因无仁信而失去天下的事例告诫身边的大臣要力行仁信。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②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 , 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时值安史之乱,诗人寓居于成都草堂。②乌角巾,古代葛制黑色有折角的头巾,常为隐士所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服饰、园中作物和家境等方面向读者介绍了锦里先生。 B . 颔联上句借“儿童喜”,从侧面表现了锦里先生热情好客的形象。 C . 颔联下句写出了鸟雀因长期见不到陌生人而悠然啄食的情形。 D . 颈联中“才”“恰”两字运用精当,透出作者野渡时的惬意之感。
    2. (2) 请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里仁》中阐明“小人”和“君子”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2. (2) 李白《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3. (3)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

    这里是河的源头。良好的森林植被孕育了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和湿地,塞罕坝的河流甘甜清冽,潮水波光潋滟,真正展现了水的多、清、静、柔之美。

    这里是云的故乡。塞罕坝天高气爽,尤其是秋季,湛蓝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和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一样美。云儿有时离人很近,就漂浮在人的头顶;有时又离的很远,挂在天边,或洁白如棉、或红彤如火,或轻薄如纱、或厚重如山,似山峰,如波浪,________,时走时停,让人________、浑然忘我。

    这里是花的世界。夏季的赛罕坝景观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最漂亮的是首推沼泽地里连片绽放的金莲花,轻风吹拂,随风摇摆,满眼金黄。还有鲜红的野百合、纯黄的野罂粟、淡紫的野菊花、紫色的铜多花……林间里、草地上,数不清的各种野花满山遍野竞相开放,到处是_________,无边锦绣。

    这里是林的海洋。塞罕坝森林公园总面积142.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0万亩。登高而望,无边无际的森林随山起伏,____,集中连片的百万亩森林就像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千姿百态    心旷神怡    万紫千红    碧波荡漾 B . 千姿百态    神清气爽    五光十色    碧波万顷 C . 奇形怪状    心旷神怡    万紫千红    碧波万顷 D . 奇形怪状    神清气爽    五光十色    碧波荡漾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塞罕坝森林草原,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一年四季,风光各异 B . 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塞罕坝森林草原,一年四季,风光各异 C . 塞罕坝森林草原,一年四季,风光各异,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D . “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人们对一年四季风光各异的塞罕坝森林草原的赞誉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夏季的塞罕坝景观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最漂亮的是沼泽地里连片绽放的金莲花。 B . 夏季的塞罕坝景观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最漂亮的首推沼泽地里连片绽放的金莲花。 C . 夏季的塞罕坝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最漂亮的是首推沼泽地里连片绽放的金莲花。 D . 夏季的塞罕坝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最漂亮的首推沼泽地里连片绽放的金莲花。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微信、微博、各种APP软件的研发以及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增多,人们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料的便利性极大地提升。①       , 其中有深入浅出的文化精品,有深入深出的高端成果,有短平快的畅销书,有东拼西凑,模仿跟潮的赝品。②       , 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实现了资源多样性的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此外,网络平台的构建为人们创建了虚拟的空间,人们可以平等地交流,消除了传统的交往障碍,提升了交往的自由性。

    网络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具有无边界、大容量的特点,故而能够③       , 并为其合法提供数据信息。事实上,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自由性,才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为网民的网上联系提供了便利,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对话的空间,有助于最终实现世界各类文化的通联与发展。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概述网络文化的作用。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报道称,某高校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常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有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但和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

    与此对应的另一篇报道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退而不休,深入边区,转战中学讲鲁迅,怎奈学校不热心、学生不愿听,反而时不时向钱教授请教“如何学好英语”等他们认为更有用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象,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有用”与“无用”展开讨论,请你结合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