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达标检测...

更新时间:2023-01-14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越是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中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漱荡中始终站稳脚跟。

    (摘编自2022年7月7《人民日报》,蔡文成(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动画就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功塑造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典型形象。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旨在说明形象表达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蕴。《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的民族风格表现为浓重、绚丽的格调。在山川、石头、草木等景物以及宫殿建筑的造型设计上,华美的视觉造型和活泼的内在情绪融为一体,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华丽鲜艳的神奇景色相得益彰,传统绘画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学意味有机融合,呈现出一个灿烂丰富的意象世界,于情景交融中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这些经典作品以丰富的审关意象,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原则。以历史反观当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象,以崇高和优美涵养时代、涵养人,仍是中国动画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在今天,动画电影的竞争力主要在于承载的价值观念。呈现与表达价值观念,是典型形象塑造的目的。近年来,一批国产动画电影赓续传统,从传统题材中寻找素材,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创造出贴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表达方式。这既这既是创作者文化自信的表现,也受益于科技的进步。从上世纪的《哪吒闹海》到近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形象内涵也被赋予新价值、新理解和新呈现。

    (摘编自2022年6月2日《人民日报》,饶曙光《中国动面:从塑造典型形象到创造经典作品》)

    材料三:

    近些年,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推动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让文化符号生动起来。从形成热点的节目来看,跨界已成为创新节目形式、“活化”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中国考古大会》《舞千年》将舞蹈作为展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表现手段。前者借由舞蹈复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较好地平衡了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后者以中国古典舞透视中华文明,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融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并非简单地拼凑、组合,创作者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加强,由此满足观众多元审美需求,重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叙事视角更加多元。相较于曾经流行的“讲坛式”解读,当下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更多元的叙述视角,和更加差异化的“解码”方式。一些节目“解码”文化基因,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讲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文化类节目在进入网络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场域后,也尝试以更具“网感”的表达方式阐释传播传统文化。然而,也有一些节目充斥着吐槽、调侃、玩“梗”、解构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蕴,使节目趣味有余、内涵不足。如何既能适应网络文化审美特征,又在创新表达方式中坚守传统文化根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让表达空间更加开阔。圈层化是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当下部分创作者围绕圈层文化做文章,将其当作文化类节目创新表达形式、实现节目迭代的突破口。《舞千年》就是跨圈传播的产物。该节目追求的国风表达和审美旨趣与当下古风圈、汉服圈高度契合,以精准的圈层定位,成功吸引互联网年轻受众的注意。同时,节目也通过挖掘古凤视觉符号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小众文化进行大众化转译,从而实现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同频共振。跨圈层运作的关键还在于借助圈层粉丝赋能,提升节目的传播力。《舞千年》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设置互动活动号召不同文化身份的网友录制节目“反应视频”,以他们的二次创作打通圈层壁垒,激发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跨圈层运作是有效链接“Z世代”文化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接合的一种尝试,它既能对小众文化、圈层文化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传播路径。

    (摘编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报》,马立、周星《文化类节目: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立足自身、薪火相传,又汲取外来、面向未来,才能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中守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B . 《小蝌蚪找妈妈》形象地诠释了画家谢赫“气韵生动”的观点,体现了传统美学对中国动画的深远影响。 C . 《舞千年》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重现古人生活图景,节目感染力大大提升。 D . 文化类节目可以通过精准的圈层定位、挖掘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设置互动活动等策略实现突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中动画电影塑造典型形象的做法,有力地印证了材料一中关于立足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阐述。 B . 近年来孙悟空、哪吒的形象被赋子新的内涵,是对高层次审美意象的追求,更是对科技进步的有力促进。 C . 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先贤自述、经典内容再现、跨时空对话有机结合,可谓叙事视角多元。 D . 文化类节目如果过度追求趣味性、高流量,就可能会消解文化的深度和意蕴,难以坚守传统文化根脉。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中,著名画家张仃设计的哪吒造型,既具有“神”的超凡脱俗气质,又有了“人”的生活气息。 B . 《新神榜:杨戬》中二郎神杨戬,一反所向披靡、震天撼地的英勇神将形象,随着故事的进展,奋起抗争,显示了向真向善的追求。 C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融通了时代元素与创作理念,塑造出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强化了经典原型充满战斗意志的特征。 D . 《白蛇:缘起》在借鉴经典神话原型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讲述许仙与白蛇的前世传奇,传达出现实中“亲、友、爱”的价值观念。
    4. (4) 论证是思维的核心环节,论证的严密性也是论述类文本最基本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
    5.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代文化产品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 B . 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 C . 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D . 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 . 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C . 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 D . 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3. (3) 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 (4) 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 , 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 , 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 , 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 (2) 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 . 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 . 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 . 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 . 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 . 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 . 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 (5) (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呈蒋、薛二友

    【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

    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

    【注释】①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②香醪:美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B . “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C . 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 D . 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2. (2) 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十分精妙,请加以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姜夔的《扬州慢》中“”两句从虚和实两个角度写了扬州十里长街昔日的繁华景况和今日的凄凉情形,表达了词人深沉的黍离之悲。
    2. (2) 周邦彦《苏幕遮》中“”和杜甫《蜀相》中“”都写到鸟鸣,前者流露出一种轻松欢快之情,后者则传达出佳景虽在却无心赏玩之慨。
    3. (3)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方法时说,为了保全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在育人方面也颇有启发意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评论,尤其对那些实践性很强、技术要求颇高的艺术,如书法、绘画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它们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       是切实的创作实践体验才能进行深入评论,否则很难       。有位学者试图从甲骨文、《兰亭序》、《寒食帖》等经典法帖的书法线条中去寻找创作者的情感,但结果令他       。于是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创作者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一方面更多地通过书写的内容来抒发自然情感,一方面则通过书法的本体语言,即点画、章法等书法内容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对于艺术创作本体的评判和思考,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经历和艺术创作切实的认知、领悟的能力,便无法真正理解本体创作中的种种感受。所以对于艺术评论,尤其是书画评论来说,需要实践做基础,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       误人误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或者    入木三分     大吃一惊    因而 B . 甚至    入情入理     大失所望     进而 C . 或者    入情入理     大失所望    进而 D . 甚至    入木三分     大吃一惊     因而
    2. (2)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创作者真正的情感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内容表达出来的,线条美也十分重要 B . 创作者真正的情感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内容表达出来的,线条美虽然十分重要,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 C .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线条美固然十分重要,但创作者真正的情感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内容表达出来的 D . 创作者真正的情感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内容表达出来的,作为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线条美也十分重要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修改成“对于艺术创作本体的思考和评判,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经历和对艺术创作切实的认知、领悟的能力,便无法真正理解本体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为什么?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 (1) 回目是章回小说内容的概括,许多古文内容也可以借用回目来概括。请你从所供古文名篇中任选两个,依据其内容补写回目。

      ①《项脊轩志》:“一株枇杷饱含伉俪两厢爱,

      ②《烛之武退秦师》:“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 ”

      ③《鸿门宴》:“刚愎自用项羽失良机,

    2. (2) 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①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②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膳”

四、写作(60分)
  • 8.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今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力量令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惊。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

    请以“中国力量”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传统文化的土壤等),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鞠躬,从古至今始终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场合,有不同意味的鞠躬。

    请以“鞠躬”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