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3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之解放战争

更新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30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云南会考) 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 .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 .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 .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 2. (2023·济宁模拟) 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淮海战役 B . 三大战役中同时进行的是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C .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 D . 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决战
  • 3. 有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视剧,其中出现的镜头,你认为哪一个符合史实(    )
    A . 一个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上,进行宣传 B . 刘伯承、周恩来指挥解放军渡过黄河 C . 在北平杜聿明举行仪式,接受和平改编 D . 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谈判,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
  • 4.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争取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
    A . 天津 B . 北平 C . 上海 D . 徐州
  • 5. 某文献记载:1948年12月6日,人民解放军包围徐州,开始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性进攻,先后俘获国民党杜聿明兵团、黄维兵团。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6.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毛泽东谈论的是(    )
    A . 井冈山会师 B . 西安事变 C . 百团大战 D . 重庆谈判
  • 7. 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经两次合作,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和蒋介石曾经在重庆有过一次历史性的会晤,曾使无数的中国人充满希望。当时,全国人民普遍渴望(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 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 8. “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这篇社评介绍的是(    )
    A . 吴起镇会师 B . 会宁会师 C . 政治协商会议 D . 重庆谈判
  • 9.   1945年在努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
    A . 要为人民利益努力争取和平 B . 尽量避免内战 C . 继续同国民党合作,维护统一战线 D . 既要争取和平也要准备斗争
  • 10.   1949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南京广播电台当天可能播出的紧急新闻是(   )
    A . 辽沈战役捷报频传 B . 平津战役最近战况 C . 渡江战役全面胜利 D . 抗战胜利指日可待
  • 11. 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如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2. 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人民解放军的领导干部们说:“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在此军事思想指导下,不久人民解放军(    )
    A .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B .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 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 赢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 13. 地主阶级不仅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鱼肉百姓。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的土地文件是(    )
    A .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国共会谈纪要》 D . 《中华民国约法》
  • 14. 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经历过多次战争,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更为高明的军事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
    A . 平津战役 B . 孟良崮战役 C .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 . 渡江战役
  • 15.   1948年10月10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毛主席的这封电报针对的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二、填空题
  • 16. (2022·陇县一模) 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17. (2022八下·泾阳月考)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地点),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1月, 战役胜利结束,该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 18. (2021八上·合阳期末) 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 19. (2021八上·黔西期末)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20.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时间:1947年。

    依据: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⑵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农民分得了、房屋 、粮食和衣物。

    意义:

    ⑴使农村的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⑵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 21. 三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时间:年9月到1949年1月。

    概况:

    战役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年9月-11月

    年11月-1949年1月

    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

     、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野战军、 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

    战果

    歼敌47万余人,解放全境

    歼敌55万余人,解放了 的广大地区

    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余人,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22. 南京解放: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结束了国民党在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 2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24. 线索构建

    A:    B:

  • 25. 重庆谈判

    背景:

    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

    ⑵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目的:

    ⑴国民党:一方面是为争取时间 ,另一方面是想在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身上。

    ⑵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

    概况:月,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即“双十协定”。

    ⑴内容: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 ,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邀集各党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举行。

    意义:为中国实现民族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三、问答题
  • 26. (2021八上·永吉期末) “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哪场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写出19世纪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1例。
    2. (2) 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孙中山在革命纲领中提出了什么内容?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哪一运动失败?
    3. (3) 写出我国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名称。
    4. (4) 写出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
    5. (5) 写出20世纪四十年代中共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依据1例。
    6. (6) 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的感悟。
  • 27. (2021八上·合阳期末) 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时间是哪一年?写出1948~1949年期间国共进行主力决战的三次重大战役。 
  • 28. (2021八上·农安期末)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她发展的坐标上,总有一些激荡人心的重要节点。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短文。文中需包含图示反映的五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同时谈谈你的感受。要求:史实准确,语言流畅,字数240字左右。 

     

四、辨析题
五、材料分析题
  • 31. 抗战胜利后,日本侵华战争的阴云在人们的心头还尚未散尽,内战的乌云又马上笼罩在全国人民的头上,又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弥天大勇,为和平】

    材料一:有人把重庆谈判称为“鸿门宴”。面对蒋介石设下的“鸿门宴”,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呢?对此芳芳和明明各自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芳芳说:“不去。因为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高级领袖,不能轻易去冒险,有张学良的前车之鉴,万万不可重蹈覆辙。历史上借谈判为名,扣押、杀害对方的事情很常见,因此,绝对不能去。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定,即使去了也不能制止他。没有任何意义。”

    明明却说:“去。用事实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不放弃和平的一丝一毫希望;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因此去谈判,利大于弊。”

    【兄弟阋墙,谁之过】

    材料二: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墨迹未干,动干戈】

    材料三: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1. (1) 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2. (2) 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3. (3) 材料二中“软的一套手法”和“动大手术”各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以及“更有文章好做”?
    4. (4) 蒋介石于什么时间撕毁“双十协定”?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5. (5) 材料三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目标是哪里?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取怎样的策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二:“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勇往直前冲向战场。

    ——《人民日报》

    材料三: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万人) 

    挑(副)

    担架(副)

    小车(辆)

    大车(辆)

    汽车(辆)

    牲畜(头)

    船只(只)

    粮食(万斤)

    辽沈战役

    160

     

    13 800

     

    6 750

     

    30 000

     

    7 000

    淮海战役

    225

    42 400

    73 900

    410 900

    3 070

    250

    6 300

    13 600

    57 000

    平津战役

    154

     

    20 000

    20 000

    380 000

     

    1 000 000

     

    31 000

    ——《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文献的核心内容。
    2. (2) 概括材料二、三表达的主题思想。材料一与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六、综合题
  • 33. (2022·大庆二模) 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请依据表格中提示,将相应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

    时间

    事件

    相关活动

    周恩来

    1924年

    国共合作

    ①建立,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蒋介石任校长。

    1927年

    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革命军,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35年

    该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忠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

    西安事变

    爱国将领张学良和④发动,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参加谈判,该事件得以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⑤年

    重庆谈判

    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周恩来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 34. (2022·零陵一模)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湾”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三:习近平在同马英九的会面中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面对新形势,站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上,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部审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最后一次分离前又是如何收回台湾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言之成理,不少于150字)。
七、列举题
  • 35. (2022·白山模拟) 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军事行动,
    1. (1)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的战役——
    2. (2)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 (3)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4. (4)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八、论述题
  • 36. (2022·安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国共产党简史》

    1. (1)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将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属于“统一战线”的是;属于“武装斗争”的是;属于“党的建设”的是。(填写编号即可)
    2. (2) 根据上述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请人选其中一个“法宝”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