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2021-2022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4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 1. 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地震发生时,shān  bēng  dì  liè,他躲在一个kòng  xì里,děng  dài救援,动弹不得。三天过去了,他的身体越来越xū  ruò,逐渐jīng  pí  lì  jié,意识不再qīng  xī

  • 2. 提笔就是练字,在横线上正确规范抄写句子,并补充完整。
    1. (1)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

      抄写:

    2. (2) 八月里来雁门开,

      抄写:

  •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 . 好的陀螺的尖部嵌一颗滚珠,不用一枚铁 B . 下雨天,青鸟、麻都要躲避起来。蝴蝶不同家儿,一下雨就飞到屋檐下避雨。 C . 梅兰芳可过拮据生活也不听从日本人摆布,这种折不屈的爱国情操流传至今。
  • 4. 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碰钉子      ②开绿灯     ③破天荒     ④打头阵

        运动会开始了,第一场50米短跑,我们班派出了名将小王。一向身手敏捷的小明竟然在预赛中扭了脚,真没想到在关键时刻栽跟头。但是,平时不爱体育锻炼的小张同学在跳高项目上地夺得了金牌。

  • 5. 下面图和词语相匹配的选项只有一个,是(    )

    A . 震耳欲聋    上天入地    精忠报国 B . 锣鼓喧天    神机妙算    精忠报国 C . 鸦雀无声    未卜先知    铁面无私
  •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时时为他人着想。 B . 篮球队在今年的联赛中勇夺冠军,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 , 再创佳绩。 C . 小明上课没有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总是不动声色
  • 7. 下列语境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疫情期间,我们要讲究个人卫生,不散布谣言,切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B . 老师总是告诫我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要马虎,否则酿成大错,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 爸爸引用名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来告诉我做人要讲诚信,说话要算数。
  • 8.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1)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缩写)
    2. (2) 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提示:“逐渐”说明什么呢?)

    3. (3) 从下面事物中任选一个,用“过了一会儿”或“忽然”描绘你想到的画面。

      风      雪花        小花猫

  • 9. 名句名篇积累与运用。
    1. (1) 《礼记》中提出的学习态度是: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
    2. (2)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从小树立远大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拒绝为日本侵略军表演差点送命的;善于观察,不吃道旁李的;耐心好学最终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
    3. (3) 读古诗,让我明白了道理:读了《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我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的诗句“”我明白了生时应该做人中豪杰,为国建业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二、阅读。
  • 10.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________,________,故为精卫,常衔________,以堙于东海。

    1. (1) 回忆课文,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 (2)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

      于东海

    3. (3) 根据故事内容,理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完成填空。

          本文主要讲述了炎帝的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叼着投入海中,一心要的故事,表现了精卫的精神。

    4. (4) 下面哪个神话故事中主人公和精卫有同样的精神?(    )
      A . 《愚公移山》 B . 《女娲补天》 C . 《嫦娥奔月》 D . 《八仙过海》
  • 11. 课外阅读。

    毽子里的铜钱

    琦君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那时,我大约十岁吧。有一天,我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我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hōng)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隔壁的二婶走了过来,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给你就是了。”她捧着山薯就进家里了。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我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递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铜钱在口袋里叮叮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做小贩的,栉风沐雨,都是非常辛苦的。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慈祥的笑容和佝(gōu)偻(lóu)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让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1. (1) 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你阅读时提出的问题和阅读批注。(共3处)

      ①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铜板”是中间不穿孔的钱;“铜钱”是中间有四方孔的钱,比铜板价值小。

      ②老人为什么会愣愣的?读到这,你觉得他在想什么呢?请做批注。

      ③默读画线的句子,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请做批注。

      (“栉风沐雨”的意思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在这里指老伯伯在外面奔波劳碌。)

    2. (2) 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排序(填序号)

      老人再次送“我”烤山薯。

      二婶买烤山薯少给钱。

      我”找铜钱给老人。

      老人第一次送“我”烤山薯。

    3. (3) 在事情的发展中,“我”的心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根据内容填写下面的心理路线图。

      感激→→空落落

三、习作。
  • 12. 习作。

    ㅤㅤ丢沙包、抢椅子,跳长绳,两人三足跑,一二三木头人……游戏可以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让我们进入自由自在的快乐天地。今天就让我们来写一写有趣的游戏。写之前可以想一想:游戏前,你做过哪些准备?在游戏中,你做了些什么?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游戏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

    ㅤㅤ根据这些问题,把游戏写清楚,还可以写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写好后,给习作拟一个题目,最好能反映自己的感受。

    ㅤㅤ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规范;③字数在350字左右。

  • 13. 你有过下面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惊喜        害怕      紧张        激动

    参加百米比赛                与朋友久别重逢

    参加班干部竞选             一个人走夜路紧张激动

    第一次当众讲故事          登上领奖台

    ㅤㅤ要求:①题目:我的心儿怦怦跳。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规范。③字数在35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