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作业(1)政治体制

更新时间:2023-02-03 浏览次数:20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 . 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 . 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 . 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 . 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 2. 元朝,江浙、湖广、江西行省以镇压新征服地区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其治所往往设在便于与朝廷联络和指挥的水陆交通要冲;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境要地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行省,则往往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至于岭北、辽阳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以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这反映了元朝行省(   )
    A . 导致了地方权力“大而不专” B . 达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发展 C . 使全国形成以北制南的格局 D . 带有浓重政治控驭和军事镇遏色彩
  • 3. 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期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 . 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 . 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 . 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 . 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 4. (2016·北京)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 . 分散宰相权力 B . 加强皇权 C . 加强军事实力 D . 增加财政收入
  • 5. (2020高三下·深圳月考)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 .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 . 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 .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 .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 6. (2019·北京) 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
    A . 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 . 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 . 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 . 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 7. 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
    A . 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 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C .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 . 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
  • 8.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汉代设中朝 B . 唐代设三省 C . 宋代设副相 D . 明代废宰相
  • 9.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 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 C .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 . 有助于国家开疆拓土
  • 10. 138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秦汉以来绵延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下表是明朝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 .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B .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 .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 .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 11.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主要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事物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等

    典客

    民族事务及诸侯朝聘

    太仆

    宫廷车马仪仗和全国马政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化

       
    A .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 .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 .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 .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 12. (2021高二上·广州期末) 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
    A . 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B . 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C .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 . 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我们不应该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政体。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
    3. (3) 根据材料二、三,说明美国革命为什么是“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及其限度》

    材料二: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同权力。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并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了哪些设计,结果如何。
    4. (4)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四的观点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