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一模模...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自然写作”一词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曾在《生态批评读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之中提出“自然写作”的概念。布伊尔这里所说的“自然写作”,是针对人为的“艺术写作”而言的纪实自然考察与个体经验的一种文学形态。诸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之类。

    但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诚如布伊尔在另外一部著作中所言,这种“环境取向作品”的标准要素是: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并不仅仅是一种框定背景的手法,这种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实际上开始向人们宣示:人类的历史必然被融入自然之历史;在环境取向的作品中,人类利益并没有被视为唯一合法的利益;人类对环境负有责任,这是文本伦理取向的重要组成;这种自然取向的文本中隐含这样一种意识——自然并非一种恒定或假定之物。可见,“自然写作”即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它是“自然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显然,这是对于工业革命“人类中心”、“艺术中心”与“理性中心”的抛弃与评判。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因为,中国作为农业古国,以农为本,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力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儒家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道家则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释家则言“众生平等”。这种“共生”的哲学观念必然导向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写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自然写作”进行全面理论论述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它在《原道》篇中提出文来源于“自然之道”的论断,重点阐释了文之所本的“自然之道”的内涵。这里的“自然之道”是人以“言”对于日月山川地理之美进行表现的“文明之道”与“天地之道”。显然,“自然”既包含大自然,也包含人对于自然的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表现。

    “自然写作”给文学阐释增添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彰显了“自然写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原生性特点,突出了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自然写作”的特殊地位与重要贡献。同样,从“自然写作”视角研究《聊斋志异》也可以凸显它的别样价值与风采。中国传统文化以“生生”为其核心价值观,力倡“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等。近人方东美更加明确提出,“生生之德”转化为“生生之美”,“生生”乃直抵艺术核心处等等。儒家力倡“爱生”,道家则倡导“养生”,佛家力主“护生”。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继承了上述思想,更加进一步地提出“自然比人类更美”的“美生”论的自然写作观念,并以一系列无比动人的动植物寓言形象地呈现了这一写作形态,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态美学实践。这样的“自然写作”观应该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凡响的特色,别具价值意义。17世纪《聊斋志异》的问世,标志着“生生美学”在小说这种特殊的叙事性艺术中扎下了根,说明“生生美学”无所不在的理论渗透力,成为“生生美学”的完美升华。

    (节选自曾繁仁《<聊斋志异>的“美生”论自然写作》)

    1. (1) 下列对文中“自然写作”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写作不把自然环境仅仅作为背景,而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 B . 自然写作主张人类利益并非唯一合法的利益,人类对自然应有伦理的责任。 C . 自然写作反驳了传统的“艺术中心论”,给文学创作和阐释增添了新视角。 D . 自然写作的自然并非假定之物,而是真实的自然和人在自然中的真实表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将布伊尔和刘勰二人有关自然写作的论述进行比较论证,旨在突出中国的自然写作具有原生性。 B . 文章介绍《原道》对自然之道内涵的阐释,证明《文心雕龙》中有对“自然写作”的全面理论论述。 C . 文章第四段引儒释道“爱生”“养生”“护生”的说法,意在论证中国产生“自然写作”的必然性。 D . 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先引出“自然写作”概念,再分别介绍东西方对“自然写作”的具体阐释。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写作”在中国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在西方却是一种对工业革命进行反思的写作。 B . 蒲松龄在传统思想上提出“美生”论,以《聊斋志异》的写作贡献了一种新的生态美学实践。 C . 中西方自然写作观的产生,都有其时代原因和理论基础,这对我们研究审美形态提供了借鉴。 D . 《聊斋志异》中狐“更饶妩媚”“兽比人更美”“人不如兽”的论断,符合“自然写作”观。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并没有作为实体的气候,它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为“倾斜”,可简单表述为:地面上太阳辐射倾斜角度一致的区域。直到十六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就科学观念而言,气候至十九世纪形成了其科学定义: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与每天变动不息的天气不同,它通常意味着一种稳定状态。

    中文的“气候”则是另一个故事。儒家经典文献《礼记·月令》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月令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关于气候的一种典型认识。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四时运转、寒暑交替、草木荣枯、鸟兽化生,都在气的循环中,乃至于人的身体变化也在此循环中,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

    (摘编自孙萌萌《气候如何成为洪水猛兽》)

    材料二

    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这是否是一种巧合?竺可桢在193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文章指出:“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的一小部分,是没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气候变冷给鼠类繁殖与活动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而气候巨变也可能引发致病菌使其产生变异,这极大地增加了老鼠身上致病菌传播的风险。蒙古骑兵只是扮演了传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动这一切的则是气候这只看不见的手。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杨海峰《生态历史与自然的重建》)

    材料三

    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日趋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暖肇始于地球大气层的一种重要机制——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但是万事皆有度,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加剧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气候系统的范畴,后者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摘编自邬锐《火山喷发——气候变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一致的。 B . 作为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体大部分都没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动,传播病毒的危害更大。 C . 温室效应是在太阳辐射下地表发出的大量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导致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D . 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3. (3)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低估了气候的价值,低估了它在推动、塑造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栓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塘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唤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比喻新奇生动,表现了孙寡妇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状态。 B . 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中的复杂心理。 C . 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 D . 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表现了她的念子心切。
    2. (2) 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 , 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

