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阅读理解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北京正式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同年底,北京的备案博物馆达到20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如故宫博物院、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在备案博物馆中有很多为记载某一行业历史及发展成果,展示行业文化而创建的行业博物馆,且大部分都是行业的“领军馆”,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等。

    早在2020年4月,北京公布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提出:发挥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国字号”博物馆的带动作用,提升首都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的影响力,打造京报馆、京华印书局、临汾会馆等一批富有老城文化内涵的纪念馆、展览馆、主题博物馆,布局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近两年来,北京市相关部门更从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展览社教等方面为博物馆发展提供切实帮助。这些举措解决了众多小微博物馆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人手、经验等方面的问题。

    北京各区政府还注重将相关政策向“类博物馆”倾斜,积极推进“类博物馆”建设。所谓类博物馆是指具有或部分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质与功能的场馆,包括名人故居、军史馆、校史馆、厂史馆、村史乡情馆、陈列馆、规划馆、特色艺术馆等。如通州区就建设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类博物馆,以记录村落历史,展示地缘文化。

    而今,北京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和500余家类博物馆。至此,北京形成了纵横交织、经纬缜密的博物馆布局。北京,这座独具历史文化风骨的城市,正朝着建设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博物馆之城大步迈进。

    材料二:

    博物馆拥有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的重要阵地,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形式主要有讲解员现场讲解、举办公众讲座、发放导览手册等。如今,很多博物馆在尝试探索更新颖的博物馆教育方式,如故宫博物院开设《藏品有话说》系列音频栏目,北京汽车博物馆开展学科课程活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设天宫课堂等等。各式各类的主题活动、体验项目、专业课堂使博物馆教育更加立体化,也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到博物馆学习去”,成为很多家长和孩子假期活动时的主要选择。

    “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这是某位大学生在朋友圈晒出文创产品时配的文字。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看展重要,在博物馆里逛文创店、买文创产品同样重要。

    如何让文创产品在促进博物馆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近年来,北京的博物馆做了不少探索和创新。首都博物馆的“首伯牛”,故宫的“皇家猫”,北大红楼的“新青年”……围绕这些IP形象打造的特色文创产品为相关博物馆增加了更多人气。北京博物馆学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好的文创产品不仅要选择突显博物馆特色的形象,更要把展品所蕴藏的优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并通过现代化、年轻化的展现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

    随着更多博物馆开始探索“夜经济”,经历一次“博物馆奇妙夜”成为很多人夜生活的选择之一。2019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宫博物院成为京城“最亮”景点。建院94年来,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灯会”,并首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被璀璨灯光点亮的紫禁城,吸引了大批参观者。2022年7月12日,北京大批博物馆开展了点亮暑期“夜京城”的活动。各博物馆也开始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夜场文化活动,解决了人们白天因学习、工作忙碌,不能参观博物馆的问题,也让人们有机会感受博物馆在夜晚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近几年来,数字化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北京的博物馆纷纷开启“云端”大门,让人们可以在网上参观博物馆,参加博物馆开展的各类线上活动。2022年5月的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上线,204家备案博物馆齐聚“云端”,提供云游览、线上文化教育活动等服务。2022年7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举行了本年度“数字故宫”发布会,在会上公布了故宫数字化建设的进展:推出《紫禁城365》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此App上欣赏故宫美景,了解古建筑文化。打开“云端”大门,开启了北京博物馆领域数字化的新时代。

