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柳荫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42分)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层林尽rǎn   jú子洲头      怅liáo kuò

    cāng茫      浪è飞舟      zhēng róng岁月

    xià隙       挥斥方qiú     páng huáng

    利        gān gà        niǔ ní

    或       甘lín          wǎn

    通xùn     jī鸟           qián

    chóu怅    shàn溪         万户 hóu

  • 2. 给加点的汉字写拼音。

         包     百     

    梁     商     花     

    弃     讷     三     

    动     细     膏      磕

         搭     皱      窸窸窣

  • 3.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 (1) 烟涛微茫难求 信:      
    2. (2) 云霞明灭可睹 或:
    3. (3) 势五岳掩赤城 拔:      
    4. (4) 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
    5. (5) 六百一十六言 凡:     
    6. (6)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
    7. (7) 如听仙乐耳明 暂:      
    8. (8) 对酒歌 当:
    9. (9) 相存    枉:相:存:
    10. (10) 山不高   厌:
    11. (11) 为君故   但:
    12. (12) 桃李堂前 罗:
    13. (13)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
    14. (14) 我于城隅 俟:
    15. (15) 采之欲谁 遗:
    16. (16) 雕栏玉 砌:
    17. (17) 美且异 洵:
    18. (18) 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
  •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集《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其中的作品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凤凰涅槃》等。闻一多则在《红烛》中歌颂了奉献精神。 B .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其诗风格朴素平易而意境深远,内容多为歌咏田园风光,被称为田园诗。 C . 唐诗在体例上既继承和完善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D . 唐代诗坛,“李杜”中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小李杜”则指杜牧和李商隐。宋代词坛“苏辛”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
  • 5.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吃了不少苦头。没有实践经验,不通人情世故,办事教条化,难免书生意气 B .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事重重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C . 诚然,犹豫不决确实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是,做事情如果一味地瞻前顾后 , 一定不会成功。 D . 秦观《鹊桥仙》表达了对爱情的独到见解: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 6. 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_________,又悄悄地_______,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了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___________,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①冲向又一道山梁    ②试探着前进    ③盘旋在山腰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③②① D . ②③①
二、(每空0.5分,共12分)
  • 7. 根据原文填空。
    1. (1)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 (2) ,心念旧恩。
    3. (3)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4. (4) 谢公宿处今尚在,
    5. (5) 千岩万转路不定,
    6.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 (7) ,潦倒新停浊酒杯。
    8. (8) ,犹抱琵琶半遮面。
    9. (9) ,此时无声胜有声。
    10. (10)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11. (11) 座中泣下谁最多,
    12. (12) ,雄姿英发。
    13. (13) 人生如梦,
    14. (14)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15. (15) ,晚来风急。
    16. (16) ,美人之贻。
    17. (17) ,忧伤以终老。
    18. (18) 小楼昨夜又东风,
    19. (19)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课外诗文阅读(16分)
  • 8.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 , 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在杭州通判任上与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②芙蕖,荷花的别名。 ③遣谁听,意思是令人不忍卒听。 ④湘灵,湘水女神。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头三句交待了此游的天气特点与时间,写出了西湖雨后风清水净、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 B . 上片后三句对飞来的白鹭进行了拟人化描写,表现了白鹭情意绵绵、双双飞舞的娉婷姿态。 C . 下片先写筝曲哀伤动人,令人不忍卒听;继而想像,仿佛是乘云驾雾下凡的湘水女神在弹奏。 D . 全词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意境优美,含蓄隽永。
    2. (2)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这首词表现出的是的词风。
    3. (3) 本词作者在聆听弹奏后想见弹奏者,

      却是“人不见,数峰青”。这样结尾的妙处是什么?

  • 9. 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 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取材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释】①此诗题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上报疾状        上报:上复。复人来信的敬语。 B . 危惙之际        危惙:病危 C . 封题其上曰      封题:在书札的封口上签押 D . 便请以代书      代书:代替书信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危惙际,不暇及他           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B . 微之于我也,若是乎!       问人,本长安倡女 C . 至今每吟,恻恻耳           雕栏玉砌应 D . 且置事,略叙近怀           夕始觉有迁谪意
    3. (3) 有人说,“惊坐起”三字是《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中的妙笔,请简要分析。
四、(共12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

    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

    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

    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

    (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

    1.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 B . 折狱:落入监狱。 C . 服膺:衷心信服。 D . 克己:提高自我。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 B . 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为“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 C . 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 D . 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 B . 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 C . 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D . 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 B . 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 C . 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 D . 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
五、    (共18分)
  • 1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弟弟的来信

    1999年,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爹,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 (1) 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态度)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每项不超过15字)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2. (2) 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却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说明爹

      ②这样的作用是

    3. (3) 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4. (4) 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 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 . 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实写乡村春天的自然风光,某种意义上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 . 小说先写弟弟哭了,后来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令人动容,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 . 小说叙事方式巧妙,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思。
六、作文(5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