    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悉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 , 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魏王曰:“善。”乃使人报于齐,愿臣畜而朝。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B .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C .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D .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雨雪,意思是下大雪,雨雪与《采薇》中“雨雪霏霏”中雨雪含义相同。 B . 属怨,意思是结怨,怨与常用的成语“任劳任怨”中“怨”的含义不同。 C . 折节,意思是降低身份,文中的折节与“折节读书”中的折节含义不同。 D . 罢齐,意思是贬低排斥齐国,“罢”与“罢黜百家”中的“罢”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惠王的葬期刚好遇到大雪,群臣劝说太子延期举行葬礼,因为百姓一定叫苦连天,国家开支可能也不够。太子没有同意群臣的意见。 B . 惠施去劝说太子延期举行惠王的葬礼,举周文王更葬季历的例子,认为文王的做法体现了对国民的大义。太子于是同意延期举行葬礼。 C . 齐国大胜魏国,杀死了太子,消灭魏军十万人,魏王想要报仇。惠施不同意,认为魏王处于愤怒的状态,既失去了风度,也不讲计谋。 D . 惠施向魏王提出的报齐国之仇的策略反而是向齐国臣服,挑起齐国和楚国的矛盾,借楚国之力为自己报仇,魏王采纳了惠施的建议。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

      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

    钱起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释:①卢龙塞:燕山隘口,古代军事要塞。②掌记:唐代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描写在天气恶劣的隆冬,寒风裹着雨雪从黑山外长驱而来直扑关内之景。句中“雨雪”也可喻指来势汹汹的敌军。 B . 颔联虚写万里边塞狂风呼啸、飞沙走石,战鼓雄浑,又写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旌旗凝滞,正侧面结合塑造了将士的形象。 C . 尾联将唐皇和汉皇对比,圣主虽文武兼备,但依然无法企及汉皇的功业,照应前诗表现出诗人对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担忧。 D . 本诗是诗人送韦掌记前往北方边关卢龙塞的送别之作。诗作使用了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手法,意境宏阔,风格豪迈。
    2. (2) 这首送别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秋水》篇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逍遥游》中同样使用譬喻且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 (2)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由白居易诗作《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取自诗中“”两句。
    3. (3) 曹操《观沧海》中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卡塔尔世界杯赛事正    ①    地进行,除了扣人心弦的“诸神之战”,本届世界杯赛事期间出现的“中国制造”同样    ②    中国铁建负责承建此次世界杯最主要的体育场卢塞尔体育场;巨力索具负责执行两座世界杯球场索膜结构体系的设计、供货、安装总承包工作;中国电建负责建设卡塔尔地区首个光伏电站,保障世界杯的用电需求;洲明科技为卢塞尔体育场提供LED产品与解决方案;卡塔尔世界杯使用的新能源大巴,由金龙汽车和宇通客车提供;“球迷村”使用的集装箱式房屋来自中国方案;球场通讯设施及联合指挥控制中心的网络设备均为“中国制造”;卡塔尔在全国5处地点建设15座超大型蓄水池由“中国制造”助力;卡塔尔世界杯官方专卖店中60%的商品由中国生产。____③     , 大到比赛场,小到纪念品,从水电保障,到交通通讯,“中国制造”服务于卡塔尔世界杯的诸多方面,为卡塔尔世界杯的顺利举办    ④     , 贡献“中国力量”。一系列高技术的、系统性的解决,彰显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先进地位,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瞩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②  ③  ④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打开饭菜,挑选视频,开吃。有网友调侃,吃饭时没有刷到一部称心如意的剧,这顿饭等同白费。网友给这些“下饭”视频、音频和文字起了一个新名字——“电子榨菜”。视频无论长短,文章不限题材,____________,就是好“榨菜”。

    互联网上的“电子榨菜”品类丰富,任君挑选。个人口味不同,选择“电子榨菜”的品类也不同,就会带来____________。有人吃饭喜欢看男女主谈甜甜的恋爱,比自己约会吃饭更香;有人爱跟着美食博主一饱眼福,看看烧烤串串里的人间烟火气;有人喜欢带来“5分钟快乐”的脱口秀,跟着感慨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中悲、大悲、超大悲”。“电子榨菜”在三餐中让我们短暂逃离现实世界,以影像、文字、声音为陪伴,获取口腹与情感上的双重满足。

    但是,“电子榨莱”终究只是“榨莱”。2012年开播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名叫“五郎”的大叔在屏幕里独自探访小店,专心而安静地吃饭。那种在喧嚣世界中安然享受美食的状态,仿佛在告诫年轻人:____________。当然,这需要强大而富足的内心力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分析“电子榨菜”得名的合理性。
四、作文(60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著名的现代派作家卡夫卡说:“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在我的手杖上刻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你对这句话怎样看?请你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