    (两则材料取材于杨菲菲等人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家一级博物馆都要依据要求建成行业的领军馆。 B . 北京的500余家类博物馆不属于备案博物馆范畴。 C . 到2021年2月北京已形成纵横交错的博物馆布局。 D . “博物馆之城”的建设铸就了北京的历史文化风骨。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博物馆”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航空博物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均可归为行业博物馆。 B . 富有老城文化内涵的北京湖广会馆可打造成主题博物馆。 C . 画家齐白石的故居既属于类博物馆,也属于行业博物馆。 D . 北京朝阳区某中学的“学校历史展馆”可归为类博物馆。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博物馆拥有特殊的资源,可在社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B . “新青年”系列文创产品能够展现北大红楼的特色和文化。 C . “博物馆奇妙夜”中“奇妙”意味着与白天不同的参观体验。 D . “北京博物馆云”上线,开启了北京博物馆的“云端”时代。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故宫”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为“国字号”应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带动作用。 B . 推出《藏品有话说》栏目体现了其应对发展的积极态度。 C . 可称得上是北京博物馆中探索“夜经济”的先行者。 D . 开发《紫禁城365》App才使得线上游览成为现实。
    5. (5) 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座谈会上,北京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及博物馆领域负责人准备介绍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经验。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他们分别可以介绍哪些经验?请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讳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是时宋兴八十馀年,异材间出。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其材虽不大施,而所治常出人上。为司法,论决重轻,能尽法意,由是明习律令。设方略,明赏购,急追捕,且开人自告,故盗发辄得。有葛友者,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友智力兼人 , 公外示彰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至是,州郡肃清,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

    公为人除大患者既如此,至于振理颓坏,纪纲具修,所至皆然也。襄州继有大狱,逮系充满,有执以为死罪者,公至,阅囚牍,法当勿论,即日纵去,并释者百馀人。在洪,会岁大疫,自州至县镇亭传,皆储药以授病者。民军士不能自养者,以官舍之,资其食饮衣衾之具,以库钱佐其费,责医候视,记其全失多寡,以为殿最 , 人赖以生。

    公性谨严,正己守廉。于门生故吏,以币交者,一无所受。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公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公挺立无所附,远迹权贵,由是爱公者少。赖天子明圣,察公贤,谕之曰:“以卿才学,宜众所忌也。”遂留公京师。公亦感激奋励,有所自效。数对便殿,所言皆大体,务开广上意,上未尝不从容领纳,期以大任。一日,手诏中书门下曰:“曾某以史学见称士类,宜五朝史事。”遂公为修撰。既而复谕公曰:“此特用卿之渐耳。”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如公者也。公夙夜讨论,未及属稿,会正官名,擢中书舍人,不俟入朝,使谕就职。在职百馀日,不幸属疾,以至不起。始公之进,天下相庆,以为得人,谓且大用。及闻公殁,皆叹息相吊,以谓公之志卒不大施于世,其命也夫!

    初,父不幸早世,太夫人在堂,阖门待哺者数十口。太夫人以勤俭经理其内,而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平居,未尝远去太夫人左右,其仕外,数以便亲求徙官,太夫人爱之异甚。

    呜呼!天夺吾兄,何降祸之酷至于斯极也!为弟者不能推原前人德善劳烈,托于当世之文章,以明著之无穷,是罪之大者也。矧公于肇,属则昆弟,恩犹父师,其于论次始终,所不敢废。辄不自知其迷谬,忍痛辍泣,谨述公历官行事如左。

    (取材于曾肇《曾舍人巩行状》)

    【注释】①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友智力兼人

      兼人:胜过常人

      B . 实欲携贰其徒

      携贰:离间

      C . 以官舍

      舍:安置

      D . 五朝史事

      典:典章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军士不能自养者

      而半山居雾带然

      B . 众所忌也

      秦人积威之所劫

      C . 公为修撰

      吾一日长乎尔

      D . 其仕

      南亩之农夫

    3.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写欧阳文忠公,意在写他引领了曾巩的文学创作。 B . 皇上认可曾巩的能力,也颇为信任他,授予他重要的官职。 C . 曾巩逝世后,世人皆感慨惋惜他的才志最终不能施展于世。 D . 作者饱含悲痛之情,深切缅怀亦父亦师的兄长,感人至深。
    4.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5. (5) 曾巩去世后被朝廷追谥为“文定”,《谥法解》中说,“德美才秀曰文”“安民大虑曰定”。依据本文对曾巩生平的记述,用简要概括的语言完成下列表格。

      谥号

      谥号内涵

      才能与品格              

      事例

      德美才秀

                    

