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6)辛亥革命与...

更新时间:2023-01-11 浏览次数:35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
    A .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 .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 .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 . 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 2. (2017高三上·和平期末)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 .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3. 1911年12月南北会谈中,南方代表伍廷芳声明,今日人心倾向共和,若非承认共和,别无议和之法。北方代表唐绍仪认为,请国民大会决定君主民主问题,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使清廷易于下台。这说明南北方( )
    A . 意识到预备立宪的必要性 B . 赞同以革命手段结束清朝统治 C . 希望以和平方式应对时局 D . 认可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
  • 4. 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张謇态度的转变反映了( )
    A . 官僚企业家的投机性 B . 清廷腐朽本质的暴露 C .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 . 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
  • 5. (2021高一下·广东期中)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   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 . 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 . 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 . 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 6. 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写道:“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推动了共和观念的传播 B . 在农村遭到百姓的抵制 C . 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 D . 未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
  • 7. (2022·邯郸二模) 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    )
    A . 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 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C . 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D . 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 8. 二次革命失败后,为继续革命,孙中山先生改组同盟会,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党员必须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但这一要求却遭到黄兴等部分老同盟会员的抵制,致使中华革命党最终影响有限。孙、黄这一分歧主要体现了( )
    A . 政党建设的理解差异 B . 革命党内部分歧已久 C . 民主革命彻底性不同 D . 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
  • 9.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背靠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割据混战,又同时维持着民主政体,且以“以工代战”的方式参与一战,收回部分权益;既有尊孔复古的逆流,又有民主共和观念的不断传播。这说明此时期(    )
    A . 体现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 . 军阀混战促使了社会变革 C . 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交织 D . 面临民族危机的艰难抉择
  • 10. 一战期间,14万华工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荣誉。一战华工( )
    A . 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 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 . 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 . 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 11. 下表是《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其中注册公司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说明欧战期间的中国( )

    时间

    新注册的工业公司(个)

    资本总额(元)

    战前(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1920年

    272

    117434500

    A . 近代工业获得显著的发展 B . 民族资本已经超过外国资本 C . 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行业
  • 12. (2022高二下·扬州月考) 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 . 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 . 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 . 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粉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天朝大厦摇摇欲坠,而最先发难的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吧,但太平天国运动终究没有推翻清王朝,让这腐朽的封建王朝继续苟延残喘。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革命运动,让我们见识了中国农民カ量的强大,更让世人对农民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国农民的诉求是什么?他们关注的切身利益是什么?他们可以推动中国社会与世界合拍吗?

    ——摘编自王国平《太平天国史论》

    材料二:孙中山应该是推崇他的广东老乡洪秀全的,但很明显他的眼界比洪秀全要高远很多。自从上书李鸿章遭受冷落后,孙中山也毅然走上了革命之路。但他没有洪秀全那么得人心,应者无几,革命党人势单カ薄,处处遇挫。然而孙中山却完成了洪秀全没有完成的伟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武昌起义时,孙中山还在海外,回国后的孙中山很幼稚地认为革命已经成功,艰难地经营他的民主共和,但终归是昙花一现。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眼界比洪秀全高明之处,并谈谈由此得出的认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改良麦、棉品种,荣氏兄弟在20世纪20年代初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进行实验工作。荣氏兄弟接受爱国实业家张謇“用教育来创进实业”的主张,积极兴办教育事业。从1906年起,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小学,在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学校,鼓励工人子弟就学。1919年,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开设工商两班,并设有商店、银行和工厂,供学生实习用。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荣家企业在抵制外货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已经达到12个,其中茂新有4个厂,福新有8个厂。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量的1/3左右。申新纺织厂在这期间也发展至4个厂,拥有纱锭13万余枚,比创办时期增长了9.4倍。1921年,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在上海成立,荣宗敬任总经理。这标志荣氏企业系统基本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荣氏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荣氏兄弟的事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