      作品为人传诵;修撰国史  

      清廉律己

      忠孝友悌

      安民大虑

      长于治理

      ;⑤

      救助受困军民

  • 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平乐

    周邦彦

    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馀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叹事与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敧斜。重慕想、东陵1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多谢故人,亲驰郑2驿,时倒融3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注释】【1】东陵:秦东陵侯召平,秦破后,隐于长安城东,种瓜为生。【2】郑:指郑当时,西汉人,以好客爱友著名。【3】融:指孔融,东汉人,好客。

    1. (1) 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稚柳苏晴”三句,描绘了初春雨后天晴的景致,交代了词人写作的时节。 B . “叹事与孤鸿尽去”句中“叹”字语调深沉,饱含多年后故地重游的感慨。 C . “临路敧斜”句中“敧斜”有“不平”之意,既可指景物,也可指人的心境。 D . “何况风流鬓未华”句,意思是才干尚在,两鬓尚未白,还有机会建功立业。
    2.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乔木依前”句与上文“曾到处”相照应,巧妙呈现出诗人想象的故地之景。 B . “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两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C . “翻令倦客思家”句与上文所写故人盛情挽留之意形成反转,蕴含无穷意味。 D . 本词因情布景,词人选用了“轻阴”“孤鸿”等景物将自己的心境呈现出来。
    3. (3) 这首词情感深沉复杂。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
  • 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文章合为时而著”是指写作要有现实意义。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分析秦灭亡的原因,意在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的覆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苏洵的《六国论》则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以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2. (2) 引用是诗文常用手法,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来追述曹操:“”;曹操的《短歌行》则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3. (3) 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的情感抒发“”。
  • 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中有如下故事情节:

    ①元妃省亲  ②刘姥姥进大观园  ③林黛玉进贾府  ④抄检大观园

    1. (1) 下列对以上故事情节发生先后顺序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③④② B . ③①②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①④③②
    2. (2) 有红学家评论《红楼梦》用笔经济,即借一个事件,刻画多个人物形象。请结合上述情节中的一个,谈谈用笔经济是如何体现的。
  • 6.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给树把脉的人

    ①大路小路连接着村庄,像一棵躺倒的树。爷爷踩在各个分支上,来回转悠。熟悉的老宅大多已经荒芜,找不到可以说话的老人,他只好去察看村子里的树。

    ②八十六岁的爷爷像只啄木鸟一样,抚摸那些树皮、树干,不时敲击着,为这些树诊脉,又像是在叫醒它们。许多个上午,他腰间别一把斧头就出了门。将那些断定活不过来的树木砍掉,再拖回家。爷爷会说,这棵老梨树已经有五年没发芽,肯定是活不过来了。一棵四季都光秃着脑袋挺立的树木,不知道藏了多少村庄的故事,那故事一定比一个人的记忆、感受更细密。这棵枯死的树如果不被砍倒,风会将它的细枝一点点吹掉,虫蚁会将它的躯壳慢慢吞噬,像古老的传说逐渐丧失了细节。这棵树在偶然的一天停留在柴垛前,等着斧头来分离,树干用来熬粥、做饭,树梢用来引火。斧头是无情的执行官,它轻易就能辨别出树木的年轮、种类。接着,柴禾被整齐码放在柴垛里,此后,在阳光里慢慢修行,让身体里仅有的一丝湿气借着光线攀升。

    ③在爷爷眼里,给树把脉是门学问,拾柴也是。拾柴者码放的柴垛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那些在山里用斧头大开杀戒,把一片树木不由分说地砍倒,等着晒干再拉回家当柴禾的人是无德的,他们依靠伤害大山来提高效率。而那些把柴禾胡乱码放的人过日子的心是潦草的,随意的。我不知道这话是对还是错,但爷爷坚信自己的经验。

    从山林里拾取柴禾就像为一个人剪去长了的指甲,这是我们这些山民与大自然之间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一种交流。农闲的时候,总是有人一次次跑进深山老林,也像我爷爷那样,为一棵棵灌木把脉,将枯枝带回家。勤快的人家,柴垛码放得格外整齐,高高的,像是一面墙。柴垛是他们精神深处的地图。

    ⑤我父亲更愿意与果树亲近,他喜欢给果树把脉,喜欢看它们开花、结果,接着在冬天里沉默。每年春天,他都会带一把剪刀,察看院子里、田地里那些果树的花朵,开得过于稠密的,要帮忙疏花,像是告诫这棵树,莫要贪心。开得过稀的,父亲就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再等一等。他牢记上一年秋天许多果实的味道,要对树木施行“魔法”:进行嫁接,让甜果子来救治苦果子。原有的树木必须舍弃一段枝条,在断截面上切出小口,再把拿回来的树枝插进去,用布条牢牢绑住,过不了多久,这截树枝便像一个年幼时被领养的孩子,在新树桩上没心没肺地长叶、开花、结果。一截优质的陌生枝杈就这样被收养到了一棵果树的身体里。甘甜的味道是有魔力的,很容易就驱散了原来树里的苦涩。大约是两棵树伤口形成的记忆,让这树有了某种顿悟,味道变得丰富。那是甜和涩两种基因的较量,而结果多是喜庆的大团圆。结过苦果子的树枝总是被砍掉,当作柴禾,这一棵树苦涩的档案就这样被剔除了。

    ⑥当然,“魔法”也有失败的时候,新结出来的果子复制了甜果子的外表,却保留了酸涩的味道。对此,父亲是有耐心的,他说,还有来年。我记得有棵嫁接成功的苹果树,单个苹果能达到七八两重,味道甘甜,每年,我们一看见这树开花,它的味道便会泛上舌尖,馋得我们咽口水。但有一年,苹果树只开了一朵花,它被挡在树干的一侧,像这棵树的小小心事。我是后来才知道:一棵果树也是会变老的。果实仿佛是它们与这个世界对谈的语言。我看见那些衰老的树冠这一年只开花,不结果,下一年,不开花了,再后来,连叶子都不长了。这棵树已经悄悄地离去了,但它们还是习惯性地撑着一小片天。父亲总是不忍心下斧头将它砍掉。他感叹柿子树是多么长寿,从山下去往城里的道路两侧,那些柿子树还像五十年前一样茂盛,它们每年都信守承诺,准时点起橙色的灯笼。父亲说,要是把柿子树长寿的基因嫁接到别的树上就好了。但最后那些死去的果树,还是进了柴垛。当电视里说果木当柴禾做的饭更加香甜的时候,他总是一脸质疑地看看我们家的炉子。

    ⑦爷爷有个习惯,儿孙们哪个做了饭请他吃,他便早早来到他们的院子,劈柴。斧头与柴禾碰撞的声音在小院里一声一声响起,不急不躁,这特有的节奏,让听了的人心安。

    ⑧这一年的春天,我从远方回来探望生病的父亲,特地告诉爷爷,中午给他做饭吃。他在饭前,拖了一棵干枯的榆树回来。这让我想到一只鸟衔来一截树枝递给它的幼鸟,想着想着,泪流满面。爷爷却像往常一样,把这棵树分成一段段柴禾,码放得整齐。

    ⑨父亲从医院回来,左半边的身体瘫痪,爷爷却表现得出乎意料地平静,他依旧在阳光下劈柴,在某些夜晚,也轻轻抚摸父亲瘫痪的那一侧,那样子,像是在给一棵树把脉。之后的日子,爷爷每天来看父亲的手、脚,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

    ⑩父亲坐在轮椅上,有凉风的日子,忽然抬起头看天,说,太阳太大了,它要是像果子一样,每年都从不同的树上冒出来,人就能将它随手摘下取暖了。他很长时间里都接受不了身体瘫痪的事实,他也总是望着那些身体康健的人,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情。

    ⑪爷爷劈的那些柴禾最后喂养了炉子,炉火奔腾着,似乎在粉碎、吞噬一段不愿被人知晓的秘密。接着,我看到烟囱向天空铺设了一条淡蓝色的路。它歪歪斜斜,似有似无,这大概就是灵魂的样子吧。父亲抬起头看着这些炊烟布满院子的上空,始终想问什么,而烟只是上升,并不作答。他低下头,看看柴垛,没有斧头的时候,柴也是沉默的,只有在接连几天的雨后,它们才显现出自己的不安分 , 长出一只只黑色的耳朵。

    ⑫院子里,父亲前一年栽下的两棵石榴树还未发芽,我们都说已经死了,只有他坚持说,它们还活着。果真,几天之后,两棵树的根部冒出了红色的嫩芽。他还断定结出来的石榴一定是甘甜的。我们也告诉自己,耐心等着,等着那甜从未来某一天慢慢跑到舌头上。

    (取材于刘云芳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把一片树木不由分说地砍倒

      不由分说:不加分辨

      B . 在新树桩上没心没肺地长叶

      没心没肺:形容不认真

      C . 这一棵树苦涩的档案

      档案:指一段过往的证明

      D . 它们才显现出自己的不安分

      不安分:不安于现状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写树木见证了一个村庄的世事变迁,赋予了树木独特的生命意义。 B . 爷爷认为拾柴是一门学问,从拾柴和码放的柴垛中能看出人的品性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C . 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当地山民对大自然的情感。 D . 对于父亲的瘫痪,爷爷表现得比其他人都平静,说明爷爷对父亲的病早有心理准备。
    3. (3) 文章最后一段写父亲对两棵石榴树的判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 (4) 请分别概括爷爷和父亲给树把脉不同的方式和目的,并分析其中蕴含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生命态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
  • 7. 语言基础运用。

    ①在北京,有这样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北端是钟鼓楼,以晨钟暮鼓昭示出古人的时间秩序,南端则是永定门,巍峨耸立,见证南城几百年的市井繁华。②这条肇始于元、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如同古都之脊,串联起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天安门、正阳门等名胜古迹,承载这座城市深厚绚烂的历史文化底蕴。③2021年,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地标——正阳桥遗址考古中,发掘出土了明代遗存石雕镇水兽,这一发现或者对研究北京古城的水利、交通具有重要价值,或者是地方文化遗产的实证。④不久前,这只镇水兽又有“新动作”:化身为一个栩栩如生、通体蓝色的IP形象——“北京中轴线上的镇水小神兽”。⑤作为助力中轴线申遗的卡通形象“小神兽”,名为“水灵龙”,引发了诸多关注 , 让更多人感受到“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①句中的“纵贯”可替换为“跨越”。 B . 第②句中“着”替换为“过”不改变句意。 C . 第③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恰当。 D . 第③④句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
    2. (2) 第⑤句画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
三、写作题
  • 8. 金秋十月,祖国华诞。班级计划开展主题为“红色精神传承之旅”社会实践活动。请你推荐一个场所作为活动地点,并说明理由。要求:突显活动主题,理由充分。150字左右。

    微写作。

  • 9. 金秋十月,祖国华诞。班级计划开展主题为“红色精神传承之旅”社会实践活动。描绘你想要推荐的活动场所的秋天景色,既要写出季节的特点,又要体现该地点的特色。要求:描写生动,有细节。150字左右。
  • 10. 依据如图所示图表信息,选定一个场所作为活动地点,请你以活动组长的身份给本组同学发一条短信,通知活动安排,并说明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要求:表达清晰,有条理。不多于120字。

    小组活动地点

    天安门广场

    香山革命纪念馆

    圆明园遗址公园

    开放时间

    升旗前至降旗后

    9:00

    7:00

  • 11. 礼貌、礼节、礼乐、礼教……都属于“礼”的范畴。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礼”在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言行。“礼”延续至今,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发挥新的作用,未来也会如此……

           请以“说‘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12. “把脉”原指中医的一种诊断方法。《给树把脉的人》中,爷爷与父亲既给树把脉,也给自己和生活把脉。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会“把脉”的人,是否有过与“把脉”相关的经历?

           请以“把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